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1日-年4月2日,第四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诊断技术规范化专题医院南院5楼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专题会议报告的专家有临床的大咖、基础研究的资深科学家以及经验丰富的微生物检验专家。他们不仅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关于侵袭性真菌研究的前沿问题,而且还对已经形成的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对临床一线医生的日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议安排的实验课让学员们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诊断技能。实验培训课后的“IFIG真菌感染病例分享点评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分享“真菌故事”的机会,通过专家对具体的临床病例的深入分析,加深了与会人员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的了解,使大家收获颇丰。
3月31日下午医院微生物科倪语星教授和医院检验科吴文娟教授主持,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安毛毛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以及中科院巴斯德研究所陈昌斌研究员分别从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及真菌致病机制和新的抗真菌药研发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
张文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由于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器官移植及细胞治疗患者增多、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并且病原菌中曲霉和非白念珠菌增加显著,这就使得真菌感染在临床中的诊断和治疗愈发重要。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中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拟诊、临床诊断和确诊。三个级别的诊断中首先都需要考虑宿主的因素,包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持续使用类固醇激素以及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等。除了临床症状外,还要考虑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在微生物检查中,除了传统的培养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分子诊断方法有ITS区域PCR测序、PCR/ESI-MS、MAIDI-TOF-MS及深度测序。而深度测序的结果与临床采样时间、是否进行治疗关系密切。但最后的确诊还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的支持。因此张教授在报告中一再强调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需要临床医生、微生物检验医师以及病理科医师的共同协作。最后张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一例疑难病例,提出侵袭性真菌并的精准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及通过优化治疗、发展新药来改善预后。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安毛毛教授主要从事抗真菌药物的开发研究,他为大家做了题为《抗真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报告。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致病真菌感染宿主的能力包括4个方面:适应宿主环境的生存能力、逃逸宿主免疫识别的能力、生长繁殖的内在活力及侵袭宿主致病的毒力。接着他讲解了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以及现有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在此基础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化学结构、抗菌谱、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毒副作用,提出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其肝肾毒性小,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适用于儿童、老人等特殊患者人群,在IDSA真菌病指南()中推荐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的首选药物。最后安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课题组正在开发的新型HSP90抗体药物的进展情况。
来自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卢洪洲教授长期从事艾滋病临床一线的治疗。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大家做了题为《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治》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95%会合并真菌感染。由于大多数抗真菌药物与抗艾滋病药物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治疗的不同时期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随后,卢教授结合典型的病例向大家介绍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炎、艾滋病合并皮肤真菌感染以及艾滋病合并曲霉菌性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比如对于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炎的患者根据病情,在急性期应选择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三联疗法,在巩固期则应使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在维持治疗期科请用两性霉素B,采用氟康唑维持治疗。卢教授在报告中为大家展示了大量的艾滋病合并各种真菌感染的典型病例中的珍贵图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医院杨启文教授因临时公派出国不能参加本次会议,其题为《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的行标》的医院检验科主任吴文娟教授代为讲解。吴教授从不同标本采集处理、形态学检查、培养检查、培养鉴定、非培养方法、药敏实验等5个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侵袭性真菌诊断的标准化方法。标本采集过程中,不同的标本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骨髓标本应在常温下送检和保存;无菌体液涂片镜检最好使用细胞离心机浓缩标本;静脉导管则应用不含放线菌酮的培养基培养;下呼吸道标本的三种类型痰液、支气管吸取物、BALF中,唾液和24h痰不做真菌培养。吴文娟教授谈到培养鉴定技术时,与大家分享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指出临床常用的显色平板对念珠菌的鉴定结果有时并不可靠,质谱的可靠性要更高。
随后,吴文娟主任就《侵袭性真菌实验室基本要求之检测流程和报告规范》进行了解读,她从实验室能力分级、检测技术流程、涂片报告规范、培养报告规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吴主任谈到,实验室能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项,医院能力(能够识别常见菌属,会常见标本处理操作)、医院基本能力(特殊标本处理如导管、假体、腹透液等)、医院高级能力(真菌抗原检测、曲霉药敏、六胺银染色等)。标本涂片处理技术流程一般为10%KOH、乳酸酚棉染色、革兰染色,特殊标本(BALF)和特殊病种(肺孢子虫病)则需增加六胺银染色。在严格控制污染的情况下,组织标本及无菌体液标本中有任何真菌生长都有意义,培养报告需鉴定到种并附有药敏实验。
医院南院检验科郭建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侵袭性真菌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及临床应用》。郭老师首先从两个病例来延伸至真菌病培养报告规范问题,指出分子鉴定法比培养法更能精确鉴定菌株。常见的分子诊断方法有PCR、DNA测序、芯片检测、质谱等。分子鉴定的靶序列选择是重点,念珠菌属经过ITS靶标鉴定就能检测出,隐球菌、红酵母、毛孢子菌则需增加D1/D2靶标来鉴定。其他种属的丝状真菌则应按照文献提供的靶基因要求进行测序才能有效的将其鉴定到种,最后通过美国的一个真菌感染爆发事件阐述了分子诊断的重要性。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也包括了质谱技术,结合美国汤一韦教授分享的霉菌质谱鉴定技术在多株霉菌多中心验证的应用体会,将本实验室的质谱鉴定方法分享给参会的学员。
医院ICU的余跃天医生向大家介绍了《肺曲霉病的临床诊治与思考》,他清晰的思路、缜密的逻辑、富有感染力的演说让与会人员记忆深刻。余医生指出,侵袭性肺曲霉病的3P分类原则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因实际工作中不易得到组织病理学的确诊依据,因而临床上大部分IPA病人归类为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有两个误区,认为耐药与细菌毒力成正相关、影像学出现空洞首先考虑曲霉病。接下来余医生就IPA的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实验室诊断几个方面阐述了肺曲霉病诊断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大结节(约占90%),其次为晕轮征(非粒缺患者晕轮征少见)。实验室诊断中,在确诊的IPA患者中培养阳性的敏感性为50%-60%,一定要结合临床来综合判断病人情况。BALF-GM检测和血GM检测比较中,他强调只有曲霉侵入血管才能检测到血GM,肺曲霉病人中肺泡灌洗液GM为源头,静脉血GM为储存池,当经过抗感染治疗后不推荐做血GM检测,BALF-GM检测较适宜。最后余医生强调了BALF取样的规范化操作和MDT合作对精确诊断肺曲霉病的重要性。
北京解放军医院的微生物专家罗燕萍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念珠菌检测的新进展》,罗教授首先从念珠菌的科室分布、临床分布、高危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念珠菌病的流行趋势,接下来着重介绍了念珠菌病的血清学检测手段,包括G试验、念珠菌甘露聚糖检测(Mn试验)、IgG/IgM抗体检测。罗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回顾性评估了四种非培养的方法单独或联合使用检测念珠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推荐G试验和二联抗体的联合检测。虽然培养是金标准,但因配合血清学检测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敏感性,此外,血清学的连续动态检测对治疗和预后有临床价值。
随后在医院检验科会议室举办了由吴文娟教授和第二医院周庭银教授主持并参与点评的“真”集令——“曲霉的故事”经典病例讨论会。解放军医院彭云芬医师、医院曹敬荣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奚卫医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非常有意义的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分享,现场学员踊跃参与讨论、气氛活跃。
彭云芬医师分享的病例为一腕骨坏死合并阿萨希丝孢酵母(T.asahii)真菌感染的病例。在病例汇报结束后,吴文娟教授首先结合上午罗燕萍教授的报告对如何区分真正的致病菌和污染菌以及骨头移位和坏死与真菌感染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点评,提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中可导致严重的系统感染。周庭银教授建议在穿刺液离心涂片染色时增做瑞氏染色,可以使视野更清晰,便于观察。
曹敬荣医师与大家分享的病例为两例格特隐球菌脑膜炎。此外还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的概念与分类、实验室诊断进展,以及分子诊断技术在其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提出目前使用的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在鉴定某些菌时可能出现差错,少见、新发病原菌的不断增加,常规鉴定方法常很难进行正确的病原鉴定;而分子诊断技术(质谱等)在保证病原菌鉴定、分类和新菌种识别的准确性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两例病例中,吴文娟教授从本科室新型隐球菌新生亚种检出较多与曹敬医院检出格特隐球菌较多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假设隐球菌的菌种分布可能与地域有关。
奚卫医师分享的病例为一慢性肺曲霉病人。病例介绍时根据病情发展在介绍完病例后还详细介绍了慢性肺曲霉病的相关知识,提出肺结核是慢性肺曲霉病的常见的危险因素。病例汇报结束后,吴文娟教授和周庭银教授都强调了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血涂片的中真菌的镜检。曹敬荣医师也结合自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补充了日常工作中血涂片仔细镜检以及与临床科室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4月2日,会议的第3天,郭建老师带领参与真菌药敏实验的学员观察了药敏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解释。至此,《第四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诊断技术规范化专题会议》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为学员们提供非常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会成员热情高涨,受益匪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