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孢子丝菌病的诊断

  1.皮肤淋巴管型:本型损害常见,多发生于四肢,为圆形、坚韧、无痛的皮下结节,后期结节中心可坏死、形成溃疡,覆有厚痂。结节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排列成串。日久淋巴管变硬呈绳索状。患者多有外伤史,病菌由破损的皮肤侵入,经过一定时问的潜伏期后,在皮下形成圆形、坚韧的结节。日久结节增大、隆起,并与皮肤形成粘连,随后结节变软、化脓、溃破,流出少量黏性脓液,临床将这种最早出现的损害称之为“初疮”。

  “初疮”出现后再经过一段时间,位于“初疮”附近的淋巴管两端又可出现新的结节。新结节数量不等,间距也各异,受累的淋巴管常增粗、变硬,但近卫淋巴结常不受影响,如有肿大,常提示有继发细菌性感染。本型损害多累及四肢的一侧,上肢多于下肢。如累及上肢,一般不超过腋窝部,发生于下肢者则不超过腹股沟。

  2.局限性皮肤型:又名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多发生于面部,也可发生于皮肤角质层较薄处,如手腕、前臂及颈部等。此型儿童多见,可表现为结节型、肉芽肿型、斑块型、疣状增生型、溃疡型、囊肿型等。损害固定于“初疮”处,不沿淋巴管蔓延,仅表现为疣状浸润的斑块、溃疡及肉芽肿等。绝大多数为单个损害,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见“初疮”周围布有数个米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结节,称为“卫星状损害”。

  3.黏膜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偶尔可侵犯口、咽、鼻部黏膜,开始为红色斑片状损害,逐渐形成肉 芽肿性、赘生性或乳头瘤样损害。

  4.皮肤外及播散型:较少见。因病菌随血流而播散至全身各脏器。可有骨、骨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肺孢子丝菌病及系统性孢子丝菌病等。

  5.实验室检查:取病变组织沙氏培养基常规真菌培养,1周左右可长出灰色或灰褐色的气生菌丝样的菌落,镜下为梅花样成束的小分生孢子。

  6.组织病理偶能发现真皮内长圆到雪茄烟样小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ys/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