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革防霉效果评价方法介绍实验室评价方法汇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通俗名称,意即“发霉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它们往往在潮湿的气候下大量生长繁殖,长出肉眼可见的丝状、绒状或蛛网的菌丝体,有较强的陆生性,在自然条件下常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的霉变和植物的真菌病害。

导致鞋类制品容易发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新材料的应用,如含油脂较重的材料或水性涂饰剂推广应用,为一些细菌、真菌、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2)欧盟严格限制使用杀虫剂、防腐剂等,使得皮革产品内大量的细菌、霉菌得以存活。

()仓储或海上运输温度和湿度变化大,增加了产品受潮、霉变的风险。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皮革制品防霉效果检测评价报告。

皮革防霉效果评价方法

GB/T-国家标准《纺织品防霉性能的评价》于年2月实施,标准规定了采用培养皿法和悬挂法测定纺织品防霉性能的试验和评价方法,主要原理是将试样与对照样分别接种霉菌孢子,并放置在适合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霉菌在试样表面的生长情况。根据试样表面长霉程度来评价纺织品的防霉性能,对照样用于测试霉菌孢子的活性。

皮革防霉剂防霉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2个方面:

一方面是防霉剂效力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对霉菌有无抑制或杀灭的能力,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抑菌圈法、平板倾注法、点菌法、稀释培养法、扩散法、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等;另一方面是皮革添加防霉剂后防霉效力的检测,常用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有抑菌圈法、自然暴露法、湿室悬挂法、土壤埋没法、培养基法等。

但对于皮革材料的防霉性能的评价标准还未正式出台,皮革防霉的评价方法很多,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中国除外)都建立了国家或行业的皮革防霉测试标准及评价方法。国际上皮革防霉试验方法有:美国皮革化学家协会试验方法,日本皮革化学家协会试验方法,日本JISZ-皮革防霉试验等方法。

实验室防霉评价方法

(1)抑菌圈法

用圆纸片或圆皮片(一般直径为2~4cm),在一定浓度的防霉剂溶液中浸渍或转动处理一段时间后,将其贴附在涂布一定量的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培养基平板中央,然后在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圆纸片或圆皮片周围有无透明的抑菌圈,或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抑菌圈法仅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且抑菌圈的大小受防霉剂在琼脂平板上的扩散能力(与防霉剂的性质、溶解防霉剂的溶剂的种类、培养基的组成、防霉剂在皮中的分布情况、培养条件都有关)的影响很大,因而参考作用有限。不过这种方法也有操作简便、肉眼可辨认、直观性好等优点,常用于防霉剂防霉效果的初步评价。

(2)最低抑菌浓度(MIC)法

将供试验的防霉剂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然后以无菌操作取出1mL,加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再往各培养皿中注入1mL供试菌种悬浮液(或用接种环取供试菌种悬浮液划线接种于加入了防霉剂且凝固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最后往各培养皿中注入定量的40℃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凝团后,将其置于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一般为~5d),检查与比较能被药剂全部抑制供试菌种的最低浓度。MIC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能较好地反应出防霉剂毒力的大小,便于不同防霉剂之间防霉效果的比较,是目前最常用的毒力表达方式之一。但影响MIC值的因素很多,如供试菌种的来源、接种量、霉菌孢子悬浮液中霉菌孢子的个数、培养基、溶解防霉剂的溶剂种类、培养条件等,因此,比较不同防霉剂的MIC时,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湿室悬挂法

将经防霉剂处理后的皮块(一般为2.5cm×5.0cm的长方块),用喷雾器将供试霉菌孢子悬浮液喷洒在皮块的表面,然后将其悬挂在恒温恒湿箱中,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条件下培养28d,并定期观察其霉变情况,由皮块的长霉情况来判断防霉剂的防霉效果。供试的菌种一般为黑曲霉、黄曲霉、桔青霉、顶青霉和木霉。这种测定方法是模拟自然环境的加速试验,试样防霉力达到0级或1级为合格,其它为不合格。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hl/1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