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诊治过程曲折的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46岁,因反复发热6个月,黄疸10天入院。

现病史

年3月初,患者夜间无明显诱因突发畏寒、寒战后高热,当时未测体温,伴全身出汗,汗出后热退,未予特殊治疗,后症状好转。

年4月再次出现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6℃,伴畏寒、乏力、纳差、多汗,无头痛、咽痛、咳嗽、胸闷气促、腹胀腹痛、皮疹、关节肿痛等,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当地医生诊为“感冒”,予补液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

随后间歇性发作畏寒高热数次,发热间隔时间由20余天逐渐缩短至3、4天,每次发热持续时间短,当天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伴明显出汗、纳差、乏力,曾有一次感双膝关节不适,无皮疹、头痛等。

多次查血象有轻度贫血,并有加重趋势,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正常。

5月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脾肿大,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3.6×/L,红细胞2.66×/L,血红蛋白(Hb)87g/L,血沉38mm/h;各项肝炎病毒指标均为阴性;自身抗体阴性;B超示胆囊炎,脾大,考虑“肝功能异常待查”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等保肝对症治疗后肝功能有所好转,但患者发热症状无改善。

医院就诊,拟诊“不明原因发热”入院。住院期间查血常规、血沉、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示颈部、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血培养示“腐生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中段尿培养为“变异链球菌”,考虑“脓毒症”,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曾正常1天,第3天再度出现发热,体温反复,最高达39.5℃,6天后停用利奈唑胺,改用左氧氟沙星,效果不佳。

患者自动出院医院就诊,拟诊“发热待查,自身免疫性肝炎”入院。

住院期间查血常规示三系减少,肝功能示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白蛋白减少,肝炎病毒指标、各项自身抗体均阴性,血培养阴性;腹部B超及CT仍示肝大、脾大,曾予泼尼松、羟氯喹、尼美舒利、莫西沙星等治疗,体温控制尚可,偶有38℃,但出汗仍较多,且逐渐出现胸闷、气促、腹胀及双下肢水肿。

住院2周后,肝穿病理报告提示“肝寄生虫感染,倾向微孢子虫”;骨穿报告提示“组织胞浆菌病可能”,予卡泊芬净抗真菌治疗,但疗效不佳,患者逐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茶水样,伴肝区疼痛,腹胀加重。

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感染科就诊,查血常规示红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外周血涂片示异形淋巴细胞1%,B超示肝脾肿大,以“不明原因发热: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入院。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吸烟、酗酒史。否认结核、伤寒、血吸虫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疫水毒物接触史。患者直系及旁系亲属无特殊遗传性疾病。

入院体格检查

体温39.8℃,神志清,精神萎靡;贫血貌;皮肤巩膜轻度黄染;颈部及腹股沟等处可扪及绿豆大小肿大淋巴结;腹壁静脉无曲张,腹稍膨隆、软,剑突下及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4~5cm,剑突下5~6cm,边缘钝,表面光滑质中,触痛(+),脾脏AC线8~9cm,过脐,边缘钝,表面光滑,质软无触痛,墨菲(Murphy)征(-),肝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诊治经过患者入院时已有明确的病史特点,也有病原学依据,但为何诊断依然不明?

外院诊断不明的原因考虑如下。

⑴患者以发热伴黄疸起病,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程进展过程中出现血常规三系进行性下降,肝脾肿大,骨髓象提示增生活跃,极易与血液系统疾病混淆。

⑵外院骨髓穿刺已提示组织胞浆菌可能,但肝穿病理却又提示微孢子虫感染可能,表明组织胞浆菌与微孢子虫在形态学上极易混淆。

⑶组织胞浆菌病发病率较低,临床上较少见,不同医生、医院对该疾病的理解有所差异,诊断发热相关性疾病时易漏诊。为明确诊断,须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入院后采取如下措施:①重新采集观察骨髓涂片及肝穿病理切片;②根据骨髓涂片及肝穿病理报告用药并定期复查骨穿以观察疗效,结合骨穿结果与治疗效果作出最终诊断。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前对患者行骨穿,见巨噬细胞内大量荚膜组织胞浆菌(图1,箭头所示)。随后予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同时加强保肝退黄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应用伊曲康唑3天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肝脏脾脏进行性缩小,肝功能逐渐好转。

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再次升高达39℃,两下肺闻及较多湿音,查胸部CT示“两肺磨玻璃样改变,两下肺渗出性炎症改变可能,双侧少量胸水”,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考虑合并肺部感染,予头孢吡肟、依替米星抗菌治疗,并加用甲泼尼龙抑制炎症渗出,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治疗2周,随访骨髓穿刺示组织胞浆菌减少。治疗3周后,患者体温再次升高,最高达40.3℃,期间加用三代头孢,体温控制不佳,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底可闻及湿音。腹软,肝脾肿大,脾脏肋下约5指,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复查骨髓穿刺仍可见组织胞浆菌(图2),且患者体温出现反复,脾脏较前增大,提示伊曲康唑对病原菌效果减弱。患者在伊曲康唑治疗期间,反复再次发热,应如何调整治疗方案?

组织胞浆菌病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该患者发病初期肝功能不全、血常规三系减低、低蛋白血症,应用两性霉素B存在禁忌证,遂给予伊曲康唑治疗,患者病情一度出现缓解、稳定。

伊曲康唑是新一代的三唑类药物,单药应用最大的问题就是疗效的持续性不佳,长期应用可诱导变异耐药。目前患者病情反复,体温复燃,肝脾又出现肿大,且骨髓培养中仍有组织胞浆菌,考虑伊曲康唑疗效不稳定,遂停用伊曲康唑,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并予白蛋白、血浆支持治疗。随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2周后,累计使用量为1.4g(mgqd),复查骨髓穿刺见组织胞浆菌明显减少(图3),且患者未再出现发热,肝脏脾脏肿大逐渐缩小,肝功能好转,白蛋白正常,病情缓解,遂予以出院。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并且随访6个月,未出现复发。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外院行肝脏穿刺及骨髓穿刺,两者病原学结果不一致,但在本次诊疗经过中,未再行肝脏穿刺,仅依靠骨髓穿刺进行诊断,患者肝脏中是否有微孢子虫感染不能完全明确。我们之所以最终诊断组织胞浆菌病基于以下考虑。

⑴微孢子虫是一种胞内寄生的原虫,抗真菌药物对其作用微弱。

⑵在诊疗过程中未使用任何杀原虫药物,所予治疗均是按照组织胞浆菌病进行,且在多次骨髓复查过程中见组织胞浆菌逐渐减少,最终消失,患者体温及肝功能恢复正常。

⑶如果肝脏确实有微孢子虫感染,在不使用杀虫药情况下,肝功能会明显异常,但患者最终结局是肝功能好转,故可排除微孢子虫感染。

⑷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为自然界带菌的家禽、家畜、蝙蝠及鸟类的粪便或其粪便污染的土壤、尘埃;患者家住菜市场旁,极易与家禽接触,为组织胞浆菌的感染创造条件。

⑸微孢子虫主要存在于对虾肉中,为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状为消瘦及慢性腹泻,追问患者病史时,患者否认有生吃虾类海鲜史,故微孢子虫病可能性低。

与荚膜组织胞浆菌形态类似的病原菌有哪些?如何区分?

组织胞浆菌引起胞内感染,同样引起胞内感染且形态上与之相似的病原体主要有微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疟原虫、利什曼原虫,上述病原体形态学鉴别(取骨髓涂片、血涂片或相应病灶组织切片,行瑞氏或吉姆萨染色观察)如下。

⑴组织胞浆菌(骨髓涂片):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5μm,胞浆呈淡蓝色,内有一紫色类似核样结构,常呈半月形,位于孢子一端,另一端胞浆着色略深,为孢子芽颈,孢子中心常可见一空白区。

⑵马尔尼菲青霉菌(骨髓涂片):为类圆形、长圆形或腊肠形,大小不一,有1~2个紫红色小核,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在腊肠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

⑶杜氏利什曼原虫(骨髓涂片):轮廓清晰,核质紧密,PAS染色胞膜不着色或着色颗粒浅或细颗粒状而不连续。除可见到一个较大的核外,还可见一个染色较深、形如小棒状的动基体。

⑷微孢子虫(组织病理):成熟孢子为卵圆形,约为(0.8~1)×(1.2~1.6)μm,具折光性,着色均较淡,细胞核位于虫体中部呈深紫红色,核与外膜之间有管状物,着色较淡。

⑸疟原虫(血涂片):核呈紫红色,胞质为天蓝至深蓝色,疟色素呈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疟原虫环状体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抗菌治疗如何选择?

局灶性组织胞浆菌病治疗目前无统一意见,国内资料显示,局灶性组织胞浆菌感染者,81.8%在手术切除病灶后未进行抗真菌治疗,除因恶性肿瘤死亡2例外,其余均无复发;另外18.2%患者在手术切除病灶后接受抗真菌治疗,临床随访无复发。对于存在无症状肺结节且培养阴性的组织胞浆菌病患者,不建议进行抗真菌治疗。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死率高,建议一旦诊断应迅速开始治疗。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推荐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治疗如下:

①中重度患者,建议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3mg/kg,每天1次,治疗1~2周,续以伊曲康唑口服mg每天3次,治疗3天,后予以mg每天2次,治疗至少12个月;

②对于肾损害风险小的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替代两性霉素B脂质体,0.7~1.0mg/kg每天1次;

③轻中度患者,伊曲康唑口服mg每天3次,治疗3天,后予以mg每天2次,治疗至少12个月;

④对于免疫抑制不能纠正或接受正规治疗仍有复发者,可予以口服伊曲康唑mg每天1次,终生治疗,同时应监测伊曲康唑血药浓度,以确保足够的药物浓度。

我国治疗本病用药以伊曲康唑最多,其次为两性霉素B,与国外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有差异。这可能与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毒性较大,而两性霉素B脂质体费用较高相关。

一般支持疗法很重要,例如加强营养,给予富有营养的饮食和适量的维生素B和C,必要时可输液、输血或血浆等。对于局限性皮肤或肺部病损者,或因患有淋巴结病而导致侵及纵隔组织时,可予以手术切除。

为何在初期卡泊芬净无效?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当环境温度低于35℃时,以真菌形式(菌丝相)存在,形成球形小分子孢子(2~6μm);在组织内温度为35~37℃时,则成为酵母型(组织相),为2~4μm的卵圆形微小酵母,通过出芽繁殖,常寄生于巨噬细胞内。

卡泊芬净为棘球白素抗真菌药,是葡萄糖合成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B-1,3-D-葡萄糖的合成。B-1,3-D葡聚糖是维持真菌细胞壁完整的重要物质,一旦缺乏将导致真菌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细胞溶解,真菌死亡。卡泊芬净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理论上对念珠菌、曲霉菌、双相真菌(如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有抗菌活性,但人体细胞缺乏细胞壁,对人体细胞无效。

本患者在我院行骨穿后证实为组织胞浆菌胞内感染,尤其是巨噬细胞内见大量荚膜组织胞浆菌,而卡泊芬净对缺乏细胞壁的人巨噬细胞无作用,故难以杀死寄生于细胞内的荚膜组织胞浆菌,因此该患者即便使用一段时间的卡泊芬净,病情依旧未得到控制。

组织胞浆菌病的局灶表现与系统表现:局灶性组织胞浆菌病最常见的是肺组织胞浆菌病,可分为原发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又称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90%患者无症状,婴幼儿及免疫受损者症状多较严重。5%患者表现为心包炎。极少数严重患者出现类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组织胞浆菌也可仅累及唇、舌、口腔、耳、咽喉、皮肤等,初为局部红肿、结节,而后发生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眼组织胞浆菌病通常无症状,仅在视网膜上存在直径0.2~0.7cm萎缩性斑痕,称为Histo斑,有一定典型性。

系统性组织胞浆菌病指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多为非典型临床表现。急性患者易发生休克,病死率极高,患者除婴幼儿外,多有基础疾病。婴幼儿患者多原发于肺部,经血行播散全身,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为特征性症状。数周后出现肝脾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多有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未治疗多于6周内死亡。成人患者多与免疫损伤相关。临床表现与婴幼儿相似,CD4+T淋巴细胞常0.2×/L,肝脾肿大少见,口咽部溃疡多见,10%患者有多种形态皮肤损伤,5%~20%患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脑膜炎或局灶性脑实质损伤。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肝酶升高更常见。如未治疗,多在数周内死亡。

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进展

组织胞浆菌病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证据。

传统诊断方法主要有直接镜检和病原体培养。前者常用标本包括血涂片、组织印片等,可发现胞内菌。该法快速,但敏感性差。阳性率最高的送检标本是骨髓,其次为肺、淋巴结、血涂片、皮肤黏膜活检组织、肝组织等,临床上应留取多种标本以提高检出率。病原体培养阳性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且分离到菌株可做菌株特性鉴定。联合直接镜检及培养可提高诊断灵敏度。

现代诊断方法有血清学检查和分子诊断。抗体检测方法包括免疫扩散、补体结合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抗体出现一般会延迟2~6周,限制了其诊断作用。抗原可在24~48h出现,且可在尿液、血清、脑脊液等多种标本中检出。在器官移植患者中,尿液组织胞浆菌抗原检测是最灵敏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93%。DNA探针可用于识别培养的病原体。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扩增荚膜组织胞浆菌H抗原基因,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新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荚膜组织胞浆菌DNA,灵敏度、特异度均为%,且可检出患者尿液中的病原DNA。

组织胞浆菌病总体发病情况回顾

组织胞浆菌病主要在美国中西部和拉丁美洲流行。我国年发现首例经培养证实的患者。以组织胞浆菌素皮试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我国存在区域性流行。统计显示,我国报告的例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中,例为本土感染,75%发生于长江流域9个省市。

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真菌,现已发现荚膜变种、杜波氏变种和伪皮疽变种3个变种。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前2个变种。温暖、潮湿、含氮量高的土壤是该菌偏爱的生长环境。在流行区域含有蝙蝠及鸟类腐烂粪便的土壤中常可发现该菌,但新鲜粪便中很少分离出该菌。

呼吸道吸入是人类感染组织胞浆菌的主要途径,该菌感染性极强,但多数仅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仅有不到1%的感染者会出现临床症状。

与国外其他流行地区不同,我国尚无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报告,这可能因为急性感染者多表现为自愈性轻症流感样症状,未引起首诊医师重视;同时,目前缺乏组织胞浆菌在我国的生态学调查,无法对到疫源地旅行人群提前预警。另外,该菌在真菌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往往需4~5周才能生长,增加了检出难度。我国报告的病例仅有68例经培养证实,其余仅经病理检查诊断。虽然IDSA认为通过病理形态足以诊断组织胞浆菌病,但病理切片(尤其是瑞氏染色)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和利杜体与组织胞浆菌有类似特征,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才能正确区分它们。

翁心华教授点评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病情常较重,易累及多系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十分困难,需多学科联合,最后须找到病原学依据方能确诊。对于临床中遇到的皮肤结节,在长期发热、巨脾、血三系减少、口腔溃疡,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有感染组织胞浆菌的可能,特别是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本患者的诊治过程非常曲折,医院就诊最终转至我院方诊断明确;然而在诊断明确后的治疗仍然一波三折,患者先是单用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头2周疗效明显,此后患者病情反弹,随后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才最终控制病情并使其好转。因此对于病情中重度的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其不良反应是可以克服的。待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可改为伊曲康唑维持治疗。

(本文转自医脉通)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治疗吗
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zl/7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