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对于茵陈的认识,最早来源于《伤寒论》里,治黄疸的茵陈蒿汤。其中的茵陈六两要先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临床多年,读众多名家医案,却不见有大剂量使用的。
按当代柯雪凡教授的考察,汉时一两为15.克,取整数15克计算,六两亦为90克。显然后世医家远远未达到张仲景的用量,故临床效果参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读过一本小册子,《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书中讲到重用茵陈的问题,王辉武老中医谈到:
茵陈蒿汤用于治疗阳黄是常法,但如何用好茵陈蒿这味主药的剂量则大有学问。
经我会诊治疗的几例重症肝炎,至今令我久久不能忘怀。重症肝炎,病情危笃,黄疸消长是病情向愈或恶化的指征,医者、病家对退黄都要求甚切,多数情况都可用茵陈蒿汤化裁,其中茵陈蒿用量30~40g不等,可谓大剂量。
但经反复诊治,虽利湿、活血、解毒并进,仍不见黄疽消退,在技穷之际,想到了“经方”的剂量问题,在《长沙方歌括》“茵陈六两早煎宜”指导下,按原方剂量4.6:1.5:1的比例,即茵陈90g、熟大黄30g、栀子20g。因为茵陈质轻,嘱将其先另用容器冷水浸泡,另煎,以保证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通过剂量调整以后,退黄疗效倍增。此后每见常法乏效的阳黄,都参照这种方法,调整全方剂量比例,比常规用量疗效好得多。
后又看到辽宁名老中医陈国恩重用茵陈的资料,更令人咋舌。陈老颇推徐灵胎“一病必有一认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说,主张精方简药,重点突出。尝谓:“用药如兵,贵乎选帅用将不可随意拼凑,以图面面俱到,如此则互相牵掣,药力难以集中,何以愈病?一方之中君药用量必重,任之以权,否则即为无制之师,焉能取胜乎!”寒热虚实,辨证已明即应大胆用药。
陈老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自拟茵陈退黄汤:以茵陈g、栀子10g、大黄10g、胆草15g、红花10g、白茅根50g、柴胡10g、茯苓30g组成。
陈老体会茵陈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微寒,阳春三月,百草生发,山野村民常以茵陈嫩苗煮食代菜,味美适口,多食无碍。该药疗效确切,退黄迅速,非大剂量不可,成人每剂不少于g,儿童不少于g。
曾治一李性男患,素体健康,1周前食欲减少,恶心欲吐,困倦肢沉,面目色黄,伴胃脘不适,厌油腻,右胁隐痛,苔黄便燥,舌红苔黄而薄,脉弦数,腔黏膜黄染,巩膜黄染,肝右肋下2cm,质软,触痛。肝功化验:麝浊7u,锌浊14u,黄疸指数u,转氨酶u,碘反应(+),诊为湿重于热型黄疸,拟清热利湿退黄法。
茵陈g、栀子15g、黄柏10g、红花10g、滑石30g、木通15g、胆草10g、茅根g、腹皮20g。
水煎服,服药16剂,历时18天,肝功及黄疸指数均恢复正常,诸症悉愈出院。
前有车后有辙,自此开始临床重用茵陈治疗黄疸,疗效显著。
刘某某,女,73岁。胆管癌手术后,引起高度黄疸(TBil:umo/L),西医治疗降不下来,又因龄大,预后不良,令其出院,因不愿坐以待毙,故从千里之外,青海赴陕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人清瞿黄瘦,面灰黄,眼结膜尤甚,脉弦细滑数,舌尖边红,苔白腻。纳差,脘胀,乏困,小便不很利,大便尚可。好在精神不错,因家人未告之患有胆管癌。现家属要求先解决黄疸,而后再治疗癌症。辨为湿热郁阻,血瘀脉络。
茵陈蒿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茵陈90g、梔子15g、生大黄6g、虎杖25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30g、生地30g、桔梗10g、怀牛膝12g、柴胡12g、枳壳18g、郁金18g、生黄芪45g、公英30g、丹参30g、青、陈皮各15g、太子参30g、生甘草15g。
15剂,水煎服,日三次。?
半月后,如期复诊,黄疸退净,化验TBil:16umo/L,病人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很是高兴。现已能正常吃饭,脘腹不胀,大小便正常。黄疸已解决,又为其处方,调养身体,治疗癌症。(古道瘦马医案)
实践证明:重用茵陈疗效可靠,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