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贝贝只有两个月大,最近,妈妈发现他的小眼睛眼睑处长了一个“小包包”,几天都没消,触及时贝贝并没有哭闹,证明这个“小包包”既不痛又不痒。妈妈对此很是担心:难道贝贝长“眼挑针”了吗?眼挑针又称针眼,在民间,曾流传“凡是看到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就会长眼挑针”。也有老人认为,长“针眼”其实就是上火的表现。事实真是如此吗?
眼睛长包不痛不痒就没事?南方医科大学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白浪表示,对于眼睛的“小包包”有人十分慌张,四处乱求医,也有人觉得不痛不痒就算了,其实这些都是误区。不管是“眼挑针”或者是“针眼”,都是属于眼睑包块,是一种眼科疾病,既不是看了“不干净”的东西,也不是单单“上火”就会引起。
白浪介绍,在医学上,常见的眼睑“小包包”包括麦粒肿和霰粒肿。这两种“小包包”的区别就在于痛与不痛。麦粒肿又分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一般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使炎症消退或局限。
至于另外一种“小包包”——霰粒肿则表现为无痛性眼睑包块,又称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出口阻塞,分泌物潴留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如果不合并急性感染,一般不易被发现。相对于成人,霰粒肿是一种门诊常见的儿童、婴幼儿眼病”。
还有一种好发儿童眼睑的“小包包”,和霰粒肿有点类似,无疼痛感,呈紫红色的炎性结节,逐渐长大,也可能会出现破溃流脓。这种情况属于皮肤的真菌感染,以孢子丝菌病为代表。“治疗上不宜手术,可口服含碘制剂,如10%的碘化钾溶液或卵磷脂络合碘,包块会逐渐消退。必要时可涂抗真菌性眼膏”。
眼睛“小包”应早查早治麦粒肿也可能出现白色或黄色脓点,破溃后流出脓液和血性液体,此时需要手术切开排脓。切不可自行挤压,否则会导致感染扩散。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形成肉芽组织,包块难以消退。
至于很多家长所担心的“留不留疤”,白浪解析,无痛无痒的霰粒肿可择期行手术刮除,一般不会引起皮肤疤痕。同样,长在眼睑内侧的内麦粒肿,一般也不会留有疤痕。至于眼睑外侧的外麦粒肿,需进行手术治疗的话,那么从皮肤面切开排脓的地方会留下疤痕。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恶化是关键。
尽管比较早期的霰粒肿,可通过局部热敷常常能够变小或自行吸收,并不急于手术。但白浪提醒家长也不可对此掉以轻心。白浪表示,虽然霰粒肿一般没有触痛及其他症状,也不会有后遗症。但有的病程较长,几周或几个月,也可能反复发生。预防方法是,平时要养成勤洗手、讲卫生及清淡饮食等良好个人习惯。
Tips抽空给孩子验眼不管是麦粒肿还是霰粒肿,对于不会用言语表达身体不适的孩子,特别是婴儿来说,都是个麻烦事。作为家长,就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以下是专家给家长的一些及早发现孩子眼疾的小招数,让我们抽空给孩子做个小体检———
外麦粒肿——孩子常常揉眼睛,而且眼睑老是红红的,还有类似泪液的液体分泌,仔细观察,孩子眼睫毛底部周围的眼睑皮肤肿胀、发红,或出现带有黄头的脓头,用手轻触,孩子就会不适甚至哭闹。
内麦粒肿——孩子无缘无故地哭闹,并抚弄眼睛。同时孩子的眼睑皮肤出现“小疙瘩”,如果是单眼发作,会发现左右两眼眼皮不对称,轻触时孩子反抗、哭闹得更严重,几天后,孩子整个眼睑红肿,甚至患侧耳前淋巴结肿大,翻开眼皮,会发现在眼皮里面长出脓头。
霰粒肿——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在孩子闭眼或睡觉时,会发现眼睑表面皮肤隆起,肿块有时候比米粒还小。用手指轻轻触摸眼皮,会发现有圆溜光滑的小疙瘩。当翻转眼皮时,可在相应位置见到微微隆起的暗红色圆形小肿块。几天后,眼皮会有肿胀且有增大趋势。
来源:羊城晚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