我县从3月5日至3月底全县水稻播种已基本结束。最近常常有农户打电话咨询水稻烂种、死苗、秧苗白化等等问题。笔者也及时到农户田间查看了秧苗长势情况,今就水稻苗期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作一简析,并提几点防治措施,为稻农服务。
我县属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以灰棕紫色水稻土、红棕紫色水稻土、老冲积黄泥水稻土、灰棕紫泥土和红棕紫泥土五个土属为最多。水稻苗期常见病害主要包括水稻苗期生理性病害和水稻苗期侵染性病害。育秧期低温阴雨,低温前异常高温,冷后暴晴,温度过高,大风降温及寒流袭击,均有利秧苗生理性病害和苗期浸染性病害的发生。种子颖壳破伤、贮藏受潮及秧田水深淹稻种;秧田位置过于空旷易受冷风袭击,背阳低洼,温度低而积水;秧田土质过软,覆土过厚,种子处于缺氧环境;秧田土壤碱性重,不利秧苗生长;秧田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排水不良,深水淹灌等因素均有利病害发生。种子自身抗寒能力差,也易发病。
一、水稻苗期生理性病害:主要指水稻生理性烂秧病和营养性障碍。
1、水稻生理性烂秧
1.1发病症状:
生理性烂秧可分①烂种:播种后,尚未发芽种子就腐烂了;②烂芽:芽谷下田后,尚未转青就死亡,幼根、幼芽发生卷曲,并逐渐呈黄褐色,生长停止,严重时,幼根腐烂,幼芽变褐枯死,或下弯成钩状。受害较轻者,在天气转暖,幼芽基部又出现绿色,重新长出新叶。有的播种后1~2周,种壳及种根表面变黑周围土壤变黑并有强烈臭味;③烂苗:多发生在2~3叶期,指秧苗受低温冻害后,受害严重者,一旦天气暴晴,出现青枯死苗,先心叶筒卷,逐渐基部呈淡绿色,叶色较青,最后萎蔫死亡。受害轻者,从叶尖到基部,从老叶到嫩叶逐步变黄,最后呈黄枯死苗。
1.2发病的原因:
低温缺氧,冷后暴晴和温差过大是引起烂秧的主要原因。由低温缺氧引起的,为幼芽卷曲变黄褐色至褐色,幼根变黑;盐碱害引起的烂秧为芽尖有盐霜;由风害引起的为芽尖吹干黄萎。生理烂芽是在种子贮藏期其受潮,或在浸种过程中,温度掌握不好,使种子受热或过冷造成的,或播种落粒太深,或深水淹灌,幼芽缺氧窒息。生理烂秧主要是因低温袭击或阴雨低温后暴晴升温太快,所造成的。
1.3防治的方法:
以提高育秧技术(软盘育苗或旱育苗代替水育苗),改善环境条件,加强田间管理,增强幼苗的抵抗能力,减少发病因素为原则。
(1)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
(2)提高秧田质量。选背风向阳、土质好、平整、灌溉方便的地块做秧田;施足彻底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碱性土壤注意用硫磺或壮秧剂调酸。并尽量不用尿素做底肥。
(3)播种前晒种浸种。
(4)适时播种。抢寒流尾暖头播种,播种要均不要过密,注意覆膜保温保湿。
(5)科学管水。前期湿润灌水,中期(现青到3叶期)浅水保湿,后期(3叶后)浅水勤灌。遇大风降温天气,深水护秧,寒流过后立即排水。
(5)加强管理。盖膜秧田揭膜不要太快,秧苗2叶1针或3叶1时,遇晴天的中午要把拱膜的一端或两端揭开通风降温,下雨天或早晚温度低时再覆膜保暖,后期注意适时通风炼苗。
2、营养性障碍
2.1发病的症状及原因:
2.1.1缺锌苗期发现心叶基部和叶脉失绿褪色,叶片中间出现椭圆形棕色小斑点,甚至新叶呈黄白色,苗根出现黄多白少,植株长势差,则说明秧苗表现缺锌。
2.1.2缺钾水稻苗期缺钾表现为,苗秧矮小、瘦弱、呈暗绿色,有时叶片出现淡紫色,基部叶片尖端和叶缘发生红褐色小斑点。主根和分枝根均短而细弱。严重时叶片自尖端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枯死,故称“缺钾型”赤枯死。
2.2调治方法是:对苗期缺锌的叶面喷施0.1%~0.2%硫酸锌;对水稻苗期表现缺钾的秧苗每亩用磷酸二氢钾~g,兑水30~40kg叶面喷雾,间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二、水稻苗期常见的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疫霉病、立枯病、稻瘟病、恶苗病、绵腐病和腐败病等。
1.1发病症状:
1.1.1疫霉病主要为害秧苗叶片。秧苗生长初期遭冻害,又在污水灌溉及长期深灌条件下,在种根种芽基部颖壳破口处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放射状白色绵毛状物。感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白色,圆或椭圆斑点,环境适宜时迅速发展,呈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病斑扩大,相互愈合,叶片病部发生纵卷或折倒。在高温条件下,病斑上常产生白色霉层。后期病斑变褐,中间灰褐色,有灰白色霉层。一般情况下,该病多造成中、下部叶片枯死;在严重发生时,也可使整株幼苗枯死。
1.1.2立枯病:发生立枯病主要与土壤酸碱度和播种量有密切的关系,土壤PH值7以上或播种量如果超过每平方米6两时,容易得立枯病。立枯病主要症状是,看稻苗心叶尖上没有水珠或黄色,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变黑就是立枯病。立枯病一般先是心叶不吸水,心叶变黄,严重时整株变黄死亡。
1.1.3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1.4恶苗病:症状病苗颜色变淡黄色,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叶鞘生长窄长,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减少,分蘖降低。
1.1.5绵腐病和腐败病:幼芽被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呈黄色绵状物。
1.2病害病原及防治措施
1.2.1疫霉病:该病为真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该病菌喜低温(15--25℃),病菌普遍存在于水中和土壤里,营腐生生活,寄生力弱,当外界环境影响稻苗,使其生活力下降时,病菌易侵入为害,而生长健壮的秧苗一般不会受害。水稻疫霉病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秧苗受害,可造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枯死,影响生长。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期间在稻叶上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引起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6--21℃,超过25℃病害受到抑制。秧苗三叶期前后,遇低温、连阴雨、深水灌溉,特别是秧苗淹水,病害发生就重。
防治方法:(1)秧田轮换。病区年年更换秧田,可减少初次侵染来源,防病效果明显。(2)加强肥水管理。秧田畦面要平整,防治低处浸水。要浅水勤灌,避免漫灌,适当增施肥料,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以秧苗三叶期为重点防治对象。药剂可选用5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0倍液叶面喷雾。
1.2.2立枯病:可由多种病菌侵染发病,主要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为主。育苗期间遇到“冷尾暖头”天气,特别是秧苗处于“断奶期”容易造成此病的发生。特别在温差大或低温发芽不良情况下更易发病。其症状表现是秧苗黄、瘦、弱。幼芽幼根变褐、扭曲、腐烂,根部变褐色,根毛、白根减少或无根毛。2~3叶期病苗根暗白色有黄褐色坏死,茎基变褐,软化腐烂,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黄褐枯死。在病苗茎基部有白色、粉红色霉状物或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易从根节部拔断,逐渐枯死。先是点片发生,后逐渐发展连片。该病发病急,蔓延快,严重时可造成30%~50%死苗。
防治方法:(1)选择背风向阳,土壤通透性好,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育秧地。(2)碱性土壤注意用硫磺或壮秧剂调酸,不用尿素做底肥。(3)播种密度要适度,不要过分密,也不要过分稀。(4)在秧苗一叶一针期喷施立枯灵、广枯灵、禾枯灵、3%育苗灵或40%苗病清等防治。
1.2.3稻瘟病: 病原无性态称灰梨孢,有性态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个生理小种。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量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防治措施(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2)搞好播种前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3)适当稀植,培育壮秧,避免氮肥施用过多、过晚,应增施有机肥、含硅复合肥,控制稻株群体生长过旺,保持稻株清秀老健。增强抗病力。(5)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每亩用3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75-g兑水50kg喷施;或者在水稻3-4叶期、移栽前5天亩用克瘟灵20g兑水50kg常规喷雾。
1.2.4恶苗病:病原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播。
防治方法(1)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2)选好育秧地,注意秧田肥水管理;(3)用25%施保克乳油每支(2ml装)兑水5kg浸种4kg,浸泡48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催芽。防病效果95%以上。(4)苗期发病,每亩用抗枯宁3支加施保克2支,加水30~40kg均匀喷雾,防效在90%以上。也可用恶霉灵防治。
1.2.5绵腐病和腐败病:主要由绵腐菌、腐败菌引起。绵腐病和腐败病的病菌主要借灌溉水传播,水秧田易发生。
防治方法:l.加强预防选择背风向阳、土质好、排灌方便、田面平整的田块做秧田,精耕细作,用腐熟肥料加洁水灌秧。做到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增强抗病能力。2.药剂防治以预防为主,在秧苗1叶1心期,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倍液预防。始病期用-倍液喷雾。也可用50%多菌灵倍液或50%托布津0倍液喷雾。药前排水,药后两天内不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