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发病初期仔猪的食欲、精神状态没有异常,仅有个别仔猪出现腹泻,排出黄棕色稀糊状粪便。后期发病仔猪增加,被毛凌乱,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窝下陷,脱水严重,消瘦。严重感染仔猪的粪便呈水样或血样粪便,发病仔猪眼结膜、皮肤苍白,有贫血症状。
2
剖检变化
剖检6头病死仔猪,可见肠道充满气体或液体,肠黏膜充血、肿胀,有3头仔猪回肠及空肠有纤维素性坏死,肾脏、脾脏和心脏等器官均无明显病理变化。
3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验。无菌采取发病仔猪的新鲜粪便3~6g置于容器内,加入少量的饱和盐水,用玻璃棒搅拌,再加入10~20mL清水,调匀,经金属筛过滤,取滤液r/min离心10min。离心后倒去上清液,再向沉渣中加入60%的硫酸镁溶液20~25mL,再离心5min,然后用直径约1cm的铁丝圈蘸取离心管表面的浮液,将铁丝圈的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然后在高倍显微镜下镜检,发现有大量的球形卵囊,即可确诊为仔猪球虫病。
4
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取病死仔猪的心脏、淋巴结、肺脏、脾脏等组织病料分别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
2)分离培养:无菌取发病仔猪的淋巴结、扁桃体、肺脏、脾脏等组织病料分别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可见圆形、湿润、光滑的无色菌落。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卵圆形短小杆菌。
3)生化试验:将纯化后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单个菌落接种于生化鉴定培养基上。结果分离菌在48h内可发酵葡萄糖、乳糖、果糖和麦芽糖,不发酵蔗糖和肌醇;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为阳性,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以上试验结果符合大肠杆菌病的生化特性。
4)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细菌做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青霉素不敏感。
5
诊断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发病仔猪为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6
治疗措施
立即将发病仔猪与健康仔猪隔离,全群仔猪按每千克体重15mg应用氨苄西林混料饲喂,每天2次,连用6d,按每千克体重6mg应用氨丙啉混料饲喂,每天1次,连用7d;对发病仔猪应用百球清,按每千克体重20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5d。在发病仔猪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5g计算,每天1次,连用6d。另外,全群仔猪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微生态制剂等,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提高仔猪群抗病能力。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3d后发病仔猪群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整体恢复良好。1周后电话回访,病猪群基本恢复健康。
7
讨论
该场本次疫情的发生主要是该养殖户受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只重视仔猪的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病的免疫接种,而忽视了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另外,仔猪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也是造成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的诱因。
卫生条件差是仔猪球虫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并经常使用苛性钠或其他化学药品消毒。消灭猪等孢子球虫的关键在于在准确的时间和准确的阶段应用正确的药物。在球虫病的高发季节或仔猪易感年龄阶段可以投放地克珠利等抗球虫药物进行预防,但要注意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抗球虫药物,要几种药物交叉轮换使用,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引种,严防致病性大肠杆菌病传入。疫苗接种可使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K88-K99二价疫苗于母猪产前第40天和第15天各免疫1次,仔猪可被动免疫。新生仔猪在出生后12h内口服对分离菌敏感的药物,如丁胺卡那霉素、痢菌净等;也可以在仔猪吃奶前口服微生态制剂,这对大肠杆菌病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针对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复杂情况,应树立保健和预防观念,采取合理免疫程序,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同时对患病仔猪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正确配伍,协同用药,辨证施治,综合防治。
■来 源■
《黑龙江畜牧兽医》年第05期(下)第-页《仔猪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责编
王芳菲编辑排版
王洁审核
朱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