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瓜蔓枯病防治管理

黄瓜蔓枯病为真菌性病害,又称蔓割病,病原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er称甜瓜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AscochytacitrullinaSmith称西瓜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叶面聚生,球形至扁球形,器孢子圆柱形。子囊壳球形,子囊棒状,子囊孢子短棒状,无色,透明,有分隔。其发育适温为20~24℃。各地均有发病,常造成20%~30%的减产。

?

成株期发病,主要危害茎蔓和叶片。

茎蔓发病,多在节部出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逐渐扩展可达几厘米长。病部灰白色,伴有大量琥珀胶质物溢出,后病部黄褐色干缩,其上散生小黑点,最后病部纵裂呈乱麻状,但维管束不变褐色,引起茎蔓枯死。

叶片发病,多在叶边缘产生半圆形病部,或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病部较大,直径可达20—30毫米,甚至更大,偶有达半个叶片。病斑淡褐色或黄褐色,隐约可见不明显轮纹,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后期病斑常破裂,重病植株果实有时也可发病,瓜条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病瓜脐部较细,纵剖后可见上部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状。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黏附在架材、棚室骨架上越冬。

带菌种子播种后发芽时侵染幼苗引发子叶发病。土壤中病残体所带病菌翌年直接侵染田间植株引起发病。

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带菌种子可随种子调运做远距离传播。

孢子发芽后,可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病菌喜温、湿条件。

?

发生特点

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田间高温多雨发病重。保护地适温高湿,通风不良利于发病。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措施

?

???1、合理轮作,选留无病种子,培育无病壮苗;播种前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并配合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新高脂膜进行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同时种植的田块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田间积水引起的病菌蔓延。

?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摘除有病的叶、花、果,清除落地残花,防止病原落入土中;避免大水漫灌,注意放风降湿。同时在生长期适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枝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花蕾期、幼果期和膨果期喷施壮瓜蒂灵,增粗果蒂,促进果实发育,提高黄瓜品质。

???3、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拨出并带出集中烧毁,并根据植保要求喷施针对性药剂(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灭杀,每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同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倍液巩固防治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yw/12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