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Fungus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大概有10万种以上,而危害人类的医学真菌大概有多种。但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的大量用、器官移植、导管插管和放射治疗的不断发展,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不断出现,原来不致病的真菌转而致病多有发生。逐步开展临床致病真菌检测的研究对于临床上致病真菌的快速诊断及早期针对性的用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实验室诊断病原真菌检查常用方法1真菌直接镜鉴检测法真菌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但是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在皮肤刮屑、毛发或甲标本中发现皮肤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的成分可提供对相应真菌病的可靠诊断。
如在无菌体液的直接镜检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例如在脑脊液中检测到带荚膜的新生隐球菌酵母细胞,或外周血涂片中检测到荚膜组织胞浆菌细胞。但一般在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真菌菌丝方才有意义,通过直接镜检一般可以区分念珠菌、隐球菌、暗色真菌、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进一步明确鉴定菌种需要通过培养鉴定来完成。(黎明生物)
检验原理:真菌感染的标本经封固液或染色液染色处理后,而真菌仍保持寄生于宿主活体时的形态特征,对疾病有诊断意义。
直接镜检常用方法KOH/复方KOH法(适用范围广,适用皮屑、甲屑、毛发、痂皮、痰、粪便、组织、耵聍等)
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法(适用范围窄,只适用于粘膜或小的组织碎片上的菌丝体或子实体的检出)
透明胶带粘贴法(用1cm宽的透明胶带,适用花斑癣及脂溢性皮炎的检查)
涂片染色镜检法:
革兰染色(为革兰阳性,为深紫红色)
印度墨汁染色法
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银染色法(测定组织内真菌)
糖原染色(PAS)(真菌及组织内的多糖多糖-红色;核-蓝色;背景-淡绿色。)
吉姆萨染色、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查骨髓及血片的组织胞浆菌)
真菌荧光染色(真菌检验革命性技术)点击查看
图真菌荧光染色效果
2真菌培养鉴定法真菌培养是实验室检查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出致病真菌是进一步鉴定菌种的前提条件。真菌培养第一步是从临床标本中培养真菌的初代培养,初代培养后进一步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培养。不同致病真菌每一步所采用的培养基,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黎明生物)
常规的真菌培养需要在28-30°C温度下培养3-4周,一般初代培养选用沙氏培养基(SDA)或者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采用试管培养,一般同时培养两管,其中一管可添加抗生素(氯霉素或庆大霉素均可)。在培养1周内,应该每天观察有无真菌生长。(黎明生物)一般培养4周后,如果无真菌生长可报阴性。发现培养出真菌,直接挑取少量菌体或者小培养后,用乳酸酚棉兰制成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合菌落大体形态,典型菌种可直接报告种属。不典型菌种根据基本表现,采用适当的标准鉴定培养基,标准培养条件培养,必要时要结合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3真菌病病理检查法真菌病的组织病理检查与直接镜检、培养检查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尤其对于深部真菌病的诊断意义更大。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反应早期为炎性反应,晚期多为组织增生呈肉芽肿样反应,不管如何,要再组织内找到真菌菌丝、孢子或菌体,才能确诊为真菌感染。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检查与普通病理学检查方法相同大致分五个阶段:①固定;②脱水与透明;③包埋④切片⑤制片。
真菌病病理组织标本常用染色:
真菌病病理组织标本常用染色:
①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②改良革兰染色;
③GridleyFungus(GF)染色;
④过碘酸希夫(PAS)染色;
⑤六胺银法(GMS)染色;
⑥粘蛋白卡红(MCS)染色;
⑦吉姆萨染色
⑧真菌荧光染色(点击查看)
图肺部组织切片真菌荧光染色效果
4真菌的鉴定对常见致病真菌要掌握的鉴定原则是首先区分酵母菌和霉菌。
如果初代培养基上培养出酵母样菌落,在鉴定前应进行分离纯化。在去除细菌和其他真菌污染,区分混合感染后,对纯菌落进行鉴定。酵母菌鉴定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点,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首先根据菌落颜色进行分类。临床最为常见的是白色或奶白色菌落,这类菌进一步做芽管试验,若芽管试验是阳性则为白念珠菌,若阴性则通过VitekYBC或API20C及玉米吐温琼脂上培养的形态特征来鉴定。另外,还可以应用念珠菌显色琼脂、尿素酶试验等试验来辅助鉴定。(黎明生物)
霉菌的鉴定非常复杂,有许多标准包括形态学特征、温度耐受性,放线菌酮抗性、双相性、营养需求、蛋白分解活动以及水解尿素能力等。现代分类学鉴定方法主要依据分生孢子的个体发生过程结合其他特征来进行鉴定。初代培养后根据形态学特征一般可鉴定到属的水平,再依据不同真菌的鉴定要求,采用标准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一步完成菌种鉴定。例如:曲霉属鉴定时需要采用标准培养基,即察氏培养基和麦芽琼脂,25℃培养7天后与曲霉形态鉴定检索表对应得到正确的结果。
(一)形态学鉴定
1、菌落形态观察致病真菌的形态学鉴定的第一步就是要区别不同的菌落特征。即酵母型菌落或丝状型(霉菌)菌落。对霉菌通常采用形态学鉴定为主,而酵母菌常需采用形态和生理相结合的手段。观察真菌菌落时应注意菌落大小、形态、色素、颜色和质地。(黎明生物)
图酵母型菌落
图丝状型菌落
2、显微镜检查为充分在镜下观察真菌结构,必须用分离针挑出一部分菌落进行观察。常用乳酸酚苯胺蓝(LPCB,棉蓝)对挑取的部分菌落进行染色。此项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样本需要保存时可用指甲油封边。小培养、覆盖培养、透明胶带法等均是常用的方法。
图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结构
3、玻片培养是一种特殊的玻片作成的培养小室,可以更为清楚地观察真菌孢子和分生孢子的形成及位置。涉及小培养的所有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可选用马铃薯琼脂、玉米琼脂或V-8果汁做培养基。
4、透明胶带法用透明胶带粘取菌落表面置于镜下观察,是一种不破坏分生孢子结构的快捷方法。
5、电镜观察透射电镜(TEM)用来观察真菌的断面,横隔的差别、各种细胞器、细胞壁等结构。扫描电镜(SEM)用来观察真菌的表面结构,特别是产孢特点。
图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的产孢特点。
用表型特征对真菌进行分类鉴定,仍然是目前临床实验室普遍应用的方法。对致病真菌的鉴定,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后,再借助光学显微镜,加上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等各种染色法观察形态特点。
(二)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遗传和进化角度阐明真菌菌种之间和种间内在关系是目前真菌分类研究热点,已普遍应用于真菌现代分类鉴定之中。(黎明生物)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真菌DNA硷基组成(G+CMol%)、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Southern印迹、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rDNA序列测定等。由于生物多样性的缘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4种目的:①系统发生研究;②分类学研究,主要在属、种水平;③鉴定应用,即决定明确的分类名称;④流行病学和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DNA序列测定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方向,已成为致病真菌的分类鉴别的重要手段。目前应用最多的为rDNA序列、几丁质合成酶、细胞色素PL1A1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C和细胞色素B等基因序列。
图rDNA基因序列测定鉴定病原真菌
(三)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在纯培养上真菌生长比较快,可以使用生理、生化方法来鉴定菌种,多用于酵母菌的鉴定。测定真菌的不同生长温度的温度试验也用于鉴定。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是酵母菌鉴定的主要手段,目前已有商品化的API系统,也可用于丝状真菌的辅助鉴定。
图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酵母菌
图:翠绿色菌落为白念珠菌;铁蓝色菌落为热带念珠菌;淡粉红色菌落为克柔念珠菌;紫色菌落为光滑念珠菌;其它为白色。
此外,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Vitek、autoSCAN-4、Biolog和MIS等自动鉴定系统,可以较满意地鉴定临床上常见的病原性酵母菌。
虽然经典检查方法是真菌检查的基础,虽然操作简便但存在着敏感度低,耗时长等不足。近年来,除经典的真菌学方法以外的非培养检查方法在真菌感染诊断,特别是侵袭性真菌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黎明生物)
1、血清学方法检测真菌抗原成分
念珠菌感染和曲霉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可分为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两大类;由于发生侵袭性真菌病的免疫受损宿主往往缺乏可检测到的抗体,或者抗体的产生变化较大,因此检测抗体对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不大,而目前用于临床的血清学检查主要属于后者,即检测血液循环中的抗原;常用的有下述几种:
(1)、1,3-β-D葡聚糖(BDG)G试验:是许多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如念珠菌、曲霉、镰刀菌等,但不包括隐球菌和接合菌;由于细菌、病毒、哺乳动物无这种成份,因而在循环血液中测得时则提示侵袭性真菌感染。(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种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中含量增高。
目前已经有商品化BDG检测的试剂盒。BDG的检测,在2小时内可以获得结果,因此尽管不能区分真菌感染的种类,但是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美国FDA已经批准Fungitell用于真菌感染的诊断,国内也有相似试剂问世,目前在临床应用中。
(2)、半乳甘露聚糖(GM)GM试验:GM是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热稳定的多糖,可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临床诊断。可以使用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GM,近来也有人使用尿液和脑脊液等标本检测。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是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程度。连续检测GM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GM检测的敏感性为29-%,而其特异性可超过90%。由于GM量的多少与组织中真菌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检测GM还可以提示疾病的预后。
2、分子生物学检测:
由于真菌培养和鉴定需要的时间较长,阳性率较低,因此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从临床标本直接检测真菌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当属PCR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等特点。PCR技术可以扩增血清、血浆、全血、尿液、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脓液等标本中的真菌成份。在进行扩增之前,应当对标本进行处理以去除影响扩增效率的一些因子。所扩增的靶序列有多种,但是应用较多的还是rDNA的ITS1和ITS2区域;与培养相比,ITS-PCR检测血标本中念珠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达到%。在PCR扩增检测中,有传统的PCR方法,也有巢式PCR法,最近应用较多的是实时定量PCR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在临床有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真菌检验手册(第二版)真菌病临床标本检验
往期文章:
真菌性角膜炎——荧光染色快速检测应用真菌荧光染色液(一步法)介绍
超详细的真菌检验学习笔记
医学真菌病原学检验入门——教学视频KOH湿片镜检法与CFW荧光染色法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比较真菌形态学特征
点击→南京黎明生物产品介绍
哲夫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