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性皮肤病图解

真菌性皮肤病,亦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癣菌侵犯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多呈水疱鳞屑型表现,损害多限于一侧,初发生小水疱,数目多少不一,疱液干涸后脱屑,范围日渐扩大,久之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宽深,失去正常的光泽,柔韧性,触之有粗沙感。

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

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着色芽生菌病或称着色真菌病、孢子丝菌病、暗色丝孢霉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花斑癣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马拉色菌毛囊炎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头癣

黄癣

典型皮损为盘状黄豆大小的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除去黄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糜烂面或浅溃疡。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遗留永久性秃发。黄痂较厚处,常易发生细菌继发感染,有特殊臭味,自觉剧痒。病发常呈干、枯、弯曲状。

白癣

初起为白色鳞屑性局限斑片,其上头发变为灰暗,稍有痒感。渐扩大后,周围可以出现卫星样小鳞屑斑片,可融合成片,但界限清楚。病发根部有一白套样菌鞘,病发长出头皮0.5cm左右就容易折断。好发于头顶中间,但也可在额顶部或枕部。此病原菌可侵犯光滑皮肤,引起疱疹样、湿疹样或糠疹样损害。

黑癣

皮损主要表现为白色鳞屑斑片,酷似白癣,但其病发无明显菌鞘,毛发沿皮面折断而呈黑色小点,故又名黑点癣。黑癣也可引起面部等处的光滑皮肤发生体癣和甲癣。病程长,进展缓慢,可直至成年尚未愈合,毛囊可被破坏形成瘢痕。在女性中常因有长发而被忽略。

脓癣

后两种头癣有时可并发脓癣。患处的毛囊常可化脓而引起一片或数片红肿的痈状隆起,是机体对真菌的过敏所致,该处如用力挤压,即可流出少量浆液或半透明的脓液。局部病发极易拔出,愈合后形成瘢痕而在局部留有永久性脱发。

体股癣

体癣和股癣是指光滑皮肤表皮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系专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体癣。患病初期时皮肤发红,出现针头大或米粒大小红色斑丘疹、小水疮、但边缘清楚,随着病情进展,皮损逐渐向外扩大,而中心部分愈合,扩张的边缘可见明显的水疮、丘疱疹、多同心圆形,面积可大可小,自觉瘙痒。发病率的高低受气候条件、患者职业或生活习惯、卫生状况、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影响。

手足癣

浸渍型

多见趾(指)间皮肤发白,糜烂、浸渍,边缘清楚,去除浸渍的表皮,留下潮湿的鲜红新生皮肤。

水疱型

多见足底或手掌出现水疱,甚至几个水疱融合成较大的水疱,边界清楚,皮肤不红,疱破脱屑。

鳞屑型

多以脱屑为主,间有少数水手足癣疱,疱干脱屑,边界清楚,炎症不明显。

增厚型

多见掌跖皮肤增厚,夏季水疱脱屑,入冬则皮肤开裂。

甲癣

甲下型甲癣

常从甲板两侧或末端开始,多先有轻度甲沟炎,后来逐渐变成慢性或渐趋消退。甲沟炎可引起甲面有凹点或沟纹,持续不变或渐累及甲根。一旦甲板被感染,即可形成裂纹、变脆或增厚,呈棕色或黑色。本型常见。因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致甲变松及甲浑浊肥厚。

真菌性白甲(浅表性白色甲癣)

为甲板表面一个或多个小的浑浊区,外形不规则,可逐渐波及全甲板,致甲面变软、下陷。无任何症状,无甲沟炎,常于甲床皱襞皮肤处见有脱屑。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甲癣

多见于家庭主妇、炊事员及经常接触水的人。多合并甲沟炎,起于两侧甲皱襞,可有皮肤红肿、积脓、压痛。附近的甲变为暗色,高起,并于其下的甲床分离,其后整个甲板波及。

着色芽生菌病或称着色真菌病

皮损初起的表现为水疱丘疹,接着逐渐演变成斑块结节,最终变成菜花状或乳头瘤样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彼等损害常因外伤或继发感染时,可破溃而形成溃疡。皮损之间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常发生难闻的臭味。若取该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往往可以查见棕黄园形厚壁的真菌孢子。

损害多呈密集成群,大小不等,彼此可相互融合,有些皮疹呈卫星状分布。皮损色泽为暗红色或紫色。患侧肢体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或象皮病。另外,在该病缓慢发展过程,有时还可观察到部分病变组织自然痊愈,而遗留下疤痕和色素沉着。

孢子丝菌病

皮肤淋巴管型

最常见,真菌由外伤处植入,局部出现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好发于指部或腕部,损害沿淋巴管排列,自觉症状不明显。

固定型

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损害为溃疡、疣状或浸润性肉芽肿,周围有时有卫星状损害。

皮肤黏膜型

较少见,发生于口腔、咽喉部或鼻部,初起为红斑、溃疡或化脓性损害,后变成肉芽肿性、赘生物或乳头瘤样损害。

播散性孢子丝菌病

可发生骨、骨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眼孢子丝菌病,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及孢子丝菌病脑膜炎。

肺孢子丝菌病

主要由吸入孢子而发病,有咳嗽、发热症状。并出现结节损害、薄壁空洞、纤维化及胸腔积液。

暗色丝孢霉病

可表现为浅溃疡、淤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皮下组织型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脓肿或囊肿,大小不一。系统性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结、肺、脑及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为淋巴结或血液播散。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

(1)擦烂型念珠菌病:腋窝、乳房下、腹股沟、臀部、指间等处皮肤发生边界清楚的红斑,表现浸渍糜烂,或有微小水皰、脓皰。

(2)念珠菌性甲沟炎、甲病:甲周红肿,但不化脓。甲板增厚,表面高低不平,可有白斑或棕黑色,但仍有光泽。

(3)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常发生于营养不良或长期腹泻的婴儿。皮损为密集针头至绿豆大的红色丘疹或互相融合成大片状,可有糜烂渗出,皱褶部位多见。

粘膜念珠菌病

(1)口腔粘膜念珠菌病(鹅口疮):易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患者。口腔粘膜、舌面覆盖片状白膜。

(2)念珠菌性阴道炎:好发于糠尿病及妊娠妇女。阴道粘膜覆盖白色薄膜,白色增多呈豆腐渣样,自觉剧烈瘙痒。

(3)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常与性接触传染有关,在龟头及冠状沟和包皮内侧有针头或粟粒大的丘皰疹或小脓皰,可发展为糜烂,表面附着较多的白色乳酪状膜,搔痒剧烈。

(4)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角潮红、糜烂、皲裂。

往期精彩回顾

细菌性皮肤病图解

病毒性皮肤病图解

长按解锁







































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zz/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