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绿领户外
我们郑重向您承诺:
我们不认识的蘑菇不采,
没有吃过的蘑菇不采,
似是而非的蘑菇不采。
因为美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新疆的春天已经到来,草长莺飞,蠢蠢欲动的人们开始搜寻山中的野味,沙葱、苜蓿、野韭菜、马齿苋、椒蒿等等,其中最美味的莫过于山林中的各种野生蘑菇。然而很多蘑菇具有毒性,误食有毒蘑菇肯能会引起剧烈呕吐、腹痛、昏迷、呼吸麻痹甚至死亡等症状。那么野生蘑菇到底怎样辨别,新疆常见的野生蘑菇又有哪些呢?现在,小编就整理了新疆山区最常见的无毒可食用蘑菇种类及图片,以供大家参考对照。
翘鳞肉齿菌(新疆本地叫:鹿茸蘑菇)又称獐子菌、仲帽、獐头菌。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初期突起,后扁平,中部脐状或下凹,有时呈浅漏斗状,浅粉灰色,表面有暗灰色到黑褐色大鳞片,鳞片厚,覆瓦状,趋向中央特别大并翘起,呈同心环状排列,菌盖直径6-10cm。菌肉近白色,菌柄中生或稍偏生,粗0.7-3cm,有时短粗或较细长,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可达4cm,中实、平滑、淡白色,后期变淡褐色。刺锥形,延生,长可达1-1.5cm,初期灰白色。后变浓褐色。生于高山针叶林中地上,尤以云杉,冷杉林中生长多。分布于我国甘肃、新疆、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区,西藏、新疆等高地高寒凉爽的云杉林中较多。可食用,新鲜时味道很好,菌肉厚,水份少,不生虫,便于收集加工,但老后或雨多浸湿者带苦味,属外生菌根菌。子实休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并含有较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一般都成群生长,所以发现一棵后收获会颇多,个人觉得炒肉味道很棒,晒干后做汤味道也很鲜美。
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年被发现。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的营养相当丰富,据测定,羊肚菌含粗蛋白20%、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含量高达1.76%。羊肚菌的营养成份,可与牛乳、肉和鱼粉相当,因此,国际上常称它为“健康食品”之一。羊肚菌含抑制肿瘤的多糖,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病毒、抑制肿瘤等诸多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或消除致癌的危险。
羊肚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负盛名的食补良品,民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法。羊肚菌,性平、味甘,具有益肠胃、消化助食、化痰理气、补肾、壮阳、补脑、提神之功能,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痰多气短、头晕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羊肚菌有机锗含量较高,具有强健身体、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个人觉得南山最难采摘的蘑菇,喜欢生长在树丛中,针叶林带里,颜色又与落叶相近,个体较小,难以辨别,味道极美,是法国大餐中十分受人喜欢的一道美味。
大白菇(新疆当地叫:大白脆,吃起来很脆)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3-14cm,初扁半球形中央脐状,伸展后下凹至漏斗形,污白色,后变为米黄色或蛋壳色,或有时具锈褐色斑点,无毛或具细绒毛,不粘,边缘初内卷后伸展,无条纹。菌肉白色或近白色,伤不变色。味道柔各至慢慢地微麻或稍辛辣,有水果气味。菌褶白色或近白色,中等密,不等长,近延生,褶缘常带淡绿色。菌柄长1-4cm,粗1-2.5cm,内实,圆柱形或向下渐细,伤不变色,光滑或上部具微细绒毛。可食用,其味较好。试验抗癌率高,对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达%。对多种病原菌有明显抵抗作用。同云杉、冷杉、松、铁杉、黄杉、山毛榉、高山栎、山杨等形成菌根。
新疆山区最常见的蘑菇,也最易采摘,松林间白色的蘑菇,十有八九都是它了,个头也较大,所以也比较容易发现,味道也很不错。
橙黄蘑菇(新疆人叫:鸡腿蘑菇)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5-17cm,初半球形后渐平展,有黄褐色密集的丛毛状鳞片,边缘逐渐变浅而呈现橙黄色。菌肉白色,伤变暗黄色。菌褶后期黑褐色,两端渐尖、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8-13厘米,粗2.5-3.5厘米,菌环以上污白色,菌环以下有纤毛状鳞片,棒状,内部松软,基部略膨大,伤变暗黄色。菌环生柄上部,宽大,薄、膜质、易消失。
新疆山林中很多,也是成群生长,夏季,南山牧民采摘后在路边售卖的很多,晒干后和鸡肉炒起来味道很赞,新鲜时刷火锅也非常棒。大圆球蘑菇(俗名:马粪包)马勃,一名灰菇,欲称牛屎菇或马蹄包。嫩时色白,圆球形如蘑菇,但较大,鲜美可食,嫩如豆腐。老则褐色而虚软,弹之有粉尘飞出,内部如海绵。性味辛、平,无毒。成分含蛋白氨基酸、干酪基酸、尿素、麦角淄醇、类脂质、马勃素等。此外还含有磷酸、钠、铝、镁、硅酸、硫酸盐等。功用主要用作局部止血药,兼治咽喉痛、失音等。[外伤出血,鼻衄,拔牙后出血]马勃撕去皮膜,取内部海绵绒样物压迫出血部位或塞入鼻孔,填充牙龈处,有良好的止血功效。[痈疽疮疖]马勃孢子粉,以蜂蜜调和涂敷患处。[冻疮]先将患处用温水浸洗,使局部发红,拭干后按患部大小敷贴马勃。如疮面已破溃,则先涂以紫草油(紫草根9克,麻油30克,浸十天即得),再敷马勃,包扎之。食用马勃,趁白嫩时,用开水氽一下,冷水捞一下,空干水分,就可以炒菜,作汤,炸酱等,味道好。不过,要注意,小紫色的不能吃,有毒性,只能外用。
黄丝膜菌子实体中等。菌盖直径4-10cm,扁半球形,后扁平中部钝,湿润时表面粘,干时有光泽,黄色至黄土色。中部厚,无明显气味。菌褶直生又弯生,密,不等长,初期污白色后土褐色至褐色。菌柄长4-10cm,粗0.6-1cm,圆柱形或近基部弯曲,污白色,带土黄色,有近白色丝状菌幕,内部实心变至松软。孢子印黄褐色。孢子黄褐色或浅褐色,椭圆形,表面粗糙或近光滑,7-9.5μm×4-5μm。经济价值:可食用。试验有抗癌作用,对小白鼠肉瘤抑制率6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另外对某些细菌有抑菌和抗菌作用。此菌为树木的外生菌根菌。经济价值:可食用。试验有抗癌作用,对小白鼠肉瘤抑制率6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另外对某些细菌有抑菌和抗菌作用。此菌为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离褶伞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6cm,扁半球形至平展,中部下凹,灰白色至灰黄色,光滑,不粘,边缘平滑且初期内卷,后伸展呈不规则波状瓣裂。菌肉白色,中部厚。菌褶白色,稍密至稠密,直生至延生,不等长。菌柄近柱形或稍扁,长3-8cm,粗0.7-1.8cm,白色,光滑,内实。可食用,味道鲜美,属优良食用菌。
毛柄库恩菌中文学名:毛柄库恩菌拉丁学名:Kuehneromycesmutabilis(Schaeff.:Fr.)Sing.etSmith中文别名:毛腿环锈伞、库恩菌同物异名:Pholiotamutabilis(Schaeff.:Fr.)Quèl.分类地位:伞菌目、球盖菇科、库恩菌属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2.5-6cm,扁半球形,凸形,后渐扁平,光滑,湿时呈半透明状,肉桂色,干后呈深蛋壳色,边缘在湿润状态有条纹明显。菌肉白色或带褐色。菌褶直生或稍下延,稍密,薄,宽,初期近白色,后呈锈褐色。菌柄长3-7(10)cm,粗0.5-0.8cm,上下等粗,色与菌盖相似,上部色较浅,下部色较深,内部松软后变中空,菌环以下部分有鳞片。菌环生柄之上部,膜质,与柄同色,易脱落。孢子淡锈色,椭圆形或卵形,平滑,6-8μm×4-5μm,有时有一两个油滴。褶缘囊体无色,棒形或圆柱形,有时顶端稍细,20-35μm×6-8μm。生态习性:夏秋季于阔叶树木桩或倒木上丛生。分布地区:吉林、青海、河北、甘肃、西藏、云南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并能人工栽培,也曾有记载含毒,又是树木的木腐菌。已试验人工栽培。
灰黑口蘑有人称鸡肉菇,个别人吃了会腹泻,我吃没事。松乳菇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4-10(15)cm,扁半球形,中央粘状,伸展后下凹,边缘最初内卷,后平展,湿时粘,无毛,虾仁色,胡萝卜黄色或深橙色,有或没有颜色较明显的环带,后色变淡,伤后变绿色,特别是菌盖边缘部分变绿显著。菌肉初带白色,后变胡萝卜黄色。乳汁量少,桔红色,最后变绿色,菌褶与菌盖同色,稍密,近柄处分叉,褶间具横脉,直生或稍延生,伤后或老后变绿色。菌柄长2-5cm,粗0.7-2cm,近圆柱形并向基部渐细,有时具暗橙色凹窝,色同菌褶或更浅,伤后变绿色,内部松软后变中空,菌柄切面先变橙红色,后变暗红色。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形成菌根。分布于我国浙江、香港、台湾、海南、河南、河北、山西、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江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可食用。味道柔和,后味稍辛辣,味好。往往产量大,便于收集、加工、销售。子实体含橡胶物质。此菌是外生菌根菌,可与松衫、铁衫、冷衫、高山松马尾形成菌根。
翘鳞肉齿菌(新疆本地叫:鹿茸蘑菇)白鳞蘑菇中文学名:白鳞蘑菇拉丁学名:Agaricusbernardii(Quél.)Sacc.中文别名:白鲜菇、白鳞菇同物异名:分类地位: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形态特征:实体大型。菌盖宽7.5-15cm,初半球形,后平展,白色或淡黄褐色,有块状多角形鳞片,菌盖中部鳞片较厚而大,多龟裂,常反卷,边缘多纵裂,有时附着菌幕残片。菌肉白色,坚实,厚,伤变蓝紫粉色,尤其菌柄与菌盖联接处更明显,幼时有鱼腥味或石碳酸味。菌褶初白色,后变粉红色到黑褐色,稍密,窄,离生,不等长。菌柄长5-7cm,粗2-4cm,坚实,有时稍带粉灰紫色,近圆柱形或向下渐细,常呈纺锤形,菌环以下有赭石色鳞片。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菌柄上部或中部较窄。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卵圆形,广椭圆形,光滑,6-8μm×5-6μm。生态习性:夏秋季于草原上丛生或散生。分布地区:内蒙古、河北、青海、山西、新疆等地。经济用途:可食用。产地群从经常采食,还可见于市场。但有的资料提到可能有毒,而有的资料记载有鱼腥味或碳酸气味,子实体老后较坚韧,食后不易消化,因此妨碍食用。蜜环菌又名榛蘑。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口蘑料、蜜环菌属。蜜环菌的子实体——榛蘑,是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食用菌,为东北三省的传统食品。野生蜜环菌在夏秋季多丛生或群生在针阔叶林中的潮湿枯木上;人工栽培利用段木、木屑、农作物秸杆等原料也能培育成功。蜜环菌根据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可分为子实体和菌丝体两大部分。子实体,即发育成熟的蜜环菌蘑菇,是它的繁殖器官。蜜环菌的子实体高约5~15厘米。菌盖肉质,扁半球形,逐渐平展,后下凹,直径约7~9厘米,表面蜜黄色与栗褐色,多布以毛状小鳞片,菌肉白色。菌柄细长圆柱形,浅褐色,稍部近白色,直径约0.5~2.2厘米,纤维质松软,后中空,基部常膨大。菌柄上部接近菌褶处有一较厚的菌环,膜质,松软,有时为双环,白色有暗色斑点。由于菌盖表面呈蜜黄色,菌柄上部有环,所以叫“蜜环菌”。菌褶与菌柄相连,呈贴生至延生,由近白色逐渐变为污白褐色,老时有锈色斑。孢子印无色或微具黄色,光滑,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菌丝体是蜜环菌的营养器官,为极纤细的丝状体,肉眼难辨其形状。在着生蜜环菌菌索的树皮下,能见由大量菌丝组成的菌丝块或菌丝束,呈粉白色或乳白色。菌索是菌丝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或生长后期发生的适应性变态,即菌丝体交织肉结组成绳索状的组织。菌索外层由菌丝分化形成较为紧密的外表皮组织,有一个尖端,色深,角质化,是一种休眠体。菌索在生长时可以发生波长约微米的蓝绿荧光。菌索主要起运输营养、水分和氧气的作用,同时不断进行增殖、延伸和寻找新的营养源。蜜环菌是一种有名的发光真菌,它的菌丝块和菌索的幼嫩部分或试管菌种,在黑暗处可发出星状或成片的绿白色荧光,在20~25℃的条件下发光最强。蜜环菌不仅味道鲜美,经常食用,还能治疗夜盲症,促进眼明,医治人体皮肤干燥等症。而且蜜环菌还是另外的两种名贵中药天麻和猪苓生长发育中必不可的“伴侣”。其他辨别方法:对形状奇特、颜色鲜艳、菌盖上同时生有菌环或菌托、菌盖菌柄不生蛆虫、鸟不啄、兽不食、无菌香味、口尝麻辣或极苦、菌体破裂变色、液汁浑浊有异味、生长污秽潮湿阴黑地带及与大蒜、葱、大米、银器、灯芯草共煮变乌黑者,一般都是有毒菌,应该予以高度警惕。
1、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颜色:有毒蘑菇菌盖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而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3、形状: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环,菌柄多无菌环;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柄上有菌环、菌托,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7、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8、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9、对照法:借助地产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果没有把握确定蘑菇是无毒的,千万不要食用,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医院诊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