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溃疡持久不愈,同时伴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肠、肺等病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进行真菌、病理和免疫学检查,后者包括副球孢子菌素皮试、补体结合试验等免疫试验有时与其他系统性真菌病如皮炎芽生菌病等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阳性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由于本病侵犯多系统,需鉴别诊断的疾病也很多,确诊取决于真菌检查
(一)粘膜损害 本病开始在口腔或鼻粘膜,有时见于眼结膜或肛门,原发损害可为一丘疹或水疱,不久破溃,形成溃疡,不断扩大加深,甚至引起组织破坏溃疡基底可见出血点附近淋巴结肿大,有时溃破流脓,脓内带菌,可以侵犯邻近皮肤患者有痛感,但此时全身症状不明球孢子菌显
本病病原菌为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brasiliensis),双相型,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经口腔或鼻粘膜破损入侵实验室工可通过皮肤接种感染,但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本病流行于南美洲特别是巴西,其次是阿根廷、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国,中美洲国家也有报告,此外很少发现患者多为农民,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男占多数
氟康唑比较理想,其他药物疗效较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否则预后差
本病病原菌经口腔或鼻粘膜进入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为致病的诱发因素病菌经淋巴系统和血循环播散全身主要病理变化为化脓性肉芽肿,在微脓肿及巨细胞内可见厚壁的多芽孢子,有诊断价值
取溃疡处渗出液、脓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图液、穿刺液等标本作氢氧化钾 涂片,可见圆形、厚壁、10~60μm直径的芽生孢子, 芽孢可以单生或多生、典型者为多生,芽孢小者1~ 2μm直径,大者10μm或更大
(三)内脏损害 从粘膜和淋巴结通过血循环迅速扩散是本病的又一特征,脾、肠、肺和肝脏最常被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骨骼、肌肉、心脏及肾上腺 等亦可受累患者可有高热等全身症状
共2页,当前第1页第一页前一页下一页
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25℃,呈菌丝型生长,生长慢,菌落小镜检可见1~2μm宽的分隔分支菌丝,在菌丝两侧有圆形或卵圆形3~6μm大小的侧生小分生孢子,类似皮炎芽生菌
(二)淋巴结炎 由于初起损害常在口腔,因此颈淋巴结肿大也是早期症状之一,当与皮肤粘连肺芽生菌病后,淋巴结溃破流脓,形成瘘管,类似瘰疬性结核内脏淋巴结也肿大,可疑为恶性肿瘤
在血琼脂或脑心葡萄糖血琼脂,37℃,呈酵母型生长,镜检与直接涂片所见相同
(:)
(四)皮肤损害 可从粘膜损害直接蔓延、血源传播或自我接种,一般以面部为主,表现为溃疡、结痂,并不断向外围扩大
副球孢子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原称巴西或南美芽生菌病,系由副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好侵犯粘膜、皮肤、肺和淋巴系统
来源:中国医学考试网-临床助理执业考试
病初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症状不重,不为患者重视,随后症状加重,扩散至粘膜、淋巴结、内脏和皮肤,主要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