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就快过年了,对各位家长们来说,过年带着娃走亲戚,比起“熊孩子”,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熊亲戚”。看到孩子可爱,总也忍不住想逗着玩,这咱能理解,但如果没有界限感、不懂分寸,最后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就不好了。君君在这里给大家做了个总结,希望大家过年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亲戚,都能更加和谐愉快。1、孩子不爱听这些话过年的时候,很多亲戚遇到孩子,谈话总是这样开始的:“期末考了多少分啊?”“拿奖状了没有啊?”“班上排名多少啊?”“寒假作业写完了没?没写完就出来玩?”“认识多少个字了?来,我考考你这个字怎么念?”看看人家孩子心里咋想的:孩子的学习,本是父母应该关心的事。孩子如果考得好,自然是能从容应对,可万一分数不佳,场面就有些尴尬了。大过年的,大家开开心心不好吗?如果真的想关心孩子,咱不妨捡好的说:“这画儿是你画的呀,真好看!”“这孩子真是越长越好看”“都长这么高了呢~”……这样大人孩子脸上都有光,节日气氛一片祥和。除了以上那些,妈妈们还总结了以下常被问到的问题:“你更爱爸爸还是妈妈?”“你怎么不记得我了?”“不叫人,你真胆小。”“怎么这么容易哭?脾气真坏......”作为长辈,都有(或者将会有)自己的孩子,内心里自己批评可以,换到别人总归心里是不舒服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优秀与否,都只是个人的见解,多少带有偏见。既然这样,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要有一些界限感,替对方保护好颜面才是上策,这样也会给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2、拒绝随意投喂过年时,走亲戚串门子,谁不是看到孩子就抓一把吃的往娃手里塞。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红包和食物,常常是他们表达疼爱的方式。可食物的种类琳琅满目,有些却是小孩子万不能碰的。万一孩子噎住、卡住、或者出现过敏,当妈的心疼,亲戚也自责,两家人以后该怎么处?还记得前段时间,6岁男孩吃面包被噎身亡事件发生后,关于“能不能给别人家孩子食物”的问题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有网友表示,为了避免惹事,以后即便熟人的小孩也不敢给吃东西了。这里,君君给大家盘点了一些春节期间的饮食黑名单,爸爸妈妈们除了节日期间多注意,也一定要提醒亲友们不要随便投喂。整粒坚果、整颗的圆形水果整颗的圆形坚果和水果,几乎是窒息食物黑名单中的No.1。比如:夏威夷果、美国大杏仁、开心果等坚果;樱桃、葡萄、桂圆、荔枝等小巧玲珑的水果,有的还带核,宝宝吃在嘴里,大人一逗,很容易出现整颗滑进食道的状况。还有像花生、瓜子、杏仁、腰果、果冻等,孩子不容易咬碎,直接吞也容易发生呛咳窒息。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子8个月左右可以吃手指食物的时候,把食物切成小于1/2英寸也就是大约1.3厘米的小丁,尤其是圆形坚硬的食物,比如樱桃、圣女果。很多家长会觉得:宝宝长牙了、能咬了,就可以放开吃了。事实上,3岁以下的小宝宝咀嚼能力有限,而且吞咽反射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即使能咬动,也不能充分咀嚼,很容易卡住气管。如若抢救不当,短短几分钟就可能丧命。所以,即便果要吃,那就去核切小块,不要整个儿给孩子吃。嚼不烂的蔬菜、肉干大颗的芹菜、韭菜、细长的豆芽等蔬菜,还有牛肉干、鱿鱼丝之类的肉干类食品,都需要多次咀嚼加工。有时候我们大人都很难嚼碎,对小宝宝的难度就更高了。如果吐出来还好,直接吞咽就比较危险。真要吃的话,最好还是加工成泥状或者剁碎。大团的粘性食物诸如汤圆、年糕、糯米团、粽子等黏性食物,都是糯米做的,不容易消化,宝宝吃了可能会加重胃部的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还有软糖、花生酱,有的很粘稠,直接吃容易粘在喉咙口,既不容易吐出来又很难咽下去,从而引发危险。酒类、蜂蜜节日里少不了酒,但这只是大人的饮品。酒精对孩子大脑的损伤不可逆!所以别用筷子蘸酒逗娃,酒酿也不适合宝宝吃,切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岁以下孩子不要吃蜂蜜。蜂蜜中往往混有肉毒杆菌孢子,婴儿肠道菌群防御力有限,肉毒杆菌孢子可能会在肠道中发芽并释放毒素,导致肉毒杆菌中毒。多刺的鱼过年吃鱼的话,像鲫鱼、草鱼这种刺很多的鱼就不适合宝宝吃。如果吃的话,可以选择刺少部位。除了这些,还有像带签儿的、带棒儿的,都“自带凶器”,安全隐患太多。更有些宝宝因自身体质问题,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所以4岁以下的孩子,无论吃什么都应该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除了关照亲戚,还要注意孩子们一起玩的情况,避免他们互相喂对方吃东西。亲戚们如果实在不确定孩子能不能吃,可以提前问一下孩子的父母“这个能不能给孩子吃?怎么吃?”,将意外降到最低。爸爸妈妈们如果遇到乱投喂的,千万不要顾着面子怕得罪人,万一出点啥事后悔都来不及。3、“逗”孩子一点儿都不好玩儿“亲我一下,才能给红包。”“抱抱我,不然不给红包。”“叫我一声爸爸,我就给你买糖吃。”“来,给叔叔阿姨唱个歌跳个舞吧!”“你爸妈生了弟弟,就不要你了。”……这些话,我们大人听起来知道是在开玩笑,可是小孩子却并非都能理解分辨,还有可能当真。如果孩子在懵懂之间妥协,然后得到红包、糖果等物质上的奖励。这种思维模式,也就潜移默化印在了孩子的头脑中。想想如果遇到图谋不轨的陌生人呢?我们这一辈人,很多都有被“逗”的经历。记得朋友说过小时候的一件事,因为看到邻居家叔叔保管着自己的户口簿(叔叔是她爸爸的同事,保管单位所有职工的户口簿),竟然听信了叔叔“你是我家女儿”的鬼话,直到自己不愿意跟爸爸妈妈回家了,大家这才慌了。“逗”小孩子一点都不好玩。以孩子有限的理解力,亲戚的一句玩笑,就有可能令他们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惶恐感,被拒绝、不自信等负面情绪也随之而来。作为从童年走来的成年人,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用一种更加正向亲和的方式呢?文明你我他,幸福中国年。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理当如此。-END-*注: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赢在起点早教学园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yw/1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