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微生物图册。
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是什么呢
微生物(英文名:microorganism),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它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把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微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
微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如健康人肠道中通常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菌群在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过程中,发挥作用。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可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革等发霉腐烂。
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最典型的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中发现青霉素。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
微生物的的应用也很广泛: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还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20世纪80年代上海因为生吃毛蚶引起30万人甲肝流行,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世界纪录。
因此,在进行化学生物学或生物学实验室时,使用或接触微生物也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风险及现实的危害,必须加以防范和控制。
微生物的危害及危害等级
微生物的危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原性微生物的种属、形态、抗原、变异等特性以及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一般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级可分为四级。
1危害等级一(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治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
危害等级二(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的病原体。
3
危害等级三(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4
危害等级四(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
微生物危害的途径
微生物危害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条:
(1)气溶胶吸入;
(2)皮肤接触;(通过皮肤接触发生微生物感染,也是产生微生物危害的重要途径)
(3)外伤;(进行某些操作时容易发生外伤,继而引起感染)
微生物危害的防止
实验室标本的安全处置技术;
使用试管和移液辅助器的技术;
防止感染性材料扩散的技术;
防止感染性材料的食入及与皮肤和眼睛接触的技术;
防止因刺激感染的技术;
使用匀浆器、振动器及超声波的技术;
使用冰箱和低温冰柜的注意事项;
开启含有感染性冻干材料安瓿(bu)的技术;
含感染性材料安瓿(bu)的存放;
废弃物的处置;
个人操作及卫生习惯;
加强监测;
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措施
实验人员须遵守的预防措施
实验室人员在实验期间必须始终穿着所提供的实验服。
洗手池须供应洗洁剂和纸巾,并且要先脱去实验服和手套。
禁用口吸移液管。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