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冬20世纪复调学科的创新成果于苏贤教

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于苏贤教授在21世纪初年为中国乐坛奉献了两份厚礼——先后发表了两部复调专著:1.《复调音乐教程》①(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2.《20世纪复调音乐》②。这两部专著,从撰稿至付梓均经历了长期的教学实践检验,从内容及方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且理论体系规范的优秀教材。如:作为复调基础教材的《复调音乐教程》于80年代初投人使用(油印发行多次)至今已20年之久,一批声誉中外的作曲家如郭文景、叶小钢、张小夫、陈怡、陈其钢等等,都是通过该教材的学习而打下了坚实的复调基础。而《20世纪复调音乐》的研究初始于年,并于年至年连续多次在中央音乐学院投入教学,反响强烈、效果显著。以上两部教材出版前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以修整,并使其教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笔者有幸在攻读硕士、博士课程期间,随于苏贤教授系统而细致地学习了这两部教材,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本文着重于对《20世纪复调音乐》的学习谈一些心得体会。

迄今为止,《20世纪复调音乐》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现代复调理论与技术原则的专业教科书。该书是在对20世纪有代表性流派的复调音乐实践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而成,从而在混沌无序的20世纪音乐中,理顺出一条有序的复调发展脉络,清晰地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涌现出来的各种新技巧的风采。该书的内容的编排以及对谱例精细透彻的剖析,充分映射出作者崭新的思维视角与科学研究的睿智。

―、提纲挈领阐述精辟

多元化的20世纪音乐,各种风格、流派并存,如何在标新立异、淡化共性的各种现代复调技法中,归纳出共性原则,的确是一个艰辛的课题。于苏贤教授首先通过对大童乐谱的分析,同时又结合国外同类著作中已确认的理论概念与之综合,以流派与技术原则相辅而行的关系为前提,进而确定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具体的章节划分。本书摒除了传统复调教学中惯用的以声部数目的增加作为循序渐进的步骤,因为20世纪的复调并不像传统复调那样,只采取单一的模式,传统的声部数目概念已发生了变化,对于现代复调的认识,已不再是主要的严格界定依据。因此,本书在具体的课题编写中所选取的研究内容,虽然都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流派作曲家的作品,但并不受流派的局限,只要在某项技术实践方面有所成就,都将其纳人研究范围。显然,书中的讲授纲目与内容分类是以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为依据并分为四大方阵:

1.多调式半音体系复调结构——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结构——全音阶复调结构——非序列无调性复调结构;2.20世纪复调节奏创新:节奏主题与节奏复调形式——非小节体系复调结构——多节拍复调结构——节奏序列复调结构;3.微复调结构——复风格复调结构;4.20世纪賦格的演进与变异。以上四个大方面的技术范畴中,又分别包涵了更为具体的技术层面分析与讲授,这种纲举目张的内容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学程序的明晰性,同时,还使作曲家的创新成果得以全面展示。

01

02

03

04

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cs/1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