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维达教授临床真菌学释疑I

一、真菌与霉菌

真菌(fungi)与霉菌(mould)的概念本已明确,可至今在临床仍不时将二者混为一谈。如“霉菌性阴道炎”的叫法比比皆是。在医学微生物学词典里,真菌是一大类真核性病原微生物的总称,包括酵母(yeast)和霉菌两大类,后者又称丝状真菌(filamentousfungus)。明确分清二者概念的差异,有助于指导真菌病的诊治实践。“癣(tinea,dermatomycosis)”是专指由皮肤癣菌(dermatophyte)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感染,但许多文章中却把分离自足部或头皮部的念珠菌和霉菌称之为足癣或头癣的病原菌之一。

二、双相型与双相性

双相型真菌(dimorphiefungi)在医学真菌学领域是专指那些在组织内或37℃培养时呈酵母相。于室温中培养时则呈菌丝相的致病真菌,包括申克孢子丝菌、马内菲青霉、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和皮炎芽生菌等。这些菌的共同特点是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较严格的地域分布(仅申克孢子丝菌此点不突出);对人体致病力较强(有较大的侵袭性),患者不一定在感染前有免疫受损。而双相性(双形态)真菌(diphasicfungi)则指一些既有酵母细胞形态,也有菌丝形态的真菌,两种形态可相互转化,如白念珠菌、马拉色菌等,多为机会性致病菌,致病时多为菌丝相,寄居时多为酵母相。因此,双相型和双相性是两个概念,不应混淆。

三、复发与再感染

一般认为.如果临床自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再次分离的病原真菌与前一次分离的菌种完全一致,就判为复发(reeurrenee),否则就定成再感染(reinfection)。但这里存在一个时间的限制,即高于其MIC的抗真菌药物浓度在感染部位的存留时间,包括用药期和后效应期。如果在抗真菌药物的用药期和后效应期内症状反复且真菌检查阳性的多视为复发,提示药物的剂量或疗程不足或产生耐药或因宿主自身因素对治疗不敏感;如果在后效应期外发生上述情形,不论其分离出的真菌与以前分离的是否一致均当视为再感染,提示该患者的易感因素没有消除,再次治疗时应辅以其他措施,积极纠正易感因素并注意自身防护。区分两者的临床意义在于反馈给医生不同的提示,进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如治疗甲真菌病或足癣,在药物的后效应期内查菌仍为阳性,除外治疗失败或耐药,就可以在原基础上追加疗程,不必重新治疗;而在药物后效应期外的再发则应重新治疗。(节选自《中华皮肤科杂志》)

点击:右上角箭头→查看







































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
白癜风哪里能治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cs/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