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培养:取上述csf沉淀物接种于沙氏琼

孢子丝菌颅内感染的微生物学诊断及疗效评价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年第2期第0卷 简报

作者:李庆安 王佩芬 郭幼宝 徐声亮

单位: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李庆安、王佩芬),神经内科(郭幼宝),神经外科(徐声亮)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是一种在临床上多见于皮肤感染,且能侵犯人体深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真菌病的致病菌近年来有资料表明,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申克孢子丝菌可达11.8%(95/806)[1]而侵犯中枢神经病例则极为罕见[2]国外至今仅见16例,其中1例于艾滋病患者脑脊液(csf)标本中检出[3]我院于1997年12月从一例颅内感染患儿csf标本中检出1株申克孢子丝菌,现将微生物学检查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临床资料:患儿,女,2岁,因反复咳嗽1个月,神志不清5天,伴抽搐1次,于1997年12月22日入院患儿自出生后7、8个月开始易“感冒”、咳嗽,但否认有结核病及皮肤病史体检:t36℃,神志模糊,全身皮肤未发现病灶,双瞳孔不等大,光反应迟钝,颈明显抵抗,双肺呼吸音粗,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胸片:拟右中肺炎症,痰涂片:发现真菌孢子血清学生化检查基本正常脑ct提示:脑室明显扩大、脑积水,因呈脑疝危象,于入院当晚行脑室引流,csf常规检查:外观淡黄色、透明,蛋白微量(±),wbc 12×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糖2.99 mmol/l,氯化物101.9 mmol/l,蛋白1.9 g/l,涂片未发现结核菌及新型隐球菌csf培养,分离到申克氏孢子丝菌诊断:孢子丝菌颅内感染合并脑疝、肺部感染

2.直接涂片:取患儿csf标本,经3 000 r/min,离心沉淀5分钟,将沉淀物分别滴于3片载物玻片上,其中1片加盖玻片于高倍镜下观察,另两片待干后行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3.真菌培养:取上述csf沉淀物接种于沙氏琼脂培养基,以平板及小培养法操作,分别置于25℃和37℃中,经48~72小时孵育,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进行双相型真菌形态转换试验[4]

4.菌落计数:系将原应用尿定量培养的平板接种法[5],经结合真菌的生长特征,改进应用于csf中真菌定量培养,即将csf标本经充分混合后取5 μl均匀涂布于沙氏琼脂培养基上,于室温下孵育48~72小时后,将所得菌落数乘以200,即等于每ml的真菌数

二、结果与讨论

1.csf直接镜检:可见核粒细胞和大小为1~2μm×3~7 μm椭圆形小体,革兰染色呈阳性未检出抗酸杆菌

2.培养结果:曾先后7次对患者csf进行真菌培养鉴定最初几代于37℃培养时,菌落均为霉菌相,形态圆整、中央隆起、光滑湿润呈淡黄色,逐渐随日程增加而菌落表面出现皱褶或星形放射状菌丝,颜色也逐渐加深至深褐色,1周后直径可达1 cm,置高倍镜下即可见到符合申克孢子丝菌的霉菌相形态

3.双相菌形态转换试验:经移种至pda培养基于37℃连续2代,每代培养均间隔1星期,即出现酵母相菌落镜下可见与组织相相同的圆形、椭圆形或“雪茄烟”形以及出现分隔和芽生的酵母相菌体形态其酵母相菌体变化可能与变异有关当该菌再置于25~28℃室温下孵育,其菌落、菌体形态则均恢复为典型的孢子丝菌霉菌相

4.csf定量培养:临床上曾先后应用多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经实验室对患者csf进行菌落计数,第1次真菌数为44.8×103 cfu/ml,时隔39天后的第2次计数仍有31.6×103 cfu/ml,而后在调整用药并增加应用二性霉素b治疗9天后,真菌数即降至9.4×103 cfu/ml

由于申克孢子丝菌的分生孢子形态及大小不尽一致,与许多真菌孢子形态极为相似,故必须根据其霉菌相与酵母相的菌落及菌体形态互相转化的生长特征加以鉴别[6]在沙氏琼脂培养基37℃由霉菌相转换为酵母相培养时,若其菌落形态与25℃时均为霉菌相,须在37℃条件下连续培养几代才能出现完整、光滑、湿润的酵母样菌落,镜检时所见到的孢子则与组织中的孢子形态相同,但有时可出芽在对霉菌相的识别中,应注意到申克孢子丝菌分生孢子梗位于菌丝体的两侧,常呈直角长出,顶端有多个梨形小分生孢子呈梅花状排列,亦可在菌丝两侧呈袖套状排列菌落、菌体及孢子形态均需于小培养在高倍镜下观察才更为清晰,必要时须进行动物接种加以鉴别此间提示,对患者csf中真菌进行定量培养,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项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惠英,钟来桂.806份真菌标本镜检及培养结果分析.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183.

2 邢续才,张维兴,主编.传染病的神经精神表现.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91-192.

3 donabedian h, o′donnell e, olszewski c, et al. disseminated cutaneous and meningeal sporotrichosis in an aids patient.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4, 18:111-115.

4 王家俊,编著.临床真菌检验.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84-201.

5 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59-460.

6 吴绍熙,郭宁如,廖万清,主编.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83-86.

(收稿:1998-07-01 修回:1998-09-21)

全国牛皮癣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yw/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