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2

口腔医学

一、~年口腔科学发展概况

~年间,医院设立了牙科。医院的牙科或牙医诊所的活动,将国外先进的近代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陆续传入我国,促使我国近代口腔医学有了缓慢的发展。

我国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建立,最医院中的牙医室。在年间或稍后,清皇朝建立了宫庭式的牙医室,首届主持人陈镜容牙医师。在此牙医室中,已应用西方的口腔科药品和材料来治疗口腔疾患和修复牙齿缺损及牙列缺失。民间建立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时间稍晚一些。年,英美教会人士在四川成都开设了专门的牙科诊所,为平民医治口腔疾病,此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牙科诊所之一。清末年代,我国口腔医学发展虽比较缓慢,但临床上治疗的病种已涉及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炎症、口腔肿瘤、颜面神经疾患以及涎腺与颞颌关节疾病等。

我国近代口腔医学的发展,除一批传教士医师起着积极作用外,早期我国即有少数学者出国学习西方口腔医学,回国以后应用近代口腔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工作,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善亭牙医师,是较早时期从事西医口腔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于l年前去澳大利亚学习外科与牙科,归国以后,在广州和香港开业医牙疾,并著有《[新发明牙科卫生书]》(年出版)。

二、~年口腔科学发展概况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8年中,我国口腔科学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临床方面比前半个多世纪有较大的进步。从~年间,国内先后建立的10所牙医本科与专科开设的口腔临床课程及实习内容分析,口腔外科、冠桥与托牙修复,牙颌正畸、儿童牙科、口腔X线诊断等诊治内容,基本上与国外近代口腔医学相类似。

旧社会经济基础很落后,儿童牙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院中设有专门为儿童进行牙病诊治的治疗室。19世末,Anggle氏对牙颌畸形防治方法提出一些理论,发表了错颌分类法,对我国口腔正畸学很有影响。我国一些留学的牙颌正畸学家,回国后率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条件的限制,仅局限少数青少年中的患者,很不普及,只能算奠定基础而已。我国在20~30年代开始重视防龋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仅在少数小学的儿童中开展,牙病预防尚处于荫芽阶段。

年刘东生编《中国牙科大会记》所载每百万人中,仅有牙科医师一人。因为在年以前,我国尚无培养中国学生的牙医学校。至年,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足人(另一统计数为名左右),而且只分布于几医院医院的口腔科中。就全国而言,口腔医学的“缺医少药”情况相当严重。由于旧社会政治经济落后的影响,口腔医学界少于交流,缺少统筹,更为导致其本身发展缓慢落后的结果。

耳鼻咽喉科学

一、近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

年,北京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医院内没有五官科,全院80张病床中,五官科病床仅4张,且无专职的住院医师。年协和医学院设眼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业务由美籍医师邓乐普(DunlapAM.)主持。年眼科与耳鼻喉科各自独立。同年高施恩入协和医学院任耳鼻咽喉科医师,高施恩成为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籍耳鼻咽喉科医师。

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了变态反应临床业务,但规模很小。医院复院后,耳鼻咽喉科下设三个科。刘瑞华负责耳鼻咽喉科业务兼管牙科;张庆松负责鼻科;徐荫样负责咽喉和气管食管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建立,是中国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培养了我国第一代耳鼻喉科的人才,以后全国其他各省、市医院陆续建起了耳鼻咽喉科。

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在我国领土上的南满铁路控制权。年4月创建南满洲医院。年7月建立耳鼻咽喉科,日本人岸一太郎首任医长(即科主任)。医院是我国独立的耳鼻喉科首建单位。该科有自己专用的手术室,器械齐全,有全套内窥镜检设备,有完善的隔音室,及当时最先进的美国制造电子管听力计,可进行前庭功能检查,有电鼓膜按摩器,并有可进行中耳病理及生理研究的实验室。

年美国教会医院里,设立了耳鼻咽喉科。翌年,在杭州的浙江医药专门学校里开设了耳鼻咽喉科课程。浙江医药专门学校是我国开展耳鼻咽喉科学教学的最早学校。年陆军军医学校成立耳鼻咽喉研究科。

医院设眼耳鼻咽喉科,医院设立耳鼻咽喉科。当时设备简单,只能做一般检查和治疗。年郎健寰到齐鲁耳鼻咽喉科任职后,医院内窥镜,为喉、气管、支气管的检查创造了条件。医院已有英籍耳鼻咽喉科医师翁(WongAS.)施行扁桃体、鼻息肉切除等手术,年医院工作,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在外科附设病床数张,开展了扁桃体挤切等手术。

二、耳鼻咽喉科教学与临床工作

年以前,我国耳鼻咽喉科教学工作进展缓慢,教学方案大多承袭国外的方法,各年级的教学计划也大致与国外相同。至年,我国培养出来的耳鼻咽喉科医师仅50人。教学离不开师资和教材,而在这两方面都是非常贫乏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早期重视耳鼻咽喉科教学的学校之一,在姚梦涛任教于该校期间,鉴于教材缺乏,遂以德文教材为蓝本,编写了耳鼻咽喉科教材。因其擅长绘画,故对耳鼻咽喉各器官的解剖讲解异常细致,讲课效果很好。

关于教材,无论著作或译作都屈指可数,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年以前,我国出版的耳鼻咽喉科译著主要有:沈玉赖编译的《耳鼻咽喉科学》(原著日本射介纯,上海新医书局年出版);王保华编译《气管食管学》(JacksonC.著,上海科技出版社年出版)。年郎健寰曾翻译《耳鼻咽喉疾病》,可惜在将此书交上海商务印书馆排版印刷时,因战争原稿被焚,致使此书未能及时出版。值得提及的是,陕甘宁边区延安医院的耳鼻咽喉科主任李亭植,于年编写了《耳鼻咽喉科学》。该书由抗战时期十八集团军留守兵团卫生部出版,据推算出版时间最迟是年。该书是我国出版印刷的第一本《耳鼻咽喉科学》教材。这本教材现在保存于《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柜内。

中国近代耳鼻喉科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在各医学院校先后设立了耳鼻咽喉科课程,床位数逐年增加,尤其是各种手术逐渐开展起来。如,刘瑞华于年首创乳突凿开术;年开始采用内窥镜取除异物;胡懋廉于年首创经直接喉镜取除气管异物,年又首次施行喉全切除术;李宝实在国内首创扁桃体挤切术;年郎健寰与医院做了一例全喉切除术,手术很成功,术后指导病人学会食管发声,是为食管发声的首例,也是食管发声训练的开端。年姜泗长、孙鸿泉首创内耳开窗术;李宝实首创鼻内筛窦根治术;步丰驹首创食管扩张术;林必锦首创个上颌骨切除术。

三、临床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创立

医院于年建立。开医院,年1月在美国人彼得森(Peterson)主持下医院,成为华医院,并成为当时我国和东南亚最大医院,设有病床38张。

医院由陈耀真、郎健寰、胡懋廉等人发起,成立了四川省最早的眼耳鼻咽喉科学会,年与眼科分开,成立成都市耳鼻咽喉科学会。

年华北、华东的一些大学内迁成都,其中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与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成立联合医学院、医院成为三所大学的耳医院。医院是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对我国耳鼻咽喉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皮肤病和性病学

一、西方皮肤性病学的传入

年鸦片战争以后,外籍传教士医生,先后在广州、上海、厦门、宁波医院,当时除了外科、眼科手术外,没有严格的分科,医生兼治皮肤病。在西方传教医生中,对我国皮肤性病有着启蒙作用者为嘉约翰,他于年和年在广州分别出版了《皮肤病新篇》(ManualofcutaneousDisease,即皮肤病手册)和《花柳指迷》(TreatiseonSyphilis)。

在我国近代,皮肤病和性病发病率相当高。年,聂会东诊所的年报表中,皮肤病仅次于胃肠病,占病人数的第2位;年Park估计当时中国可能有15万麻风病人。年杭州传教士医生Main报告全年门诊人中皮肤病患者人,认为皮肤病多与卫生习惯不良有关。年北京对个家庭进行的生命统计中,梅毒占9%,皮肤病占%。年上海哈佛医学院对~医院性病发病情况统计,例皮肤病患者中梅毒例(约占21%)、淋病例(约占14%)。

20世纪初,各医学院校,先后成立了皮肤花柳科(棣属于大内科系统或属于皮肤泌尿器科),一些著名的学校;除了延聘国外皮肤科专家来华讲学外,还选派医师到欧美及日本留学,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皮肤性病学者,如陈鸿康、张乐一、蹇先器、胡传揆、穆瑞五、赖斗岩、林子杨、宁誉、于光元、尤家骏、杨国亮等。

二、我国近代皮肤性病学的发展

针对20世纪初我国特有的重大和迫切的医药卫生问题是如何防治传染性疾病,具体到皮肤性病学方面,当务之急是如何控制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性病、麻风及真菌性皮肤病等慢性传染性疾病的问题,我国皮肤性病学的开拓者及莫基人们在这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性病方面

年王吉民著“中国梅毒之起源”及“中国淋病的起源”,探讨了我国性病的历史。年,广州市群众共0人举行大游行,向社会呼吁,要求废除娼妓制度,取消妓女许可证。伍连德在年北京中华医学会上,报告了“中国的性病问题”,他搜集了8省城市及香港、台湾的资料,发现50.60%的成人受过性病感染。职业分布以士兵、警察最多,达35%以上。其次为商人占31%。伍连德强调要早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l年,协和医学院眼科毕华德在上海中华医学会年会上宣读的论文“中国人的梅毒性眼病”中提到过去7年中病人例中梅毒性眼病患者例(血清瓦氏反应阳性)占1.6%。年上海雷氏德研究所写的包括华北、华南长江流域共25个医院28个单位合作的论文“中国疾病发病率分析”,皮肤病占各种疾病发病率的第4位。年胡传揆、刘永、陈国桢等从死后32小时的梅毒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主动脉中分离出有毒性的梅毒苍白密螺旋体。年,胡传揆在“中国神经梅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将神经梅毒分为:1、无症状型;2、脑膜炎型;3、脑膜血管型;4、脑血管型;5、实质型。

近代药物学专家、制药化学的先驱者之一杨树勋,在年初研制出国产“新惜花散”(即),于年8月由信谊药厂公开发行,成为当时治疗性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年杨国亮、张吕绍合著“花柳病化学治疗学”,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性病的治疗。

麻风病方面

年国际麻风协会在美国麻风协会的资助下,在杭州设立了麻风病院,开始收治麻风病人。以后在广州、山东省也开设了麻风病院,继之任福建设立了7所麻风康复中心。年、刁信医院创立麻风科。当时治疗麻风特效药为大枫子籽(chaulmoograseed)。年博医会报介绍治疗麻风的药方包括大枫子油,雷锁辛及樟脑.每周肌肉注射1次,年Peter在北京麻风会议上宣读“大枫子油乙酯的新药源”,并号召中国全体医生应熟习认识麻风,此会结束后又与协和医学院联合召开会议,由HerryFowler讲了麻风的最新治疗法及供给大枫子油乙酯的问题。

年,上海邝富灼、李元信,石美玉及刁信德等组织“中华麻风救济会”,设立虹口皮肤病诊疗所。年1月。正成立中国麻风协会,出版麻风季刊,为协会的机关刊物,年中国麻风协会会址设在上海,在香港、福州、厦门、南昌有分支机构。同年,中华麻风救济会在上海雷氏德德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中国麻风会议,伍连德任主席,报告了“中国麻风的现状”。罗爱思任中国麻风协会的医学顾问,MaxwellJL.任名誉顾问。会议讨论了麻风法律的厘订、医院的建立、扩大宣传等事项,并讨论了麻风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治疗问题,估计当时中国有麻风病人万人。该会曾邀请朝鲜、菲律宾等国家的知名麻风专家参加。医院皮肤花柳科尤家骏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古巴哈瓦那召开的第5届世界麻风会议,参加讨论制定了麻风分类标准。

其它皮肤病

真菌(霉菌)病,如头癣、足癣也是当时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年杨国亮发表了“霉菌病”专题论文绍了浅部霉菌病,重点介绍了头癣的检查和治疗,他还提到深部霉菌病较谈部霉病危害性大,如白色念珠菌可侵犯脑膜,引起脑膜炎,浅层念珠菌可引起多种形式的皮肤粘膜损害,还分别介绍了深部霉菌病如放线菌病、肺念珠菌病、着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鼻孢子菌病及组织胞浆菌病等。

我国学名对维生素缺乏类疾病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年协和医学院皮肤花柳科傅瑞士和胡传授的论文“维生素甲缺乏的皮肤症状”,在第八届国际皮肤科学会大会上宣读,受到国际上皮肤科专家们的瞩目,编入大会论文汇编,同时发表在《内科学通报》(ARCHINTERNALMEDICINE)上,该项科研成果已被国外皮肤科教科出所引用。年傅瑞士及胡传揆的论文“维生素甲缺乏引起的皮肤损害的类型及分布”刊载在美国皮肤病和梅毒杂志上。年中华医学杂志刊了“中国儿童疾病发病率调查”,参医院医院、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沈阳医学院,共统计分析了例患儿,其中皮肤病例占4,79%,病种依次为脓肿、湿疹、疖肿、环癣、荨麻疹、痱子、疥疮、虫咬症、烫伤、疱疹、皮肤结核、天疱疮。年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所生理科候详川报告了“维生素B2缺乏所致的唇炎及脂溢性皮炎”,难民营儿童例中发病率达44%。

在皮肤性病学领域,我国的一些著名的医学家们的论文报告,有不少是世界水平的科学贡献,如胡传揆、李洪迥等对花柳病梅毒螺旋体的研究、胡传揆对维生素甲缺乏的皮肤症状的研究,为我国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法医学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法医学

鸦片战争以后,古老中国的法医学也逐渐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迹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的法医学著作

开始向近代科学接近年,文晟重刊《补注洗冤录集证》(阮其补注,),每章之末增以“续辑”介绍个人检验经验和成案,并附瞿中溶()的《洗冤录辨正》作为校正《津例馆校正洗冤录》()中谬误的参考。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洗冤录详义》,刊于年。它博采各家之书30余种并直陈作者自己的检验经验和见解,更重要的是作者亲自考查了余幅枯骨,绘成“现拟尸图”正后面各一幅,全身骨图两幅,单独的骨图10余幅。所有的尸骨图格都有较科学的解说和论证,大胆而科学地指出了刑部所颁图格的许多谬误。《洗冤录详义》是清末最受欢迎的法医学著作之一,《洗冤录详义》是《洗冤集录》以后的又一中国法医学代表作。年,刚毅(~1)编辑出版了《洗冤录义证》,汇集了文晟和《洗冤录详义》等著书中的重要内容,但以近代解剖学骨图代替《洗冤录详义》的骨图,是第一部吸收欧洲解剖学成就的中国法医学书籍。

中西法医学的交流

5年,北京同文馆设科学系,开始对医学知识进行研究,聘德贞为教习。德贞因睹《洗冤录》所截骨骼部位,次叙名目,中西迥异,莫或折衷,因译英国之法医学说以佐中国之参考。所著《洗冤新说》连载于《中西闻录》。这是外国法医学向我国输入之始。年,英人博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的《法律医学》由江南制造局出版,是为我国最早的近代法医学译本,年,王佑、杨鸿通合译石川贞吉所著《实用法医学》,更名为《东西刑事民事检验鉴定最新讲义》,另一方面,中国的法医学著作也被译为外文。如3年《洗冤录集证》被译为荷兰文;年,GilesHA.将童濂所刊《补注洗冤录集证》()译为英文,分期刊于《中国评论》上。年又将全文刊于英国《皇家医学会会议录》,题名为《洗冤录或验尸官指南》。这是在国外影响最为广泛的英译本。

检验制度

尽管在道光和咸丰年间,瞿中溶等曾经对官订的尸骨格提出种种非议,但始终未予正式修改。年中国水兵李荣被日本警察殴打致死,在中日双方官员莅场下请西医布百布卧施行解剖,这是我国有法医解剖之始。年颁布了由修律大臣沈家本修订的《大清新刑律》,首次列入了对鉴定人的规定,其中涉及精神病鉴定、血痕鉴定等现代法医学鉴定部分,但对尸体检验却仍责成仵作按规定的尸格尸图进行检验,对外表检查的检验制度却全无触动。

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法医学

检验制度的发展

年4月颁布的《刑事诉讼律》已涉及到解剖尸体,但又指出:“解剖究属非常处分,非遇不得已情形不宜草率从事也。”年11月,北洋政府内务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解剖规则》,其中第2条明确规定:为查清死因准许解剖尸体,这是我国古代法医学与现代法医学的分水岭,是现代法医学赖以发展的基石。此外,《刑事诉讼津》还对鉴定入的资格、权利和义务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法典的新规定为我国的法医学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能够胜任解剖尸体任务的法医鉴定人。为了培养人才,年首先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和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设立了裁判医学课。同年9月公布的“高等文官考试命令”中规定医学专科第三试科目中有法医学一科;制药专科第二试科目中有裁判化学;第三试科目中有裁判化学实习。这些措施远未能解决法医人才的匮乏问题。

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人民运动,废除治外法权是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在要求废除治外法权的运动中,医学和法医学界人士纷纷提出改良司法,发展法医学的要求。年冬,林几教授于《北京晨报》发表了“收归领事裁判权与法医学之关系”一文,一些医界人士并向当时的司法部上书,力陈时弊,要求把废除旧法验尸作为改良司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并要求政府重视法医人才的培养。

年,国民党政府发布新的刑事诉讼法,但这个刑诉法是以清代的尸格、尸图为主,参照《洗冤录详义》加以修改的。表明旧法验尸仍然受到官方的承认,这受到法医学界的反对。

法医学研究所的建立

年,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派医学博士孙逵方筹建法医学研究所在上海真如购地建屋,因故久未就绪。年4月林几教授奉部令接任筹备,8月1日正式成立,所名全称:“司法行政部法医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法医人才,承办全国各地法医检验,开展科学研究,成为我国法医学发展的最重要阵地。

为培养法医人才,法医学研究所从年起招收法医研究员,培养年限为一年半。学员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生或法院保送的法医。毕业后由部授予法医师证书,大都分配各高等法院工作。研究员在学期间组成研究会,与所中教师共同创办我国第一部公开发行的法医学杂志——《法医月刊》,于年1月出版。年4月《法医月刊》更名为《法医季刊》,于同年10月第3期出版后停刊。不幸的是我国第一个法医学研究所于年被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轰炸。

林几是我国现代法医学的先行者,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法医学科,并是法医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年毕业于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年赴德国匹兹堡大学深造法医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年学成回国,被北平人学医学院聘为教授,着手创办法医学科。于年3月正式成立,并就任法医学教室主任教授。林几教授首次开班培训高级法医人才,努力传播现代法医学的成就,在亲子签定、鸦片与吗啡中毒、骨质血液检查、已腐溺尸的溺死液证明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论述。此外,并著有:《法医学讲义》、《法医学总论·各论》及《法医学鉴定实例》等著作。

法医人才的培养

辛亥革命后,我国法医人才的培养大体上采取三种方式:培养为司法机构服务的高等专职法医师;培养为法院和警察机构服务的高级检验员和训练检验吏,使之成为适用的初级检验员,这些都是为了造就实际工作人员,对培养高级法医师资则很少考虑。林几教授在年曾提出发展法医学教育事业的意见书,惜未被采纳。近代我国建立法医学科的医学院校屈指可数,仅北京大学医学院(年建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年在重庆建立,年迁南京)和沈阳医学院(年建立)等。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曾公布法医学为医学院的必修课,但由于绝大多数医学院没有法医学教学组织,实际上等于空文。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法医人才寥寥无几。

护理学

一、年后中国的护理事业

19医院中,尚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医院培训简易的男助理人员。年,护士麦克奇尼(MckechnieM.)是一位在南丁格尔式的护士学校中培养的美国护士,来华后,她首先提倡护理制度,医院开展近代护理工作。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JohnsonE.)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布特女士(ButlerEH。)在南京也开始举办护士训练班。1年以后,医院日渐增多,欧美各国医生、护士接踵而至。医院都开始培训护士。医院、医院、医院等还开办男护士学校。

1年,医院正式成门一所护士学校,由该院医护人员合编一本《护理技术》为教材,规定训练期限为三年。

年美医院建立了一所护士学校,但没有独立的经费和校舍,也无正规、完整的教学制度。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有空闲就上课。医院中的劳动、值夜班。宗教课和护士伦理课都是必修课程,做手术前要进行宗教祷告,上课和实习时要讲英语。护士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基督教徒,学校每年招生人数极少,每班只有一、二人;最多的年,也不过12名学生。从到年的45年中,该校毕业的学生总计人。医院设立护校,年上海红十字会成立护校。但由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尚未普及,除外国教会设立学校、医院外,中国公立学校不多,护士学校更是前所未闻,招生也十分困难。

年美国护土信宝珠(SimpsonCE.)来华,她是发起成立中华护士会的第一人。她写了一封公开信,主张应该用新的方法来培养护士,使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护理是一种高尚的工作,要使护理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并号召成立护士组织。公开信发表后,中国护士界受到很大震动。高似兰医生全力支持中国护士应该创办自己的组织,发行自己的刊物,并从《博医会报》上,留出l~2页的篇幅作为护士进行交流的园地。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国护士在福建鼓浪屿召开会议,选出兼职的主席和秘书,中华护士会诞生了。

二、中华护士会早期的工作

中华护士会是全国性护理机构,其目的在于统一全国护理教育的标准。年中华护士会成立之初,限于人力分散,且多是兼职人员,工作开展十分困难。年牯岭会议,讨论并制定了统一护士学校的课程、教科书来源、统一全国考试、学校注册、颁发毕业证书等事宜,并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定于年在上海召开全国护士会议。

年6月中华护士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钟茂芳根据《康熙字典》将Nurse译为“护士”,并提交此次大会讨论,得到一致通过,沿用至今。会议还通过把会名“NursesAssociationofChina”译为“中华护士会”。在这次会议上,钟茂芳女士当选为中华护士会副理事长,她是获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护士。在此次会上决定,福州协和护士学校、上海仁济护校、上海广仁护校及上海妇孺护校等四所护士学校符合标准,予以注册;大会规定正式护士必须是立案护校毕业且经会考及格者,定于年举行第一次全国护土毕业会考。从此中国出现了正式护理学术团体,并为发展中国的护理事业做出了贡献。

年9月第二届全国护士会在医院召开,与会者47人,来自全11个省市。会议重点讨论全国护土学校的进展,护校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护士素质的培养提高,男护士的培养等问题。

年在医院设置护理科,招收高中华业生,学业3年,考试及格后发给护士证书。年医院开设公共卫生护士训练班。

年中英文对照护士通讯小册子出版,内容包括自年以来即第一次全国护士会议以来的会务动态,医院护理的经验交流。年在上海召开全国会议,讨论年会务决议执行情况,决定全国会员大会改为每两年召开一次。

年在福州女子大学礼堂召开第四届全国护士大会。决定由护士会自行筹划出版《护士季报》。

三、出版护理期刊和书籍

~这两年的时间,中华护士会积极筹备《护士季报》的编写、出版工作。在一无经费、二无经验、三无编辑人员的情况下,想出版一本刊物是非常困难的。终于在年1月一本护士期刊《中国护士四季报》创刊了。

《护土季报》是中国护士界第一本综合性刊物,医院的护理工作,护理教育情况,介绍各科护理技术等。从到年,每年一卷每卷四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期间外,共出版25卷,至停刊。

《护士季报》定期出版后,编译教材的工作成了最大的困难,钟茂芳女土翻译《护士手册》得到私人捐助才出版。广协书局因此成为护士会的版权书局,自年至年,广协书局出版了较多护理、医药方面的书籍,供全国医学校和护校教学之用,对提高我国护士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四、加入国际组织,加强护士会建设

年国际护士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正式接纳中华护士会国为第十一名会员国。钟茂芳女士于年曾是该会的会员,并被选为荣誉副会长,以此为标志,中国护士在国际上取得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中国加入国际护士会后,中华护士会的工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年南京政府邀请施锡恩协助办理全国护士和助产学校的注册、全国会考等工作,要求中国培养的护士和助产达到欧美国国家的水平。年中央护士学校成立、朱碧辉为校长。年南京政府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医学、护理、助产、口腔、卫生等教育专门委员会,办理学校登记及会考事宜,并明确规定校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法规。委员会要求护士会通知全国护士学校向教育部注册,并将教学计划寄往各校。年中华护士会改称中华护上学会。

五、抗日战争时期护理事业的发展

年在傅连璋的主持下,开办了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年又成立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医护人员。医院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助产、保育、公共卫生护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并于年成立中华护士会延安分会。

抗日战争开始,由于前方急救和后方医疗、护理、预防等工作亟待开展,林可胜担负起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的职责。在他的带领下,很多医生、护士、助产士和各类卫生人员、都参加了红十字会,并积极投入各项工作。年湖南长沙开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开展3个月一期的短期训练。男女兼收,教授防护、防病及简易治疗的常识与技术。

中国近代的护理事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艰难起步,在西方护士们的协助下,开始有了中国自己的护士,成立了护士学校,创建了护士组织,后来加入国际护士会,使中国护士的工作得到国际上承认。据统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华护士学会注册的护士学校有所,培养护士3万余人,全国13个省市建立了护士分会,共有会员1万余人。护理事业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当时中国近五亿人口医疗卫生的需要,护理工作仍亟待发展。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cs/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