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liusparasuis,HPS),在临床上能够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以及脑膜炎。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有明显增加趋势,已成为猪场保育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1.病原学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NAD依赖型、不运动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形态多变,可见荚膜,是一种条件性、依赖性的致病细菌。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照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l5个血清型,研究表明我国以血清4型(24.2%)和5型(19.2%)最为流行,其次为13型(12.5%),14型(7.1%)和12型(6.8%),另外有12.1%的分离菌株不能进行血清学分型。
2.流行病学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舍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发病率可达4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或通过污染排泄物。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单独发生该病的病例不常见。该病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并发。研究表明在猪群中存在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感染时,副嗜血杆菌的分离率会增加,由副嗜血杆菌导致的死亡率也大辐增加,因此该病也常被称作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的影子病。
3.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猪会出现厌食、精神沉郁、被毛粗乱、跛行、呼吸困难、振颤及共济失调等症状。繁殖母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后备母猪感染后可表现跛行、僵直、关节和肌腱处轻微肿胀。
4.病理变化病死猪体表常伴有大面积淤血和淤斑,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主要剖检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部分可见脑膜炎。
5.防治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杜绝外来病菌,减少猪群流动,杜绝猪各生产阶段混养,从管理角度减少疾病发生。
②药物保健根据本实验室多次药敏实验结果总结,发现副猪嗜血杆菌均对头孢Ⅰ、Ⅲ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新霉素等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链霉素、壮观霉素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在实际生产中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我们应在实际生产中釆用多种药物交叉使用来应对。
③疫苗防疫理论上疫苗的使用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最有效的方法,但实际生产中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的疫苗防疫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临床上血清型的多样性及不能分型的菌株占较大的比例,影响了交叉保护。
笔者认为:只有在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有效防疫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副猪嗜血杆菌的良好防控效果,加强蓝耳病及猪圆环病毒的防控方能做到标本兼治,否则盲目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疫苗会增加免疫压力,提高养殖成本,事倍功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