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一词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指基督本人为了赎世人之罪,而将自己绑在了十字架上。有趣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曾对安迪说,进来的人都没有罪。这句话在后面也同样由安迪之口讲给了汤米。那么,《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救赎,究竟指什么呢?我邀请到两位知乎达人,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角度的思考。
救赎的是那颗渴望打破体制的心
文
豆芽
人生在世,被制度化是必然的,每个人都像安迪刚入狱时那样,接受水龙头冲洗,撒灭虱粉,进入肖申克这个社会。
有意思的是,那个胖子不能被制度化,哭哭啼啼,结果当晚就被牢头打挂了。这就是拒绝和排斥制度化的惩罚。
布鲁克斯是那种很享受制度化的人,他有文化,年纪大,每个人都不会为难他,工作也很轻松,似乎已经把肖申克当做自己永恒的家了。
一旦叫他离开这个环境,到一个早已陌生的世界去生活,就跟杀他似地难受。一开始他甚至试图找茬想留下,最终因为不能适应另一个世界的制度化而自我了结。
瑞德跟布鲁克斯一样,在肖申克这个社会中也混得如鱼得水。
他简直就是这个社会的成功商人,有点黑白通吃的味道。
但他对肖申克的制度化仍然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打磨,才慢慢适应乃至享受这种被制度化。
直到他被成功制度化后,命运却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被保释出去。这两位的境遇让人想起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描写的情境,命运总是喜欢和小人物开玩笑。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恰恰就是那种从一开始就拒绝被肖申克制度化的人。
这可能跟他本来就和肖申克绝大部分成员身份不同有关系,因为他是真正没有犯罪的人,所以,他潜意识中并没有把自己当做是来服刑赎罪的,仅仅当做是被绑架了。
这个身份安排得很妙,正是因为这个身份的安排,让他对自我的救赎有了充分的合理性。
安迪从一入狱就做好了越狱的充分准备,从思想到行动,一步步都那么有计划有步骤,通过一个月的观察,他先和最神通广大的瑞德搭上腔,从他那里搞到必备的物资。
然后用专业技能带给牢头实实在在的好处,既拉近了和牢友的关系,又为下一步在肖申克这个小社会的管理层建立声望打下基础。
最终他成了权力顶峰必不可少的工具时,受到了权力的保护,也享受到了应有的便利,为越狱提供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最后,当新牢友告知他被诬陷的真相时,他要求典狱长为他翻案,原本越狱的方案暂且搁置。但典狱长一手遮天,只好逼他重启越狱计划,最终越狱成功。
而典狱长呢,他拒绝被另一个制度化的反应,居然极端到举枪自杀。可见,人一旦失去了内心的希望,真到了万念俱灰的时候,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支撑安迪19年挖出一条逃亡隧道的,支撑瑞德避免走上布鲁克斯老路的,就是内心的希望。而布鲁克斯,正是因为没有了希望,最后悬梁自尽。
制度化实在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干部,还是普普通通的职员,一旦面临退休,从准点上班下班的制度化生活中脱离出来,简直比要他们的命还难受。
有笑话说老干部批文件习惯了,退休后让老伴把每天中午的菜单拿给他批“原则同意”。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对以往这些耳闻的故事,理解才更加深刻。
不仅仅是人会被制度化,动物同样存在被制度化的现象,一旦享受到人类饲养的便利和好处,动物们很快就变得失去野性,性格开始温顺,享受起饭来张口的福利。
这时候再想把它们放回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已经不可能了,需要重新野化训练,重新接受大自然的制度化。这多像布鲁克斯和瑞德重返社会的情境。
肖申克里需要被救赎的,就是那颗需要自由的心。如庄子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救赎他人的同时,安迪也在自我救赎
文
老少女熊
电影的主人公是安迪,当大家都在讨论安迪的智慧、坚韧、善良时,却不曾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安迪会被投进监狱?
我当然是被冤枉的!我的妻子犯了错,为什么我要遭受不白之冤?白白投进监狱?这个贱人太坏!这个世界太不公平!
如果有和安迪同样遭遇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会这样想吧。
然后,怀着这样的想法,怀着这样的怨恨,要么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要么肆意发泄伺机报复。
安迪呢?他一开始想得通吗?
这个心理转变,我觉得是这部著作最伟大的地方。它写透了这个全世界男人都难以面对或者难以处理恰当的问题——妻子出轨。同时揭示了答案:什么是自由。
安迪并非一开始就是个高大上的人物,他和普通男人一样,得知此事,杀心顿起。月黑风高,喝了酒,拿着枪,要去手刃这对贱人,替天行道。
对!替天行道,这个词是不是很眼熟,在中国的很多侠义小说中出现过,所有绿林好汉处决敌人时,都用这个词美化自己。
什么是“天”?中国人相信“老天爷”,这也是老子说的“道”,冥冥中的规律。
好人好报,坏人受惩;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只是绿林好汉嫌“时候未到”太慢,干脆自己来,美其名曰替天行道。
从情感上讲,真是“大快人心”!但这种大快人心的事情并没有延续下去,直到今天,能够“行道”者,只有法律。
除非你是正当防卫,哪怕对方“罪大恶极”,你的杀人就是触犯法律。现代法制的建设,就是避免私人用刑的随意和泛滥。
所以,这里的安排就是原著非常巧妙的地方,也是思考整个救赎的关键点。
安迪最后没有真正杀人,但他还是进了监狱。冤不冤?郁闷不郁闷?
可是,如果安迪没有杀心,那天晚上没有拿着手枪出现在现场附近,而是留在家里,他根本没有被冤枉的可能。
换句话说,可能只有一秒钟的犹豫,安迪就能一口气冲进小屋,赶在真正的杀人犯之前杀了人。
虽然当晚没有杀人,但杀心既起,杀人就是早晚的事情。
比如那天真正的杀人犯没来,安迪当晚也回家去了,但还是越想越窝火,第二天就开车撞死了自己的妻子。
也比如,安迪决定不杀人,而是采用其他方式报复妻子及其情人,对方逼急了,也回过头来杀掉安迪。
只要杀心还在,悲剧必然会上演,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而已。
基督教教义说道,每个人带有原罪。我认为,这个原罪不是指你已经犯罪的行为,而是你可能犯罪的动机。贪婪、自私、嫉妒、仇恨、欲望……不一而足。
小到杀人越货,大到战争,世间哪项罪恶,不是源自一颗不安的心呢?
因此,原著开头的设计正是理解救赎的关键。安迪既起杀心,这才是他需要被救赎的开始。
安迪刚刚被投进监狱的时候,可能也是想不通的。
从瑞德的旁白看,他眉头紧锁,沉默不语,一个人总是心事重重。他此时也许恨妻子恨到了极点,这份恨越深,他得到救赎就越难。
可是他最后解脱了,他获得了肉体和心灵的救赎。
中间的过程我不再赘述,大家都知道安迪是如何帮助自己和别人走向自由的。
我只是想说,安迪得到救赎的真正时间点:不是逃出监狱的那一刻,而是在大树下和好友瑞德回忆他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时候。
不知道大家看电影时有没有注意到,安迪这时才真正把那张“苦大仇深”的眉头舒展开了,露出了难得的释然的微笑(这个微笑和他讲到莫扎特音乐时的微笑不一样,可见演员对表情的把握十分精妙)。
他回忆起妻子的美貌,回忆起妻子对他的抱怨,又回忆起他们相遇时的甜蜜。
此时,他的妻子不再被他看做一个仇人,而是一个曾经与之热烈相爱,犯过错,但罪不至死,可以理解的女性。
当你每天活在对他人的仇恨中,你自由吗?不,你的所作所为,莫不是被这仇恨指引,带向幽暗。你永远活在仇恨的囚笼中,与行尸走肉无疑。
也许中国人总觉得快意恩仇,善有善报,非得恶人受到肉身上的惩罚才解恨。妻子被杀,其实已经受到了出轨不忠的惩罚,安迪进监狱,也受到了仇恨的惩罚,当他真正放下仇恨,内心回忆起昔日的美好时,他才算真正获得自由。
而这,就是真正的肖申克监狱对他的救赎。
那个洞,其实安迪早就挖好了。只是在那一刻,他才决定从肖申克监狱逃走。
自由不是从他逃出监狱算起,而是从他放下仇恨,解放自己开始。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