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立枯病
苗木立枯病是由真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苗期病害,各地经常发生,可危害阔叶树种和针叶树,除针叶树的柏树有较强的抗性外,其他都会感病。以针叶树受害为重,可为害杉属、松属、落叶松属、榆属、臭椿、香椿、样木、剌槐等。
一、发病症状
1.种芽腐烂型:
种子发芽前后尚未出土时,便在地下腐烂死亡。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猝倒型:
幼苗出土后60天内,嫩茎尚未木质化,病菌之根茎除侵入,产生褐色斑点,迅速扩大呈水渍状腐烂,随后苗木倒伏。
3.茎叶腐烂型:
幼苗1-3年生都可发生。幼苗出土期,若湿度过大、苗木密集或撤除覆盖物过迟,病害侵染引起幼苗茎叶腐烂。腐烂茎、叶上有白色丝状物,干枯茎叶上有细小颗粒块状菌核。
4.立枯型(根腐型):
苗木后期被侵染,此时苗木已进入木质化,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俗称“脱裤子”。
二、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一年生以下的苗木,特别是出土一个月苗龄时的苗木受害最重。引起立枯病的病原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所以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
病菌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生长适温为17-28℃,l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故苗床温度较高,幼苗徒长时发病重。土壤湿度偏高,土质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发病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发病。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三、综合防治
(1)选好圃地,推广山地育苗
因为新垦山地土壤中病菌少,苗木很少生病;或排水良好,利于轮作的圃地,前期作物是易感病植物的,不宜作圃地。
(2)土壤消毒
因发病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播种前土壤的消毒可以抑制和杀死病菌。严重地区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40%的福尔马林液50毫升,加水8-12公斤,浇灌床面;或用1-3%硫酸亚铁,每平方米4-5公斤浇苗床,盖以草帘,一周后播种;或在播种或播种前施70%的五氯销基苯粉剂,每亩1.5-3公斤。
(3)药剂防治
使用进行灌根或者喷施。对于根系受损严重的,配合使用促根调节剂,防治效果更佳,可使用。
1、剂型先进,安全性高。
2、保护+治疗,能治能防,使用时间灵活,安全性高。
3、双重作用机理,可从结构及能理两方面同时作用于有害病菌,杀菌效果显著,彻底。
4、具有积极的作物生理调节作用,提高作用效率及抗逆性,提高作物品质及产量。
1、对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同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对作物非常安全,花期、幼果期都能施药。
3、混配性好。
4、对叶螨和病原线虫有抑制作用。
1、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起到保肥、保墑的作用。
2、平衡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生根、养根、护根、减少土传病害。
3、解决土壤盐渍化,降低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4、特别添加生物活性辅酶因子,提高作物抗逆、抗旱、抗病虫害能力。
(4)生物防治
根据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筛选对苗木立枯病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邓勋等发现木霉菌株T-43和T-C14对立枯丝核菌和腐皮镰刀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代谢的抑菌活性物质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本文图片收藏自网络,曾尝试联系作者未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