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保高温农药这样打,不产生药害,效果还

在家咋治白颠疯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很多种植户对于打药这事并不在行,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那么如何正确科学的打药很重要,今日小编总结几点,让大家在打药时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效率!

1.根据温度及其变化趋势确定打药时间

无论是植物还是昆虫或病菌,20~30℃,尤其是25℃,是其最合适的活动温度。此时打药,对处于活跃期的病虫草会更有效,对作物更安全。

夏天高温季节,打药时间应该在上午十点之前和下午4点以后。

春秋凉爽季节,应该选择在上午十点以后下午两点之前。

冬春季的大棚,最好选择晴暖天气的上午打药。

2.根据湿度及其变化趋势确定打药时间

从喷头喷出来的药液沉积在靶标上之后需要展开形成均匀的药膜才能最大幅度的覆盖在靶标表面上,进而“掩杀”靶标上的病虫害。药液从沉积到展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空气湿度的影响较大。

空气湿度小,药滴里的水分会快速蒸发到空气中,甚至等不到药液铺展在靶标上,这当然会降低药效,甚至出现灼烧性药害斑。

空气湿度过大,沉积在植株表面上的药液,尤其是大雾滴就很容易凝聚成更大的液滴,并二次受重力影响植株下部沉积,也会产生药害。

因此,一天中的打药时间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空气湿度略显干燥,一个是打药后药液在日落前能够在靶标表面形成干涸的药膜。

3.打药常见的三大错觉

仅仅按稀释倍数确定每桶水中的药剂数量

大多数人习惯于按稀释倍数计算每桶水中兑多少药剂,其实这并不太靠谱。之所以要控制和计算药箱中添加多少药剂,是因为要计算好单位面积中的植株需要多大剂量的药剂,以保证良好的药效,和对植物和环境的安全。

特别提醒:按稀释倍数在每桶水中添加多少药剂以后,还要计算每亩地需要几桶水、喷洒行进速度等细节。

目前,受劳动力的制约,很多人往往是往药液箱中加量兑药,快步喷洒,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最合理的举措是选择喷雾性能更好的器械,或者按产品说明书兑药,仔细喷洒。

喷头距离靶标越近药效会越好

药液从喷头喷出以后一边和空气对撞而破裂成更小的液滴一边前冲,一路跌跌撞撞的结果是雾滴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离喷头越远,雾滴越小。

小雾滴更容易沉积和铺展在靶标上。所以,并不是说喷头紧贴着植株药效就会更好。

一般来说,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喷头要和靶标保持在30~50公分的距离,机动喷雾机则要保持在1米左右的距离,根据喷雾器及其喷头的性能,摆动喷头让药雾飘落在靶标上,药效会更好。

雾滴越细小就一定会有更好的药效

雾滴并非越小越好,雾滴大小和其能否更好的分布、沉积和铺展在靶标上有关。如果雾滴过于细小就会漂浮在空气中而难以沉积在靶标上,这肯定会造成浪费;如果雾滴太大,滚落在地面上的药液也会增加,也是浪费。

因此,要根据防治对象及其所处的空间环境选择合适的喷雾器械和喷头,在相对密闭的棚室中防治病害和白粉虱、蚜虫等微小的害虫时可以选择烟雾机,在露地防治这些病虫害的时候就得选择雾滴大一些的器械和喷头,烟雾机显然不合适。

《一头草地贪夜蛾被俘虏后,全盘招供》(农财网农化宝典)

真没想到,昨天还和同伴们躺在玉米心叶上大快朵颐,今天,在一场“人虫大战”后,自己成了人类的俘虏。

既然成了阶下囚,我还是全盘招供吧。

漂洋过海“征战”全球

没错,我们就是你们正大动干戈对付的草地贪夜蛾,因为惯于长途奔袭,也有人管我们叫“行军虫”。我们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原籍美洲,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成虫阶段,我们和常见的飞蛾差异不大。幼虫阶段,我们头部有“八”字形纹,第8腹节背面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大黑斑,你们称之为“头部有‘八万’,尾部有‘四筒’”。不必隐瞒,那正是我们草地贪夜蛾族群特有的标志。其实,我们草地贪夜蛾早就不甘于困守美洲。年,我们兴师动众入侵非洲,迅速在撒哈拉以南的44个国家安家落户。随后,开始入侵亚洲多国。年1月,我们从缅甸越过国境进入中国云南。仅用4个月,便在云南个县中的个县扎根。只用了8个月,就从云南入侵至全国其他25个省份。年,我们草地贪夜蛾全国发生面积约万亩。年,全国发生面积约万亩。我们孵化出来群聚为害,啃食嫩叶;3龄后却自相残杀,分散取食。高龄幼虫食量特别大,让玉米减产20%~72%是常规表现,发起狠来可以让玉米绝收。正因如此,你们将我们草地贪夜蛾视为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的巨大威胁。年,在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的评选中,我们跻身“世界十大植物害虫榜”。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基于年对12个非洲国家的估算,我们的战绩是对玉米造成年损失万吨,成功使得上千万人口失去口粮。慑于我们的破坏性,年8月,该组织发出全球预警。年,我们被中国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且高居榜首。身有长技能力超群这几年,你们人类对我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所以,我们开始连吃败仗。据说,你们将我们的特点总结为“非常能吃、非常能生、非常能飞、非常难防”。呵呵!我们能纵横天下,当然不是靠侥幸成功,“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也绝非浪得虚名。大胃王!我们的主食是玉米,以幼虫取食幼嫩叶片或玉米幼嫩雄穗。低龄幼虫取食幼嫩的叶肉后剩下叶片的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窗孔”。高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形成大小不等的孔洞。我们的作战能力不俗,1头就可损坏一整株玉米。我们不挑食,甘蔗、高粱、水稻、小麦、花生……可以说是见啥吃啥,有啥吃啥。全球80多种植物,都曾是我们的盘中餐。超能生!在28℃条件下,我们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雌蛾每次可产卵~粒,一生可产卵~0粒。热带地区长年繁殖,温带地区随纬度升高世代数递减。在云南元谋县,每年可繁殖7代。在河北,每年可繁殖4~5代。假如一头雌蛾及其后代一年中所产的卵全部成活并长成成虫的话,其数量可达数百亿头。飞得快!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能飞行千米,若在产卵前可迁飞千米。要知道,苍蝇一天才飞行8~18千米。跟我们比,苍蝇简直弱爆了!难防治!先前,人类认为化学农药是抗击我们的法宝,但化学农药的使用让我们的抗性不断增强,不仅没有阻止我们进一步扩散、蔓延,还促进了我们的进化,使得我们越来越强大。在攻击玉米时,我们以幼虫藏身心叶,农户喷洒农药必须对准喇叭口,否则对我们几乎没有效果。此外,我们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田间不同龄期的都有,想打我们一个歼灭战可没那么容易。“人虫大战”难解难分在中国,我们目前采取“北迁南回、周年循环”的作战模式。即每年的5~8月从中国西南或南方地区向北迁飞,8月中下旬时扩散至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尽量啃食生长正旺盛的农作物。9~10月天气转冷,我们就班师南回。如此这般,年复一年。进入中国前三年,我们迅速开疆拓土,几乎无往不利。现在,中国各地严密监控、全力封堵、及早清除,我们是越来越难有作为了。中国目前执行的战略战术,对我们的杀伤非常大。首先,你们采用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我们的成虫,干扰雌雄交配,让我们的年轻战士越来越少。其次,你们大量繁殖、释放益蝽、寄生蜂等昆虫,它们可是我们的劲敌,在你们采取的这种生物攻击模式下,我们的战士减员很严重。再次,你们新开发的对付我们的武器、手段,越来越多了。三年前刚进入中国时,你们手上没有一种专门对付我们的武器。前几天,我偷偷登录你们的武器开发网站——中国农药信息网。吓我一跳!三年中你们研发的专克我们的武器就有25种之多,类别包括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虱螨脲、印楝素、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乙基多杀菌素等。你们拥有这么多武器,可以交替使用、轮换使用,还同时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战术,让我们损失惨重。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你们建立的监测预报网是越来越严密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攻击还没开始,就被你们预先准确判断,我们劳而无功不说,还往往折损大量战士。当然,我们草地贪夜蛾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我们的目标,一直就是称雄地球。跟人类的争斗,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叶片发黄,是缺素还是病害?80%的人都搞错了》(农资人)

最近,我们在好几个群里都看到有人在讨论作物(番茄、豆角、桃树等作物)出现黄化问题。

但是,好多人对于这些发黄的现象(看着像缺素,但又感觉像病害),也搞不清楚是啥原因导致的。

有些人还可能会把作物的缺素症当成病害来治,结果花了钱也看不到效果,净花冤枉钱。

比如大家在讨论:

(图片来源:计划胜利军团)

(图片来源:全国优质桃产业正能量技术交流平台)

因为缺素和有些病害在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很多都表现出发黄的症状,很像,大家很容易判断错。所以,今天呢,就带着大家一块来学习一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究竟是病害还是缺素问题?

作物的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与缺素还是比较好区分的,不好区分的是缺素和病毒病。

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

发生真菌性病害时,作物器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斑,而且病斑上会产生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等物质。

比如:

缺素时,不会出现霉状物、粉状物以及各种形状的病斑等这些症状,所以真菌性病害跟缺素症比较好区分。

细菌性病害典型症状:

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在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都会生成水渍状或者是油渍状的边缘,然后病部会形成菌脓,在潮湿的情况下会发臭,干燥的情况下,叶片跟透明薄膜一样。

缺素的话,缺素部位不会出现水浸状的病斑、更不会出现菌脓、黏液等症状。

所以说,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跟缺素症状其实相差还是很大的,比较容易区分开。

病毒病的典型症状:

发生病毒病时,经常表现出黄化、花叶、皱缩、畸形等症状,跟缺素特别容易搞混,需要我们仔细的进行区分。

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只看植株的症状表现了,因为有时候从症状上看不出来,所以就需要结合症状和下边这3点来综合考虑,作出判断。

1、看病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2、综合对比症状表现以及发生症状的部位。

(1)缺素的症状以及表现部位

老叶:容易缺氮、钾、镁等元素

缺氮:

当作物的叶片出现均匀的失绿,叶片变薄,变小,叶片上没有斑点也没有坏死的症状的时候,就有可能是缺氮了。

缺氮的时候,新叶淡绿,老叶黄化容易枯萎、早衰。

比如,柑橘缺氮黄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缺钾:

作物缺钾的时候,叶尖或者叶片边缘会出现发黄的症状,随后发黄部位变褐色,有时候看着跟烧焦了一样呈现焦枯现象。

叶片上出现褐色的斑点或者斑块,但是主脉的附近仍然保持绿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另外,缺钾时,植株和叶片容易萎蔫。

缺镁:

镁是作物叶绿素合成的一个重要元素,当作物缺镁的时候,突出的表现就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失绿。

不过,刚开始首先是叶肉会失绿,而叶脉在前期仍然是绿色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顶芽:容易缺钙、缺硼

缺钙:

作物缺钙时,会比正常的植株矮小,顶芽、侧芽、根尖等部位首先出现缺素症,容易出现腐烂死亡,幼叶卷曲畸形,叶缘发黄、枯死的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缺硼:

缺硼的症状比较多样(比如茎尖生长受抑制、花而不实、根的生长受抑制等),这里我们只说一下缺硼跟病毒病相像的地方。

缺硼时,植物茎尖的生长点会受到抑制,严重的时候出现枯萎、死亡。叶片出现变厚、变脆、粗糙、皱缩等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新叶:容易缺铁、锰、锌、硫等元素

缺铁:

缺铁的典型症状就是叶片的叶脉间会出现失绿现象,在叶片上能明显看到叶脉深绿,但是叶脉之间黄化,而且黄绿相间特别明显。

严重缺铁的时候,叶片会出现发白的症状,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点,然后逐渐枯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缺锌:

缺锌的时候,植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尤其是节间生长严重受阻,表现出叶片脉间失绿或白化,典型的就是小叶、簇叶病。

比如,柑橘缺锌症状:

缺锰:

作物缺锰时,叶脉间会变黄、失绿,但叶脉仍然保持绿色,并会出现杂色的斑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缺锰时,一般是中等叶龄的叶片最容易出现症状,而不是最幼嫩的叶片。

缺硫:

缺硫时,幼叶先开始黄化,而且叶脉先失绿,然后遍及全叶,严重时老叶也会变成黄白色,但叶肉可能仍然是绿色。

比如,柑橘缺硫时,叶脉先变黄,但叶肉还是绿色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期由每天农资制作)

总体上来说,出现缺素症状的部位比较一致,很规律。

(2)病毒病的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

发病部位:

病毒病的话,在哪个部位都可能发生,但幼嫩的叶片最容易感染病毒。

症状:

发生病毒病后,作物常表现出变色(褪绿、黄化)、坏死、皱缩、畸形等症状。

比如,病毒病常见症状:

图片上的病株,猛的一看,叶脉深绿,叶脉间褪绿变黄,可能会觉得是缺元素,但是跟缺素症状不同的是,病毒病的病叶上不仅会出现浓绿和淡绿相间的斑驳,叶片上还会有泡状斑、皱缩,叶面常常会凹凸不平等症状;而缺素时,叶片上一般不会出现泡状斑或者凹凸不平的症状(除了缺硼)。

缺硼时,新叶也会出畸形、皱缩等症状,这点跟病毒病确实很像,不太好区分。

比如,我们以黄瓜为例:

黄瓜病毒病跟黄瓜缺硼同样都是叶片皱缩、畸形。但是,缺硼的时候,叶脉会明显的变形,而发生病毒病时,叶脉几乎不变形,通过这点也可以进行区分。

3、看病症与土壤的关系

(1)病毒病的发生跟土壤类型、土壤特性没有太大关系。

不管是哪种土壤类型,如果有病源,都可能会发生。

(2)作物缺素症的出现则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关系。

比如:

pH高的土壤容易缺磷;

重黏土容易缺钾;

微碱性的砂土容易缺硼;

通气不良的石灰质土壤容易缺铁和锰等。

所以,我们在具体判断到底是哪种原因的时候,要综合来考虑各个因素,然后综合判断,不能说看着像啥就觉得是啥,到最后花了钱没解决问题,也是得不偿失。

文章来源:每天农资

《高温!苹果这种病大面积爆发!切莫当成早期落叶》(植保知识)

苹果疫腐病又称实腐病、颈腐病,是苹果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造成了大量果实腐烂和落叶,严重影响了果实产量、品质和树体正常生长发育。最近有很多苹果种植户反应,苹果疫腐病在果园里大面积爆发。

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高温高湿,持续降雨。

二、果树老龄化,过去定干低,下层主枝果实多接近地面;

三、因为多年来苹果疫腐病少有发生,土壤带菌量逐年累积,又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为大发生提供了菌源;

四、把苹果疫腐病误诊为炭疽菌叶枯病或褐斑病,错过了防治关键期。

1疫腐病的危害

苹果疫腐病主要为害果实、树的根颈部及叶片。果实受害后,果面产生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的褐斑,渐及全果,呈不均匀红褐色。部分果皮与果肉分离,外观似白蜡状,果肉及心皮部变褐,病果不变形具弹性,极易脱落,最后失水成僵果。

多年生枝条病果多,病果裂口或伤口处有白色菌丝体。如根颈受害时,皮层变褐腐烂,地上部发芽迟缓,叶小色黄,最后枯萎,引起死株。叶片受害产生不规则的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水渍状,多从叶边缘或中部发生,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使全叶腐烂。

该病的病原称恶疫霉,属卵菌的疫腐菌属,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阶段形成卵孢子。病菌发育适温度25℃,最高32℃,最低2℃,游动孢子囊发芽温度5~15℃,10℃最适。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通过几天的调查发现,苹果疫腐病发生呈严重趋势,该病突发性强,传播迅速,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应高度重视,加强监控,尽早防治。苹果疫腐病为一种土传病害,喜好潮湿环境,随雨水传播,降雨或浇水会传播蔓延,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6~8月发病最多,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

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高温、多雨天气则会引起病害流行。田间表现具有爆发性,雨后感病1~2天会蔓延整个叶片,2~3天下部叶片多数感病。尤以距地面1m的树冠下部及近地面果实先发病,且病果率高。

3病果的后期症状

据果园观察,距地面60cm以下叶片发病率达65%,严重的高达%,病果率达25%;60cm~1m叶片发病率达45%,病果率达15%;1m~1.5m叶片发病率达15%,病果率达5%。病果接近地面感病重,向上逐渐减轻,1.6m以上很少感病。

通风条件好的岭地发病轻或不发病。地势低洼,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枝条稠密,树冠下垂枝多、局部潮湿时发病重,病叶迅速扩展,甚至全叶腐烂。根颈发病多为伤口浸染,减少伤口,减少积水,清洁地面有利防病。

4该病与炭疽叶枯病的区别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叶感病后落叶严重,果实感病轻;苹果疫腐病果实、叶片同时感病。炭疽菌叶枯病感病后全株落叶,而苹果疫腐病仅下部落叶。炭疽菌叶枯病富士不感病,而苹果疫腐病富士感病,下部叶表现明显。炭疽菌叶枯病发生时,乔纳金全株落叶,而感染苹果疫腐病时仅下部落叶。

苹果疫腐病

炭疽叶枯病

5防治措施

彻底清除病残体。疫腐菌在病残体的土壤中越冬,所以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落地病叶、果实,随时摘除树上的病果、病叶集中深埋,是一项重要措施。

由于疫腐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以雨水飞溅为主要传播方式接种浸染,所以果实地面盖草或覆膜等方法,防止雨水飞溅可避免侵染减轻为害。

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秋施基肥时,应加大菌肥、有机肥用量,达到每生产1kg苹果施入2kg菌肥、有机肥。生长期叶面喷肥不少于五次,前期以氮、磷、钾、锌、硼、钙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中微量元素肥为主,提高叶片光合效能。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排除积水,降低湿度;适当抬高主枝高度,提高结果部位,减少枝条密度,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可有力地控制病害。另外浇水时发病地块的水禁止流入未发病地块,防止串灌水引发浸染。

土壤消毒,发病严重的果园翌年春季结合浇水每亩用1kg克菌丹+1kg硫酸铜钙兑细土撒施地表,铁耙浅搂后浇水,消灭越冬菌源。

化学防治:苹果疫腐病的防治应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在5~6月病害大发生前,可在地面喷施倍液硫酸铜或硫酸铜钙,以喷湿地面为准;在苹果落花后至套袋前喷药防治,重点是1.5m以下高度的果实,可使用50%烯酰吗啉2~倍液,或69%烯酰锰锌72%甲霜锰锌,间隔7~10天再喷1次。第一次喷药防治时除树上全面喷药外,地面也均匀喷药,减少土壤残菌。苹果套袋后喷洒85%甲霜灵或波尔霜脲氰倍液。当侵害树体根颈处时,使用倍液硫酸铜或硫酸铜钙浇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by/1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