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放线菌属 ◆诺卡菌属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一、放线菌属 ◆G+无芽胞厌氧杆菌; ◆多为动物体表面,特别是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是人类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菌种。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常形成分枝状无隔菌丝,但不形成空中菌丝。有时断裂成短杆状或球状。 ◆无芽胞、荚膜和鞭毛,无抗酸性。 ◆“硫黄颗粒”,是放线菌在病灶组织中形成的菌落。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体,呈放射状排列。 2.培养特性 ◆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加5%CO2可促进生长。 ◆生长缓慢,3~4d可见灰白色或瓷白色、表面粗糙而不规则的菌落。多次移种形成光滑型菌落,白色、柔软、易于钩取。 ◆液体培养基:3~6d后,下层或底部白色或灰白色生长。 3.生化反应 ◆分解多种糖类产酸; ◆触酶试验阴性(除黏性放线菌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 (二)致病性 ◆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属于正常菌群。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引起面颈部、胸部、腹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感染,最常见为面颈部感染。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性物质中含有硫黄颗粒,此即为放线菌病。 ◆从呼吸道进入肺,或由外伤或昆虫叮咬引起皮肤放线菌病。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主要采集脓液和痰液或活检组织。 ◆检查标本中有无“硫黄颗粒”。 2.直接镜检 ◆“硫黄颗粒”:典型的放射状排列的棒状或长丝状菌体,边缘有透明发亮的棒状菌鞘,即可确定诊断。 ◆革兰染色、镜检:颗粒的中心部菌丝体染色为阳性,分枝状菌丝排列不规则,四周放射状的肥大菌鞘可呈阴性。 ◆抗酸染色阴性。 3.分离培养 ◆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在5%C02的厌氧环境中37℃3~6天,观察生长特点。 ◆接种牛心脑浸液琼脂上,观察菌落特征。 4.生化反应 ◆触酶(+),硝酸盐还原(+),厌氧环境37℃3~7天观察结果。 二、诺卡菌属 ◆需氧性放线菌 ◆多数为非病原菌,其中有5~6种诺卡菌可引起人或动物的急性或慢性诺卡菌病,主要为星形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与放线菌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 ◆G+,抗酸染色呈弱抗酸性。在培养早期菌裂解为较多的球状或杆状,分枝状菌丝较少。 ◆脓、痰、脑脊液中为纤细的分支状菌丝。 2.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繁殖速度慢,一般需5~7d可见到菌落。 ◆菌落:表面干燥、有皱褶或呈颗粒状,可产生不同色素。 ·星形诺卡菌形成黄色或深橙色菌落,表面无白色菌丝。 ·巴西诺卡菌的菌落,表面有白色菌丝。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可采集痰液、支气管冲洗液、组织渗出液、脓液和脑脊液标本。 ◆仔细查找有无黄、红或黑色颗粒,其直径一般小于1mm。(本菌在脑脊液、胸腔穿刺液及痰中多不形成颗粒。) 2.直接镜检: ◆色素颗粒,用玻片压碎涂片镜检; ◆革兰阳性(有时染色性不定)纤细的菌丝体和长杆菌;抗酸染色具弱抗酸性,可初步确诊。 3.分离培养: ◆接种于沙保弱琼脂、脑心浸液琼脂等培养基,置25~37℃需氧环境,培养2~4d后观察菌落特征。 ◆黄、橙或红色等色素的湿润菌落,挑取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本章小结:
一、放线菌属 二、诺卡菌属
小试牛刀
一、A1
1、放线菌生长时,对气体的要求是( )。
A、专性需氧
B、专性厌氧
C、需加30%CO2
D、微需氧或厌氧
E、兼性厌氧
D
放线菌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在有氧环境中一般不生长,初次分离加5%CO2可促进生长。
2、诺卡菌属引起的感染多为( )。
A、内源性感染
B、蚊虫叮咬感染
C、动物的咬伤
D、接触感染
E、外源性感染
E
诺卡菌属的致病性主要为外源性感染。
3、衣氏放线菌引起的感染类型属于( )。
A、急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外源性感染
D、内源性感染
E、接触感染
D
放线菌属的细菌是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多为动物体表面,特别是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其中,衣氏放线菌是人类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菌种,属于内源性感染。
4、放线菌引起外伤性创伤感染,标本检查应首选( )。
A、抗原检测
B、核酸检测
C、直接显微镜检查
D、分离培养
E、生化试验
C
放线菌的直接镜检:将“硫磺颗粒”置玻片上,以盖玻片轻压后镜检。在低倍镜下如见有典型的放射状排列的棒状或长丝状菌体,边缘有透明发亮的棒状菌鞘,即可确定诊断。由于外伤性创伤感染需要快速处理,所以确诊的办法越快越好,直接显微镜检查快速准确,应作为首选方法。
5、对放线菌的错误叙述是( )。
A、革兰阳性、非抗酸阳性菌
B、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
C、临床特点为形成慢性肉芽肿并伴瘘管形成
D、诊断可取分泌物查找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
E、病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获得免疫力
E
放线菌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抗酸染色阴性。在患者病灶和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颗粒”,是放线菌在病灶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将其压制成片,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体,呈放射状排列。衣氏放线菌是口腔和生殖道常见的正常菌群,只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受伤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出现多发瘘管。
6、压片镜检可见到呈菊花状菌丝的是( )。
A、放线菌
B、真菌
C、奴卡菌
D、链丝菌
E、链霉菌
A
将放线菌菌落压制成片,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体,呈放射状排列。
7、放线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其脓液特征是( )。
A、黏稠,呈金黄色
B、稀薄,呈血水样
C、稀薄,呈蓝绿色
D、稀薄,呈暗黑色
E、可见到硫磺样颗粒
E
衣氏放线菌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受伤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性物质中含有硫磺颗粒。
二、A2
1、从肺脓肿患者痰中分离出一丝状菌,生长缓慢,血平板上为黄橙色菌落,表面干燥,有皱褶或呈颗粒状,革兰染色为阳性,抗酸染色为弱阳性。它可能是( )。
A、诺卡氏菌
B、放线菌
C、大肠埃希菌
D、非发酵菌
E、抗酸杆菌
A
诺卡氏菌为革兰阳性杆菌,细长分枝丝菌,生长缓慢,血平板上为有色素菌落,表面干燥,有皱褶或呈颗粒状,革兰染色为阳性,抗酸染色为弱阳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