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来自MicrobialCellFactories的文章:淡水沉积物中放线菌的潜在抑菌活性研究,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放线菌是一类多样化的革兰氏阳性菌,基因组中GC含量约在50-70mol%之间,是抗生素和酶制剂等多种化合物的优良制作来源。多重耐药病原菌的出现促使人们从自然资源中不断探索新型抗菌化合物的开发。在所有生物中,放线菌被认为是最具开发前景的微生物群,如抗菌剂,抗肿瘤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酶等制剂。自从年,在放线菌中发现了第一种抗菌素,迄今已开发了数千种天然抗菌化合物。根据以往的报道,放线菌在不同生态系统中被发现,如土壤和海洋等。近年来,新的放线菌的发现率明显减少,因此从未开发生境中探索潜在的放线菌是开发新型抗菌化合物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从淡水湖泊的沉积物中分离培养放线菌,通过体外抑菌活性物质的筛选,检测其刺激代谢产物,从而获得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放线菌。
本研究选择3个站点,分别采集水下2-5m的沉积物至于50ml的无菌EP管中,随后即送往实验室处理。通过稀释不同的梯度,涂布于7种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各菌落的形态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除了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外,本研究还对其粗提物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了68株放线菌,且放线菌的分离实验表明,淀粉酪蛋白琼脂培养基的分离效果最好。16SRNA鉴定实验表明这68株放线菌分为6科9属,其中链霉菌属最多,还有诺卡氏菌,糖多孢菌属,原小单孢菌属和微球菌等8种稀有的放线菌。所有放线菌分离株至少对3种病原菌(试验用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藤黄微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都有拮抗作用,尤其对大肠杆菌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可达7.4mm-15.5mm。几株链霉菌属分离株对6种试验用的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如下表。
此外,上述6株链霉菌属分离株的甲醇粗提取物在浓度为20mg/ml和40mg/ml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表明,链霉菌属DST分离株对藤黄微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0.mg/ml);链霉菌属DST25分离株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最好(EC50=0.mg/ml);而链霉菌属DST7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EC50=0.mg/ml)。通过对68株放线菌分离株的生物合成(聚酮类化合物、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和吩嗪)相关基因的检测发现,其中71%的分离株检测到了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相关基因,分别有38%和28%左右的分离株检测到其他两种化合物相关的合成基因,共11株分离株均含有上述三种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6株放线菌分离株的抗菌化合物进行分析,从其甲醇粗提物中定量检测到了四种抗生素(呋康唑、甲氧苄啶、酮康唑,利福平)和35种挥发性化合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