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黑星病怎么防治掌握以下方法,防病增产

因为不同的梨区气候特点和品种特异性影响,梨树的病害有很多种,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

分布和危害我国各梨产区普遍发生,是目前梨树生产中发生和危害最重的一种病。梨黑星病能侵染一年以上枝干以外的所有器官。其中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导致提前落叶,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发病会失去商品价值,重病园甚至造成绝收。新梢发病造成干枯死亡。在北方白梨种植区发生和危害一直较重,在南方各梨区的危害也逐年加重的趋势。

症状和病原

病原属于囊菌格孢腔菌目黑星菌属,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丝孢目,一般在越冬的病叶上才形成有性世代。

1、叶片发病症状

在叶片上最初表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一般沿叶脉的病斑较长,随病情发展首先在叶背面沿支脉的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发生严重时许多病斑连城一片,使整个叶背布满黑莓,造成早期落叶。

2、果实发病症状

侵染果实,最初表现为黄色近圆形病斑,病斑大小不等,病、健部界限清晰,随病斑扩大,病斑凹陷并在其上形成黑色霉层。处于发育期的果实发病,因病部组织木栓化而在果实表面形成龟裂的疮痂,从而造成果实畸形。较晚侵染和发病的病斑极易招致腐生真菌的侵染而造成果实腐烂。在叶柄上表现为近椭圆形、略凹陷的病斑,其上布满黑莓,当黑莓环绕叶柄一周时,叶片干枯脱落。新梢上是从基部开始形成病斑,初期褐色,随病斑扩大,病部产生一层黑色霉层,黑霉被雨水冲刷后,可见凹陷、龟裂的病疤,严重者可导致新梢枯死。发病病新梢,俗称“乌码子”,是由上年侵染并越冬的病芽生长形成,是北方梨区重要的初侵染源。

嫩芽发病时,鳞片不脱落,鳞片及芽基布满黑莓,病芽生长不良或枯死。果柄上的症状与叶柄相似。所有发病组织上的黑色霉层都是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是当年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的基础。

发病规律

病原菌是以当年侵染并定殖在芽内的菌丝越冬,第二年春天随树体萌发、生殖形成发病新梢,借雨水传播造成叶片、果实等器官的初侵染。或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地叶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梨树发芽期子囊孢子发育成熟,子囊孢子弹射出壳(其弹射距离可达数米),并借风传播,造成叶、果的初侵染。在上述两种越冬方式中,南方梨区是两种兼有,北方梨区则以前者为主,只有个别年份在落地病叶上形成子囊壳,而且形成子囊壳的年份,幼果和叶片的发病期提前。

北方梨区最主要的初侵染形式是越冬病芽在其萌动和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梨黑星病的病状和病症,由病芽长成的新梢就是发病新梢,病梢上的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并由此造成叶、果器官在树冠内的扇形发病区域,病梢即处于扇形发病区的顶端。

梨黑星病的病原寄生性强,病害流行性也很广。温度是影响病害潜伏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在北方梨区,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有利条件,高温能延长病害的潜育期。适当条件下,一个生长季节可有多次再侵染,从而造成病害的爆发性流行。在品种抗性上,洋梨系品种普遍抗病。其余品种都不同程度感病,其中白梨系中的鸭梨高度感病。同时由于病原菌致病性的不断分化,一些过去高度抗病的品种如雪花梨,也已变为感病品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果实套袋,以防止病原菌对果实的侵染、危害。梨黑星病高发地区,注意抗病品种的选择。合理修剪,以改善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并注意增施有机肥和微肥,避免因偏施氮肥而造成枝条徒长。人工剪除病芽梢,以减少当年初侵染源。从新梢生长初期就开始寻找并及时剪除发病新梢(尤其对上年发病较重的区域和单株更要注意),集中销毁。就目前的综合防治技术而言,剪除病芽梢,并及时喷药保护是控制梨黑星病流行的最有效方法。

2、化学防治应结合降雨情况进行,一般雨后需用药一次,从病芽梢形成开始,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选择不同的药剂,每隔10-15天喷布一次杀菌剂。可选用的内吸杀菌剂有12.5%烯唑醇或特普唑可湿性粉剂、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新星等;保护剂有70%代锰锌可湿性粉剂、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喷克可湿性粉剂、1:2:倍波尔多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hl/14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