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疫病是铃病的一种,又称棉铃湿腐病、雨湿铃,是我国棉花铃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占棉铃病害所致烂铃的2/3以上。棉铃受害后重的全铃变软腐烂或成为僵瓣,轻的虽还能吐絮但影响品质。
一、病理症状
棉铃疫病多从棉铃苞叶下的果面、铃缝及铃尖等部位开始发生,很多时候会危害下部5个果枝的大铃,开始发病最早是开花21天的铃,一直到开花50天的铃,而最易患病的是30天铃。发病部位多从棉铃基部开始,其次是铃缝、铃尖和其它部位。最初铃面出现黑褐色湿浸状病斑,—般不软腐,形状不规则,发展极快,经3~5天整个铃面变成黑褐色。这时铃面上见不到任何菌丝,这是棉铃疫病的典型症状。
多雨潮湿时,棉铃表面可见一层稀薄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剥开棉铃内部变黄褐色。青铃染病,易腐烂脱落或成为僵铃。疫病发生晚者虽铃壳变黑,但内部籽棉洁白,及时采摘剥晒或天气转晴仍能自然吐絮。
二、传播条件
棉铃疫病由棉铃疫病菌引起,遗落在土壤中烂铃组织内的卵孢子、厚垣孢子、孢子囊是翌年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和从菌丝在种子中越冬。经过春夏季在土壤中的一段腐生生活后,产生孢子囊,到棉的蕾铃期,从孢子囊释放出的游动孢子随着土面溅散的雨水传播到棉铃上进行侵染。病菌随雨水溅散或灌溉等传播。病菌在铃壳中可存活3年以上。所以,雨季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发病轻重的决定条件。致病适温是24~27°C,湿度在56%~%均能发病。开始发病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8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与降雨关系极大。
三、发病条件
棉铃疫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有:
(1)种植密度大、生长旺盛、果枝密集造成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
(2)迟栽晚发,后期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发病重。
(3)田间病残体多易发病,土壤疏松、偏酸、腐殖质多的田块易发病。
(4)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5)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铃期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
(6)大风侵袭、虫害重、伤口多,疫病发生重。
四、防治方法
鉴于这几年多地多点棉花生产的损失和教训,建议广大农户在棉花进入结铃期以后,如遇到多雨的天气,抓紧降雨间隙喷杀菌剂对棉铃进行药剂保护,并减少田间病原。喷洒部位以下部大铃为主;有条件的可于喷药前去掉空枝和下部老叶,提高保铃效果,力争减少烂铃损失。
棉铃疫病发生之后,农业及物理防治方法都很难再起到作用,只有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施2-3次,每次间隔10天。
棉铃疫病菌属真菌病原,喷洒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丙环唑等杀菌剂都有效,加入有机硅等助剂效果更好,并可兼防棉花后期轮纹病。
棉铃疫病一旦感染,传播极快,从各地棉花生产所发生的问题来看,近几年往往是在棉花进入结铃期后,好多棉区面临大雨和阴雨连绵天气,烂铃形势极为严峻。遇到伏前桃多的年份,为棉铃疫病菌侵染提供了大批适宜受体,最终导致这几年年部分地区棉田产量烂铃重,田间病原多,造成棉田减产降质,为避免烂铃悲剧的发生,农之道平台提醒广大农户棉花进入结铃期后,特别是逢到阴雨连绵天气,应对棉铃疫病应高度警惕,防止烂铃悲剧重演。
(本文来自农之道,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锦棉种业立足精品
追求卓越服务三农
播锦牌棉种,
创中华第一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