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白斑病云斑病的识别及发生动态潇湘

白癜风治疗周期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616/7220829.html

上世纪90年代,白斑病、云斑病已有发生,当时因其发生的面积较小、危害轻且病斑上肉眼未见到明显的病原物,一直未引起各方重视,生产上一般被误认为是酸雨或者是除草剂药害所引起的伤害。年7月中旬以来,该病发展迅速,已扩展至全省中南部。

发病田间症状

白斑病危害状

白斑病

病斑最初较小,淡绿色,散生于叶片表面。随着时间推移,病斑变白、变干,有或无深褐色边缘,类似百草枯除草剂引起的药害斑点。病斑圆形、长形至长方形,0.3~2.0厘米。病斑颜色偏白,病斑具穿透性,即病斑在叶片正反面大小和颜色完全一致,或者几近一致。病斑边缘整齐清晰,无放射状或不清晰的延伸线或延伸状斑。病斑有突然下陷的症状,后期会出现破裂穿孔。严重时,病斑逐渐合并成不规则的大病斑,长达10厘米至整个叶片枯死。后期病斑上着生有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萌发菌丝)。

云斑病危害状

云斑病

病斑初期为较小的褪绿斑(1~10mm),后期坏死,逐渐发展成枯草黄色。病斑边缘模糊不清,界限不明,容易彼此相连成片,特别是靠近中脉部更是连片成大病斑。病斑后期成云纹状,颜色偏枯草色,前期间有未完全褪色的绿色区域。病斑在叶片正反面大小和颜色不一。叶片病斑正反面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原首先从哪一面侵入,早侵入的一面病斑就大。相对的另一面则呈现暗绿色,中央淡黄色病斑。当摘下病斑对光看时,褪绿斑较大,边缘不清。

白斑病与云斑病的显著区别:

白斑型病斑的白斑边缘少有褪绿部分或者褪绿部分很窄,有时有狭窄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部失水快,变薄,后期有的病斑出现脱落和穿孔现象。

病原菌

白斑病是由高粱附球孢(Epicoccumsorghinum)引起

云斑病是由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sp.)侵染所致

发病规律

白斑病和云斑病的病原菌在寄主植物(玉米)残体或土壤等场所越冬。在随后的生长季节,当遇到适宜有利的气候条件(雨量多及气温适中),病原菌的孢子繁殖体会通过雨溅风吹传播到新鲜种植玉米的地方,病菌的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组织上萌发,形成初侵染。病原菌在田间可多次反复侵染玉米组织,特别是当夜间温度超过14℃时,雨水多、潮湿、结露重时会进一步加重病情。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0%,病原菌孢子容易侵入玉米组织。

当前白斑病云斑病发生动态

7月份普查时,我州仅在绿春县、河口县发现云斑病,以绿春县发生为主。8月上旬,13市县植保站继续开展田间普查,石屏、元阳、建水、开远、金平等市县零星发现白斑病,绿春、河口两县零星发现云斑病。发病品种主要有摩玉、良禾、秋硕玉6号、雅玉、卓玉、白玉、万糯等。

进入8月后气候时晴时雨,田间湿度大,利于白斑病、云斑病的流行暴发。病害危害重时在中下部叶片上出现大量枯死斑,在收获前会造成中下部叶片枯死。为确保我州玉米生产安全,特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防治建议

开展好病害普查工作

各市县植保站,要认真做好白斑病、云斑病的田间普查,并记录好发生时间、分布地点、发生面积、发病品种等相关数据。

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

各市县要加强对抽雄期玉米叶斑病的监测,全面掌握病害情况,及时发布相关预报,为防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积极开展技术宣传

通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将白斑病、云斑病的识别、危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及时传授给农户。同时做好对口药械的供应工作,为防治作好后盾。

选择对口药剂及时开展防治

防治白斑病、云斑病可选用丙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药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使用量施药。在发病初期防治可减轻病害扩展。

通讯员:谭涵月

编辑:谭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cs/1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