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在它的生长过程中常遇到多种病虫害,若不及时防治,将导致水稻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影响粮食安全生产。在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常把对水稻威胁最大、发生较普遍的三种病害和三种虫害称为水稻“三虫三病”,其中“三虫”指的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种害虫,“三病”指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三种病害。那么,水稻“三虫三病”具体有哪些特征,又该怎样科学进行防治呢?
一
水稻“三虫三病”特征
1.稻飞虱。分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类,为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稻飞虱通过口针吸食水稻茎秆汁液,导致茎秆枯黄、坍塌,稻田出现“冒穿”,严重时大面积倒伏,此外稻飞虱还会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
2.稻纵卷叶螟。主要以幼虫危害水稻,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严重的田块成一片枯白,使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3.二化螟。二化螟幼虫通过蛀害水稻叶鞘、心叶、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苗、白穗,成熟期造成半枯穗状虫伤株,田间常现“枯心团”,导致严重减产。
4.稻瘟病。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5.纹枯病。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水稻倒伏枯死。
6.稻曲病。在水稻穗部发生,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特点是在包裹在谷粒外形成黄绿至墨绿色孢子球,严重时减产30%以上。
二
如何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
根据农业农村部大区预报和省、市农业农村部门预测分析,年我市水稻主要病虫害仍呈较重趋势,其中稻飞虱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二化螟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稻瘟病中等发生、局部重发生,纹枯病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发生。为此,要科学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在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开展病虫害监测预警,分析研判病虫发生趋势,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才能科学指导农户根据病虫害不同发生程度分类进行防控,对症适期用药。目前我市已建设40个乡镇病虫害监测点和1个市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中心,配备了虫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性诱智能测报系统和高空测报灯等,病虫情报通过网络、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