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轮值病例结果肺隐球菌病

轮值病例期

余辉山

医院(结核病防治所)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0岁教师

主诉:间断咳嗽1月余,加重4天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干咳为主,阵发性,无胸闷、气促,无胸痛、咯血,无发热、盗汗,抗感染治疗1周(具体不详),症状无改善。医院,疑诊“机化性肺炎”,予强的松30mg/d,症状明显减轻,近4日咳嗽加重,性状同前,复查胸部CT:病灶增多,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

平素体健,否认糖尿病、肝炎、肺结核病史。年因双侧乳腺纤维瘤,行手术治疗。

体格检查:

T36.7℃P76次/分R16次/分BP/70mmHg

神清语利,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李智勇教授:

感谢余主任提供的精彩病例!

病例分析:

1中年女性,间断咳嗽1月余,加重4天;亚急性起病。

2抗感染治疗一周无效,激素治疗症状减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4%),ESR:37;肺CT:右肺中、下叶多发肺实变,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方形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有支气管充气征,增强CT:病灶中度强化,血管造影征;有机化倾向,含气支气管征终止于病变近端,少量胸腔积液。

3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考虑:肺感染、淋巴瘤、嗜酸性肺炎、机化性肺炎、血管炎等。(1)间断咳嗽1月,无发热中毒症状,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支、衣原体、军团菌)可能性不大;但从症状及血象等还是要考虑特殊感染,该患多以小叶样实变融合,融合的方向垂直于肺纹理,还是隐球菌首先考虑(2)本例不易鉴别原发性淋巴瘤(MALT):右下肺多发团片状实变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右侧胸膜增厚,有支气管充气征,增强CT:病灶中度强化,血管造影征;需考虑淋巴瘤,但本例短期有进展,而MALT进展缓慢,CT:多发肿块实变影边缘呈“刀切征”和“方形征”,支气管充气征止于病变近端不太符合;原发性淋巴瘤(MALT)支气管充气征多常见,如NHL等,无发热,症状不太符合。T细胞淋巴瘤可以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但该值过高,需考虑真菌致敏。另外恶性淋巴瘤的浸润明显,本例边缘太清楚,而且还有机化收缩,与恶性淋巴瘤膨胀性生长不符。(3)从影像学表现和病程看,不属于急性嗜酸性肺炎,慢性嗜酸性肺炎属弥漫性肺部疾病,迁徙性,外周分布和GGO为特点,这例不符合。(4)血管炎及风湿结缔组织疾病也可排除(无多系统受累、风湿全套及类风湿因子均阴性)。(5)机化性肺炎(原发和继发):右肺中、下叶多发肺实变,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需排除;继发性机化性肺炎: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机化性肺炎;药物因素;血管炎及结缔组织病:如Wegener肉芽肿等结缔组织病;间质性肺炎,如NSIP中也可见到机化性肺炎样改变;但机化性肺炎有“5多1少”(多态性、多发性、多两侧、多变性、易复发性、少蜂窝)特点,本例不符合。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或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gattii)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侵袭性肺真菌病(invasionpulmonarymycosis,IPM)。隐球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器官移植和恶性肿瘤患者中,近几年来发现免疫功能正常者PC不少见。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隐球菌孢子是PC感染的主要途径,鸽粪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染源,但明确的鸽子接触史并不多见。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决定着隐球菌感染相关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对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PC通常表现为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而仅有影像学的异常。而对于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肺部损害通常为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的局部表现。

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隐球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文献报道敏感度91.1%-%,特异度96-%。

不少学者认为PC影像学表现多样性,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肺结节-肿块。有学者从影像诊断实际工作出发建议分为:1.孤立性病灶型;2.多发结节-肿块型;3.实变型;4混合型。胸部CT提示肺外周及下肺分布为主的伴有晕征、空洞及支气管气相的影像改变对PC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国内大样本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显示PC的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结节肿块型和浸润实变型,伴随征象中以晕征及近端支气管充气征最为多见,病灶以肺外周及右肺下叶多见,有提示诊断意义。正确并及时识别其影像学特点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IDSA)对于非免疫抑制中-轻症原发性PC患者推荐口服氟康唑(mg/d)治疗6-12月。国内专家共识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PC患者中无症状者建议医学观察或口服氟康唑(-mg/d),疗程3-6月;轻-中症状患者口服氟康唑(-mg/d),疗程6-12月,或伊曲康唑(-mg/d),疗程6-12月,不能耐受口服者可应用两性霉素B。

杜荣辉教授:

首先,非常感谢余主任提供的这一个精彩病例!

身为影像诊断医生,我将从一个影像医生的视角与习惯,来诠释这个病例对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病例的解析:

1)中年女性(成人),教师(属于知识分子),平素体健(无基础疾病)。

提示1:属于正常人群范畴。

2)主诉:间断咳嗽1月余,加重4天。

提示2:属于亚急性起病。

3)无胸闷、气促,无胸痛、咯血,无发热、盗汗,抗感染治疗1周(具体不详),症状无改善。

提示3:临床属于非常逍遥状态;

4)1个月前医院,疑诊“机化性肺炎”;此次复查胸部CT:病灶增多。

提示4:肺内病变于短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

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4%),ESR:37mm/h。而其他实验室血的检查基本正常。

提示5:是否存在轻度的免疫指标异常?

6)胸部X线片显示如下:a、右下肺两个紧邻的条片状阴影,界清;b、右下肺心影重叠后方隐约可见斑片状阴影;c、右侧肋膈角反抛物线改变,胸腔积液征象;d、主动脉走行略迂曲,与血管压力有关。

提示6:肺内存在病灶,主体位于右下肺,多发,伴发右侧胸腔积液;建议CT详查;

建议1:其一,摄片时去除体表偏金属物品为好,尤其是胸罩,遮挡了右下肺心影重叠所见;其二,最好不使用CT定位片替代胸部平片;

7)胸部CT:本病例包括胸部CT平扫(仅限于肺窗)和胸部CT增强(仅限于动脉期图像)两种技术手段(均是5mm层厚以上),具体呈现如下:a、右中叶、右下肺多发的斑片、团片状阴影,右下肺斑片、团片状阴影存在融合倾向,但是,病灶形态单一、一致;同时,右下肺病灶存在胸膜下分布的特征;b、右中叶及右下叶病灶主体内部未见含气支气管影,仅仅于病灶边缘、近肺门侧可见少许支气管充气影,但是,分支、走行均不健全;c、右中叶、右下叶病灶内部密度比较均匀一致,未见确切坏死性病灶存在;d、右中叶、右下叶病灶边缘清晰,有分叶存在,倾向肉芽肿、增殖性改变;e、右中叶、右下肺的肺门血管、支气管结构清晰、完整;f、右肺病灶周边未见树丫征、磨玻璃影、空泡及空洞等异常病灶,仅仅右下肺见一肺大泡存在;g、增强(仅限于动脉期)图像显示:右肺病灶内部未见坏死性成分,右侧胸腔积液征象;右中叶病灶、右下肺前基底段病灶内部隐约可见血管造影征;有无没有平扫纵隔窗、也没有CT值测量,无法准确评价病灶的强化情况及程度。

提示7:右肺中下叶为主、肺泡病灶为主、单一形态、部分胸膜下分布为主、病灶边缘清晰、增强后病灶内部未见坏死性成分,右中叶病灶、右下肺前基底段病灶内部隐约可见血管造影征;需要警惕肺隐球菌病、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机化性肺炎、肺肿瘤等疾病,其中,尤其是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zl/10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