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猝倒病番茄猝倒病,俗称卡脖子病,又名菜苗猝倒病。以低温季节育苗地发生较多,严重时幼苗成片猝倒死亡,甚至毁苗,延误农时。
发病症状
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就遭受病菌侵染,造成腐烂死亡。死苗是种子萌发抽出胚茎或子叶的幼苗,在其尚未出土前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致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地面。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苗或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绵絮状菌丝,别于立枯病。病菌易从果脐部或伤口处侵入,造成烂果。在空气湿度大时,果实病部表面见有白色棉絮状物,即是菌丝体。
病原菌传播及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潜育期1~2天。湿度大时,病苗上产出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虽喜34℃~36℃高温,但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育苗期如遇寒流侵袭,保护棚不注意放风则会加剧猝倒病的发生。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番茄立枯病此病又称菜苗立枯病、烂根病、枯苗病,是危害番茄幼苗的一大病害。
为害症状
幼茎基部受病菌侵染后产生暗褐色椭圆形病斑,发病初期白天中午叶片萎蔫,晚上和清晨又恢复;病斑逐渐凹陷,并向两侧扩展,最后绕茎基一周,皮层变色腐烂,茎干缩,叶片萎蔫不能复原,植株干枯,根部随之变色腐烂,病苗一般不倒伏;潮湿时,病斑表面和周围土壤形成蜘蛛网状淡褐色的菌丝体,后期形成菌核。
病原菌传播及发病条件
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其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此菌有性阶段称丝核薄膜革菌。立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在冬暖大棚内,病菌可在寄主体或病残体上越冬。此病菌能通过水流、土壤、农具传播直接侵入寄主。立枯病菌发育适温为24℃,最低13℃,最高42℃;适宜pH值为3~9.5。温度过高、播种留苗过密或间苗不及时易诱发此病。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蔬菜立枯病,与瓜类、豆类、白菜等十字花科、芹菜等伞形花科的立枯病,是相同的病原菌。一般高温高湿条件下育苗,发生此病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