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新闻报道的启示利什曼原虫与荚膜组

作者:曹兴午

  [导读]“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是中华文化古老的传统佳句。以史启新告诉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得到启迪,避免重滔覆辙。下面是一条新闻报道:《蒋明,孙晓娟——桂希恩鲜为人知的故事健康报.12.版》,对于桂希恩教授认真、负责、敬业的一丝不苟的精神,从内心敬佩,更引起笔者联想此类事故应该如何避免?不在发生,唯有从业人员提高鉴别水平,故书写此文,籍以借鉴。

新闻背景

  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发生疾病流行,症状类似“黑热病”,但是按照“黑热病”进行治疗效果不好,多数病人已经死亡。为了求证病原,桂希恩跑医院和宜昌、医院,费尽周折找到就诊病人的骨髓片对照,结果发现全被误诊。他按组织胞浆菌病进行治疗,病人痊愈了。年1月28日,桂希恩还给某杂志社写了一封信:“贵刊发表了我们撰写的《湖北省黑热病流行与防治的回顾及展望》,现已证明该文部分内容是错误的。研究证实,这些病人患的是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我们为上述错误向贵刊及读者表示歉意。为挽回影响,建议发表此信。”[1]

  根据报道,由于利什曼原虫和荚膜组织胞浆菌的鉴别不清造成误诊,不能不看到我们实验诊断人员,对形态学认识的淡化和鉴别能力的减弱,已经出现诊断水平的降低,必须强化形态学检查,提高水平实验诊断水平。

一、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征[2]

  利什曼原虫在其生活史中有两种不同的形态:(1)利什曼型(Leishmaniform):寄生在人体或哺乳动物巨噬细胞内的圆形小体,没有鞭毛,通称利杜体(Leishman-Donovanbody;L.D.body)。(2)细滴型(Leptomonasform):生长在白蛉的胃内或是培养基里,身体窄长,具有一根鞭毛。

  人体一般采用骨髓穿刺液或肝、脾脏穿刺涂片,进行染色油镜检查。

  1.形态大小:利杜体大多是园形或卵园形的小体,仍然呈窄长形状。根据在脾脏涂片上测量,个园形利杜体的直径为2.4~5.2μm,平均3.5μm。卵园形的大小为2.9~5.7μm×1.8~4.0μm,平均为2.8μm×4.4μm。

  2.染色特点:利杜体用罗氏(Romanowsky)染色系列,如瑞氏、吉氏、利什曼染色后,虫体的胞质染淡红色,胞质内有两个特征的构造,核(大核)和动基体(小核),都染成紫红色,核比较大,动基体小,核淡染,动基体浓染,这在鉴别上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无论染色深浅,其总是显示了如此的特点,与淡紫色的细胞浆,对比明显。利杜体的外面被细胞膜包围,形成一个利杜体轮廓。核的直径约为利杜体的最短直径的一半,基础靠近细胞膜,呈半月形或带状。图1、2所示

图1利杜体瑞-姬染色(高倍)图2利杜体瑞-姬氏染色(油镜)图3巨噬细胞吞噬利杜体

二、误诊病例的反思

  患者,男,38岁,省农民,9年前有短暂不规则发热,嗣后右侧颊部起5-6个大小丘疹,缓慢增大,逐渐播及右肩、腹部、颈、踝、足背和龟头,无自觉症状。年曾经在北京进行两次皮肤活检,先后诊断为“组织荚膜孢浆菌病”、“皮肤型组织细胞增多症”、“良性淋巴瘤”和“结节病”。曾经服泼尼松、环磷酰胺和放射治疗,当时皮损缩小,以后又增大。

  年3月10医院会诊确定为“皮肤黑热病”皮肤渗出液诊断涂片图4确定。经葡萄糖酸锑钠mg静脉,1次/d,注射4天,,停10天后,再mg静脉1次/天,注射2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总剂量18g。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停药后1个月皮损消退,留色素沉着。再行皮损渗出液涂片检查均为阴性[6]。

  反思:从患者发病,前后经历了9年时间的求医诊断之路,接受了相当长时间的放射治疗,使我们需要深刻思考与反思,记住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图4皮肤渗出液涂片利杜体——瑞-姬染色

三、荚膜组织胞浆菌[3]

  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致病性真菌,由此菌引起的疾病,称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Darling氏病。本菌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往往引起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白血球减少和继发性贫血[3]。医院真菌感染的致病菌[4]。

  寄生在人体的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不但在形态上和利杜体有些相似,而且所引起的疾病,在症状上也与黑热病相似。在病人的脾脏和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里,都能够看到病原体,极容易当作黑热病原虫。[2]

1.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形态特点[4]

  在自然环境中或体外25~30℃情况下,荚膜组织胞浆菌生长处于菌丝期,产生微小分生孢子(3~5μm)和典型的长有结节的大分生孢子(8~16μm)。在体外37℃,生长进入酵母期,此期由直径约为2~4μm的球形和椭圆形牙生细胞组成。[5]

2.显微镜检查:可以通过姬姆萨或其他组织病理染色技术观察组织切片、活检样品和骨髓涂片上病原体。[4]如图5所示。

图5巨噬细胞吞噬荚膜组织胞浆菌[2]

四、染色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个依靠实验室诊断的病人标本,一定要重视从取材、制作、染色、检查等的每个环节,在某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误诊或漏诊,为此,实验室人员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标本。仅就本项检查介绍如下:

  1.瑞氏染色方法:用瑞氏染色液5~8滴,滴于标本涂片上,经一分钟固定后再加等量缓冲液(pH6.8~7.0),使其混合,染色5~10分钟,流动水冲洗,干燥后加盖片油镜镜检。染色过程切勿使涂片上染色液蒸发干燥,形成沉淀,有碍镜检。

  2.利什曼染色方法:与瑞氏染色方法相同。

  3.吉姆萨氏染色方法:用此方法染色时,必须先用甲醇或纯乙醇将涂片标本固定,然后滴加吉姆萨液使其充满全片,然后加10倍缓冲液混合均匀,染色20~30分钟,流动水冲洗,一定要冲洗干净,干燥后加盖片油镜镜检。

  4.注意事项:从黑热病病人或实验感染动物的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内检查有无利杜体是一项非常重要、严格、细致和耐心的技术工作,尤其在临床诊断上,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于病人的治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病人的脾脏、肝脏、骨髓、淋巴结或皮肤内取材时,必须保证确实获取所需要的组织标本;

  (2)、用作涂抹的载物片必须清洁、干燥、洁净和无划痕,免得影响检查;

  (3)、制作标本涂片不宜太厚,以血细胞单层排列为宜;

  (4)、使用的染色液如果发生沉淀,应用精密滤纸过滤后再使用,颜色沉淀影响检查;

  (5)、注意掌握:轮廓清晰;染色深的动基体(小核);比较粗大而染色浅的核(大核),的利杜体特点。

  (6)、注意文章和图片介绍的大都是典型的构造和形态,往往我们在实验室常常看到的是不都典型或变异的形态,尤其是利杜体受到药物治疗以后,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如可以见到空泡型(虫体比较肥大,细胞质内出现空泡,核靠近边缘),瘦窄型(虫体变长、变窄,细胞质减少,仅有一层细胞膜围绕着细胞核的轮廓),肿大型(虫体明显肿大,超过正常大小,核可大可小,往往不规则),为此,必须严格训练自己,在显微镜下综合判断,是实验人员的一项基本工。

  (7)、通过辨认能力,区分容易混淆的物体,如血小板或容易认为是利杜体,其实血小板内没有特殊的构造,大都模糊不清,不会有利杜体大核和小核的构造。再如被酵母菌污染的标本、染液、缓冲液都可能在镜下出现,这些生物大小不一,常常有双重轮廓,内部看不到利杜体核的构造。

五、参考文献

  1.蒋明.孙晓娟:桂希恩鲜为人知的故事健康报.12.02,3版

  2.王兆俊.吴徵鉴编著:黑热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年,第一版,第22页。

  3.余贺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年,第一版,第页。

  4.朱士俊主编:医院感染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年,第一版,页。

  5.拖马斯主编:临床实验诊断学——实验结果的应用与评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第一版,荚膜组织胞浆菌,第页

  6.曹兴午.我是协和人——65年践行转化医学的轨迹.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9(5):1-22,27.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cs/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