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皮肤真菌病

真菌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是异养性的,多呈丝状结构,能产生多种形态的孢子,真菌营养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培养基培养,PH4.0-6.0,需较高的湿度与氧,浅部病原性真菌最适温度为22-28度,生长缓慢,约1-4周才出现典型菌落。深部病原性真菌一般在37度生长最好,生长较快,3-4天即长出菌落。菌落可表现为酵母或霉样。酵母具有性生殖孢子者称真酵母,否则为假酵母。霉样表面有绒毛生长,为多细胞的丝状体和各种形态的孢子。采用真菌培养方法一般需时2周,而非培养法由于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或操作复杂难以推广,临床上多作真菌检验。真菌依靠孢子及菌丝繁殖,除有性繁殖各有特点外,无性繁殖主要有:出芽繁殖、分裂繁殖、芽管繁殖、生隔繁殖。真菌致病性:1、病原菌:黏附和入侵、毒力因素、激发炎症、耐药。2、宿主:宿主防御功能减退、医疗操作、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性真菌感染主要为外源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为内源性真菌感染,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主果是敏感者通过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真菌性中毒和真菌诱发肿瘤。

皮肤真菌病由暗色孢科中致病性着色真菌引起的,暗色真菌属半知菌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暗色孢科,主要致病菌为斐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瓶霉和卡氏枝孢霉,在我国以卡氏枝孢霉为最多,其次是裴氏着色霉。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流扩散。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腐木、腐草及一些植物和农作物的枝叶,通过皮肤外伤直接接触感染。潜伏期一般为半个月到时1个月,多发于四肢暴露部位,间或引起系统感染。引起丘疹或结节,通过淋巴管或直接向周围蔓延形成结节状、疣状、斑块状或肿瘤状损害。发生继发感染后病损可化脓,破溃、渗液、结痂,反复发生可引起象皮肿甚至致畸、致残或发生癌变。持续数10年不愈,好发于下肢,通常为单侧,后期由于象皮肿可影响正常活动。病理组织表现为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显示假上皮瘤样增殖及真皮多细胞肉芽肿,主要引起的疾病是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棕色、厚壁、不出芽但可分裂的孢子,厚壁孢子周围可有嗜伊红样物质或形成棕色分隔菌丝。诊断:皮屑、脓汁、脑脊液或活组织用10-20%KOH加热处理后镜检,可见单个或成群的厚壁孢子,有横隔或中间十字分隔,取乳头状增殖的病损挤压分泌物镜检阳性率最高。将标本接种到沙氏培养基后生长缓慢,菌落从灰黑色至黑色,有气生菌丝,分生孢子有树枝型、剑顶型和花瓶型3种,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吉出现灰黑色菌落,随之菌落表面出现绒毛状或天鹅绒状气生菌丝,菌落色素加深。生化反应:1、明胶液化试验:37度4周后放冰箱观察4周均不液化明胶。2、其他生化反应:不能水解淀粉,不凝固牛奶,能同化硝酸盐,需VB1。防治:1、局部治疗:外用冰醋酸溶液、碘酊、抗真菌制剂及冰冻、局部手术切除等。损害愈小,治疗愈早,效果愈好。2、系统治疗:对泛发性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酮康唑或滴注两性霉素B,但易产生耐药性。3、讲究卫生,保护皮肤,防止局部外伤。

暗丝孢霉病由暗色孢科和该科以外的皮肤着色真菌病,病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皮肤外伤包括搔抓是感染的诱因。慢性消耗病及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病人易诱发本病。引起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甲板、角膜、鼻窦及系统感染,表现为脓肿、囊肿及多细胞肉芽肿,可见棕色菌丝但非棕色厚壁孢子。临床表现:1、浅表型暗丝孢霉病:①掌黑斑:手掌及其他部位皮肤的色素斑,表面有少许微细鳞屑,类似汗斑或硝酸银着色斑,由接触感染。镜检可见着色菌丝,沙氏培养得威氏外瓶霉。②黑毛结节:多见于头发,由于接触何氏毛结节菌引起,直接镜检可见带有子囊孢子的着色菌丝。2、皮肤型暗丝孢霉病:基本损害为结节、脓肿、囊肿或肉芽肿,有时破溃形成溃疡、结痂或组织增生。由于继发感染有痛感和恶臭,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好发于四肢(85%),面颈臀亦可发生。中年男性病人居多。3、角膜溃疡:由甄氏外瓶霉等数种着色霉菌引起。4、暗丝孢霉鼻窦炎:病变可局限在鼻腔或逐渐向周围组织扩展,筛窦受累最常见,在筛窦与眼眶之间的眶板可出现侧弯,严重时眼球突出,鼻梁增宽,上颌窦也可受累,但蝶窦一般只在晚期受累。5、中枢神经系统暗丝孢霉病:感染主要由鼻窦损害蔓延而来或经血行扩散,个别经皮肤或肺播散。常见为斑替枝孢霉或称毛样枝孢霉菌引起,皮炎外瓶霉或斐氏着色真菌也可引起。头痛低热,神经系统局灶定位性改变,如轻度偏瘫,脑神经受损,癫痫及颅压升高伴视乳头水肿,由嗜睡到惊厥,预后不佳。

诊断:结合病理和真菌检查。神经系统型需作CT或MRI检查。

防治:保护皮肤,避免外伤,不接触带菌污物,不滥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的重要措施。1、局部治疗:外用抗真菌药、手术切除和电烙、冰冻、激光等物理治疗。2、系统治疗: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5-氟胞嘧啶等。无论口服或静滴,脑型疗效甚差。神经系统暗丝霉病可手术治疗。

糠秕马拉菌是我国主要的表面感染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面,嗜脂性酵母样菌,为条件致病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一种慢性、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浅部真菌病,即汗斑(花斑癣)。导致感染的原因有:1、内在因素:油性皮肤、多汗、遗传、免疫缺陷等。2、外在因素:相对高温和高湿度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实验室检验:1、采用透明胶囊粘贴取材法,直接镜检或经棉蓝染色或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芽颈较宽成簇分布,菌丝粗短呈腊肠样。将鳞屑接种于含菜籽油的培养基37度3天后开始生长,20天左右呈乳酪色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涂片镜检。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cs/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