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专家不解的是,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后,至今仍没找到与“水怪”表皮上相同的真菌
对“水怪”来说,左海是个巨大的食堂
海峡都市报11月2日报道 今年6月中旬,福州左海冒出不少外形像水母的不明物体它们有着圆形的半透明果冻状身体,体内有红色的“血丝”,表皮布满如“眼睛”一样的小黑点,几十天内可以从馒头大小迅速长到重达几十公斤,捞上岸后变成胶水一样的东西
其实是被“水怪”的胶状物吸附的藻类
“水怪”表面布满“眼睛”一样的小黑点专家说,这是真菌形成的孢子囊
“水怪”成分是什么
至于市民关心的“水怪”体内为何有“血丝”,专家说其实红色、绿色的物质都是藻类,它们都是被“水怪”的胶状物吸附住了藻类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出来放线菌孢子丝的“食物”正好可以给细菌吃,而细菌的排泄物又可以被藻类循环利用,于是藻类也和真菌、细菌、放线菌共生在一起
采访中,专家告诉记者,微生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5℃到30℃,温度太高或太低它们都无法承受,微生物复合体会瓦解,“水怪会消失一段时间,谁也不知道它们是否会再次出现”
(本文来源:海峡都市报作者:侯希辰 林丹 王浩志)
一专家表示,对“水怪”现场取样时,曾对左海水质进行化验,发现湖水的ph值高达8.6,“正常湖水ph值应该在7左右,一些工业废水的ph值也不过8,这里湖水明显偏碱,说明污染较严重,可能是有机物过多造成富营养化”
对样本进行分析后,专家发现“水怪”99.75%的成分是水,其他干物质成分是一种未知的粗蛋白经过48小时培养,孢子丝菌病图片专家还惊奇地发现,“水怪”里的细菌数比左海湖水的细菌数足足多出147倍!
为啥只出现在左海
“水怪”到底是什么东西?中科院微生物所、福建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从它表皮上无数类似眼睛的小黑点上找到答案专家认为,“眼睛”其实是一种真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形成的孢子囊,里面孕育了无数个孢子,条件合适就能把这些后代放出去重新生长繁衍“水怪”体内果冻状胶状物是细菌,还有一部分丝状的可能是放线菌
“水怪”像水母,每个几十公斤重本报独家报道此事后,引起央视关注
本报对此事进行独家报道后,遂邀请专家实地取样调查,希望揭开“水怪”的身份之谜左海“水怪”也引起市民的极大关注,央视也曾对此事进行连续报道
99.75%是水,干物质成分是一种未知的粗孢子丝菌属蛋白
昨天,有关专家推测出左海“水怪”形成的过程:一种未知真菌的孢子囊来到左海,遇到富营养化的湖水、高温等适合生存的条件,就用孢子囊上的钩子钩住入水口处的拦网,并开始释放孢子孢子落在拦网上,很快分泌出胶状物,胶状物含有多糖成分,因此吸引了很多细菌、放线菌随着真菌、细菌、放线菌的不断繁殖,分泌物和代谢物都混成一团,于是“水怪”慢慢长大,变成了一个“大果冻”,由于太重,“水怪”不得不脱离拦网,最终在水中随表面张力作用长成类似圆柱体,然后随波逐流
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表示,“水怪”比湖水还“脏”许多,说明“水怪”对细菌有超强的吸附作用,“也许通过研究,我们能了解‘水怪’中哪些菌能分泌出‘消化’污染物的酶,然放线菌菌落形态后将其用于治理污水”
“水怪”怎么形成的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三大类微生物的复合体,在自然界极其罕见
昨天,记者联系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福建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后了解到,经过4个多月的培养和分析,左海“水怪”逐渐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7月中旬,央视记者和本报记者陪同省农科院专家,在左海对“水怪”进行现场取样,将部分样本送往北京的中科院微生物所
专家表示,微生物分成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等八大类,而“水怪”则是细菌、真菌、放线菌三大类微生物形成的复合体,这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目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小眼睛’周围已经形成了孢子丝菌图片类似‘水怪’的胶状物,可以证明这点”
左海比邻西湖,为什么“水怪”只出现在左海呢?有关专家表示,“水怪”的出现与特殊的环境有关,这其中就包括了水质对于“水怪”来说,左海就是一个巨大的食堂,富营养化的水中充满了上游运送来的有机物以及人类生活抛弃物,这些都成了“水怪”的食物,因此它们生长迅速专家说,“水怪”的出现是水质发生变化的一个信号,但左海水质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还需进一步研究
体内为何有“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