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纪19491966文革前夕声

 -文革前夕·声名远扬-壹 

从年建国后到年文革前,我院快速发展,医院规模也随之逐渐壮大,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学科纷立业绩骄人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特别是年合校后,我院名医荟萃,人才辈出,拥有难得的人才优势。我院勇于钻研,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开拓,在医疗、科研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屡创奇迹,业绩骄人;学科得到较快发展,新的学科纷纷成立,成果丰硕,不少学科在华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技精德高”的名声逐渐名扬中外,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

这一时期,我院除原有的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精神科及神经科)、外科(包括整形外科、泌尿器科)、小儿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花柳病科、放射科、检验室、药房等学科在发展、调整外,许多新的学科、专业也纷纷成立。

原有学科的发展

1、内科。内科为我院传统科室。三校合并后,为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学院决定第一、医院内科进行合科,年9月底医院内科合并到我院内科。年,我院病床总数余张,内科有病床81张,内科医生6人。

年6月学院“废科建组”,内科分设5个教研组:内科学基础教研组、系统内科学教研组、临床内科学教研组、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组、精神与神经病学教研组。年9月20日为统一领导、克服分工过细,内科5个教研组合并成为内科学教研组,11月学院任命陈国桢教授为教研组主任,朱师晦教授为副主任,严棠讲师为秘书。

年9月,内科在架构设置上分基础内科、系统内科和传染科三个专科,在内科住院病人中,治愈好转率达81.62%,死亡率7.70%。科室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基础内科开始了肝脏疾病的中药治疗,成立了胃机能检查室,还成立了酶化学工作室来制造细胞色素C,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疾病。

50年代后期,邝贺龄在广东省发现出血坏死性肠炎。年起,陈国桢等主持进行“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学的研究”(年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系统内科进行了各种药物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以及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基础内科和系统内科,还一同开始开展了心脏导管检查。传染科在艰难条件下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此外,内科与其他科室进行合作,开展跨学科的治疗与研究。内科和病理解剖教研室合办临床病理讨论会(CPC),开我省先驱,吸引众多院外人士参加,对提高我省的医学教研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内科还与同位素室合作,开设了同位素治疗病床。在科研方面,内科根据当时的国情需要,确立了对钩虫病、绦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高血压病、肝硬化、慢性肾炎、肝炎、流行性感冒、伤寒等病症,进行综合重点研究。

一切工作从头做起,其艰辛和不易可想而知,但前辈们勇于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逐渐完善了内科的建制,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内科也开始茁壮成长起来。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治疗方案要求更加专业、细致,这决定了内科必须适应发展的需求进行细分,专业分工势在必行。我院先后成立了血液学专业组、内分泌科、肾脏病小组、呼吸病研究小组,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传染病科取得喜人成绩。建国前我院设有传染病科。建国初期,传染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年6月,学院在我院内科传染病小组基础上成立了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组并设在我院,由我院内科和学院公共卫生学的一部分教师组成,著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家朱师晦教授任教研组主任,人员先后有何碧芬、周庆均、吴远徽、彭文伟、罗章炎、沈振璜、刘端瑾、高绍良、何雅明、郑锡澄、冼棠超、曾兰珍、黄贤憐、何树初、周树强、曹根蒂、黎淑贞等人。

我院传染科由朱师晦任主任,周庆均为副主任。当时我院传染病科有一个病区,病床30张,后发展成三个病区,90多张床。传染病科此后率先在科内建立专业的超声波室和研究实验室。超声波室由冼棠超、曾兰珍负责,实验室由郑锡澄负责。年11月,朱师晦教授担任我院内科主任,林柏荣、邝贺龄担任副主任。

50年代以后,在朱师晦教授的领导下,传染病科先后对恙虫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国内恙虫病的诊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临床经验;积极参与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研究,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了系列报道,并首次在世界上报道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重点研究伤寒病,提出了氯霉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对严重毒血的良好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见解;对广东省丝虫病进行流行病调查,发现广东省流行严重,年起开展以集体治疗为主的消灭丝虫病工作,为后来全国消灭丝虫病提供了经验;对常见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宝贵的文献资料。

年在国内首次使用亚冬眠疗法治疗乙型脑炎,提高了乙脑的治疗成功率。同年用氯喹及后来一系列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病并进行总结,在对用药方法、疗程的标准化等见解,在国内外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同年科室用氯化奎宁治疗肝吸虫病人;在从化、海丰等地进行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积累一批资料;在一年中就进行了62例日本血吸虫病锑剂短程治疗,疟疾疗程由7天缩短为4天的临床观察,绦虫病用槟榔及阿的平经十二指肠导入将虫头驱出,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对增城果高难乡的血丝虫进行了调查。传染病科与外科合作,进行了晚期血吸虫病83例的治疗,其中包括脾脏切除手术在内,取得良好效果,仅2例死亡,这在当时是全省的先进范例。

20世纪50年代前期,华南医学院在血吸虫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国的成绩。年科室成立了肝炎研究小组。年周庆均编写并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病毒性肝炎专著《传染性肝炎》。全科医护人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只用了短短的3个月时间,就撰写出20多万字的《传染病防治手册》一书。在当时条件艰难、缺少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传染病科取得了上述成绩,实属难得。

到年,我院内科对当时还比较少见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马凡氏综合征、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等都能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另外还开展了新的诊断检查项目,如:用性染色体诊断两性畸形;琼脂免疫蛋白电泳检查;快速肝穿刺;淋巴造影;骨髓造影;肾盂肾炎的诊断试验等等,较好地促进和提高了临床的诊疗水平。

年,余步云、林柏荣用琏球菌结膜下注射诱发家兔风湿性心脏炎,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成功率最高、时间最短的典型的家兔风湿性心脏炎模型。

2、外科。我院外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临床学科。从年到年文革前,先后有3医院外科主任:第一任外科主任为骨科专家邝公道教授;第二任外科主任为神经外科专家蔡纪辕教授(年);第三任外科主任为肝胆外科专家王成恩教授。外科许多代表性医疗技术和科研成果,都与外科主任们的工作分不开。

邝公道教授是著名的外科、创伤外科和矫形外科专家。年邝公道任学院临床外科学教研组主任兼我院外科主任,年任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是当时华南地区唯一的会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邝公道教授享有“华南一把刀”的美誉。由他开创和带动发展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局麻环痔切除术,胃粘膜下止血等方法;

年开展的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临床研究,曾在全国外科学术会上交流;年率先在我省成功开展门脉分流术;年开展心脏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和肺部分切除术;年提出跟骨病灶清新术式,获广东省卫生厅奖励;

年至年,外科成功抢救了5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烧伤面积达30%—70%),治愈率达72%,死亡率仅28%,并创造了鸡皮异体植皮经验;年代开展了人造血管移植,小血管吻合,断肢再植等。他主持了中山医学院创伤研究室的建设,开展了无机骨、人造骨等实验并应用于临床。

年11月23日,主持我国首例断足再植手术,获得成功。两年后,又获我国第四例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

蔡纪辕教授在年合校后,任华南医学院外科总论教研组主任,年任我院大外科主任。在此期间,蔡纪辕教授组建了神经外科并兼任专科主任、教授。曾任广东省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二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蔡纪辕教授为我院、中山医学院以及广东省的神经外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成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肝胆外科专家。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率先在国内开展原位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技术,年他代表我国普外科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肝癌外科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做了“原位肝切除例”的学术报告,赢得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获得莫斯科国际博览会金奖。

他设计和实施了“生理性肝去动脉化加插管化疗治疗肝癌”,“原位规则性肝切除术”,获得了良好疗效。在国内率先进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胆管癌切除手术。对泌尿系统结石、结核、先天性畸形和肿瘤等,皆有一定的研究。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小儿泌尿系统、胃肠道先天性畸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年6月,学院“废科建组”,我院外科设有3个教研组:外科学总论教研组、系统外科与泌尿外学教研组、临床外科学教研组。成立教研组后,我院外科的教学计划性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医疗专科工作也蓬勃开展。

但由于各教研组分散开展专科工作,协作不足,年9月,外科三个教研组合并成为外科学教研组,领导外科教学、医疗、科研及干部培养工作,下设临床、系统、总论3个教学小组。同年11月学院任命邝公道为外科学教研组主任,蔡纪辕、何天骐、王成恩为副主任,高崇善为秘书;任命蔡纪辕为我院外科主任,王成恩为副主任。

我院外科在邝公道、蔡纪辕、王成恩、陈郁林、赖炳耀等老一辈教授的领导和主持下,各专业学科得到发展迅速,在不少专科领域取得了可喜业绩,获得了多项广东省第一、乃至全国一流和一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医疗、科研成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外科先后组建了泌尿外科、小儿外科、普通外科和肝胆外科等专科。年,成立了以王吉甫教授负责的胃肠外科,曹绣虎教授负责的肝胆外科和陈国锐教授负责的血管外科,都是国内较早分设普外专业的单位之一。胃肠专科、肝胆专科和血管专科,长期由王吉甫、曹绣虎和陈国锐教授担任专科学术带头人。

3、妇产科。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时期,我院妇产科位于医学院“红楼”二楼的东侧,当时妇科和产科没有分区,门诊和病房未分开。妇产科拥有叶锡荣、郑惠国等知名教授。年,柯医院先后带回一批护士助产毕业生和护理人员来我院工作。其中,妇产科的容翠芳、马爱伦是当年跟随柯麟院长回到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护理人员。

三校合并时,我院妇产科有30人(其中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7人,护士18人),有病床55张。合并后,我院妇产科更是汇聚了一批知名教授,包括岭南大学医学院的林剑鹏、梁贵尚、招杰容、梁素娣、孙明和潘国权;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叶锡荣、郑惠国、余国静、张秀俊、张志英和吴晓芬;以及光华医学院的李大慈等。从年到年,妇产科主任为林剑鹏;年到年,由梁贵尚接任妇产科主任。

年,医院其医院工字楼一楼前座,妇科和产科实行了分科;年12月底,学院为集中人力物力,将医院妇科合并到了我院妇产科。年6月学院成立妇产科教研组并设在我院,林剑鹏教授为教研组主任,郑惠国教授为副主任。年成立了妇产科实验室。年9月,我院妇科有病床44张,产科有病床76张。

妇产科学界先驱们为这一学科医教研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时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妇产科的设备也很简陋,但是妇产科教授、医生们对临床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倾入了极大热情。

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病种;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的挂图、蜡制模型和木质模型,以及各种正常的和疾病的病理标本供教学用;同时也根据临床工作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对外交流。在医、教、研工作中,由他们制定的很多规章制度至今沿用。

在老一辈妇产科专家的带领下,我院妇产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也创下了不凡业绩:

年,郑惠国教授开展对子宫颈癌患者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以后又做多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年,梁贵尚教授开展细胞学检查,以发现子宫颈癌;翁洁芳、梅卓贤等开始阴道放大镜结合阴道细胞学、病理学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研究。

年,妇产科教研组何秀琼、林剑鹏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例广州女学生月经调查分析》,为省内首次对大量女学生作详细的月经调查分析,并提供了月经生理常数。林剑鹏、招杰容两位教授研究绒癌、侵蚀性葡萄胎的综合治疗,并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有关论文。

林剑鹏教授带领医务人员到新会县以手术治疗子宫脱垂例。余国静等在新会、东莞、广州市郊对适龄妇女人中患子宫脱垂的人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发病与分娩或难产产后过早负重劳动,特别是蹲位劳动姿势有一定关系。

年,妇产科教研组和中山医学院卫生教研组联合对42例妇女研究了劳动负荷与子宫脱垂发病的关系。结果认为,长时期的过度负重劳动,是子宫脱垂的发病原因,正常妇女的肩挑负重不宜超过80市斤或不超过本人体重的90%。

同年,林剑鹏、张志英开展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冯兆海、邓绍坤在北京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宫颈癌的标准放射治疗;翁洁芳、梅卓贤等开始阴道放大镜结合阴道细胞学、病理学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研究;年,余国静等对梁三女草药治疗子宫脱垂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认为该草药对Ⅱ、Ⅲ度患者近期有效,但需巩固治疗;年,妇产科教研组与中山医学院卫生学教研组以梁三女草药作动物实验,证实草药能使阴道及子宫兴奋性收缩,与临床效果相符。

年,妇产科研制出0.厘米人工流产吸引机。该机轻便,配自行设计的圆形吸头,铜制电镀。该院共观察例手术者,效果满意;年,招杰容、余国静、李国梁统计出年1月至年12月,在广州市10家医院住院孕产妇人中死亡例,死亡率为.3/10万。年,郑惠国首先在国内开展减量口服避孕药的研究。

出版有影响的妇产科专著。年,林剑鹏等总结了治疗子宫脱垂的经验及疾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写成《女性生殖道脱垂》一书出版;年,我院妇产科参与、中山医学院编写的《妇产科疾病和计划生育的研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妇产科疾病和计划生育的研究》一书与年妇产科编写的《怎样实行计划生育》(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是广东最早出版的有关计划生育技术的两本书著作。

4、儿科。小儿科为我院原有科室。解放前,我院小儿科人员甚为缺乏,只有医生7人。年我院儿科设有病房,病床有36张。当时儿科病房就设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的红楼内,病房条件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医疗设备。中山大学医学院小儿科梁烺皓教授兼任我院小儿科主任。年儿科门诊量为人次,出院总人数为人次。

年合校后,原岭南大学医学院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教授任华南医学院儿科主任兼医院儿科主任,梁烺皓教授任华南医学院儿科副主任兼我院儿科主任。

同年,粤东东江流域发生大量不明原因的黄疸病,儿科派医疗组专程赶赴东江流域调查抢救这种怪病患者,并初步证实是蚕豆病(G-6PD缺乏症),为发现并控制蚕豆病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年11月底,根据学院关于合科的决定,我院儿科曾合并到医院儿科,儿科门诊则予以保留。年6月华南医学院建立儿科学教研组,钟世藩为教研组主任,梁烺皓为副主任,医院的儿科工作,使儿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有了大提高。

年9月,我院新建的工字楼落成,年底我院儿科从医院迁回我院,在工字楼前座五楼设立了两个病区,共有病床53张,病房规模医院儿科中是首屈一指的。

年钟世藩教授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在我院儿科建立了儿科病毒实验室,研究乙脑病毒和培养研究生。这不但是广东省而且是全国最早创建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钟世藩教授借助这个实验室研究出了多项国内领先的病毒学成果。

年乙脑、流感流行,年冬至年春麻疹流行,我院儿科为此专设了一个病区抢救这些传染病患儿,在当时较快较好地控制了这些传染病的肆虐。年起,官希吉开展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获得成功。

20世纪50年代,我院儿科设立了新生儿专业。由于当时影像诊断手段非常缺乏,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比较困难,临床与病理符合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年前后,小儿科官希吉教授在条件较艰苦的情况下,首先开展了新生儿尸体解剖,这在当时是全国最早开展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新生儿专科的临床诊断水平及与病理的符合度,大大促进了广东省儿科新生儿专业的发展。

年,我院梁烺皓、官希吉建立新生儿病理实验室。年,我院医院儿科率先在省内开展小儿心导管术检查诊断先天性心血管病。

5、耳鼻喉科。耳鼻喉科为我院原有医疗科室。年合校成立华南医学院时,我院和原岭南医院均设有耳鼻喉科门诊(每日门诊病人两院之和为40人次),但都没有独立的专科病床(我院年设立五官科病区,其中耳鼻喉科病床有10张;医院耳鼻喉科无固定病室,并在其它科内);医院的耳鼻喉科教师只有4人。

合校后,为集中人力物力,根据学院合科安排,年底我院耳鼻喉科合并到了医院耳鼻喉科,我院只保留了耳鼻喉科门诊,工作由医院派员承担。

年6月学院“废科建组”,成立耳鼻喉科学教研组,朱志和教授任教研组主任,教研组所属的专科病床设在医院,年9月专科病床有30张。合科后,我院耳鼻喉科发展缓慢。年11月,我院耳鼻喉科每日门诊量为26人次。

6、眼科。年10月前,我院设有眼科,中山大学医学院眼科沈毅教授兼我院眼科主任。门诊只有一间小房子,暗室就用木板或布帘在房间隔开一个角落,门诊只看半天,门诊量不超过二三十名。

人员只有1位教授和1位助教。病床都是临时借别科的。设备上有一架裂隙灯显微镜(残缺不全),眼镜箱有一二套,眼底镜则只有几个,连白内障手术也要教授自己带器械来做。收容的留医病人可做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球摘出、泪囊摘出等。

年至年合校前,我院眼科人力物力逐渐增加。年我院新建立门诊部,扩大了眼科门诊,为此后的眼科门诊打下基础。年我院又开设了五官科病区,其中眼科有20张病床;设备上添置了角膜计,眼镜箱,手提裂隙灯以及不少手术器械;人员也添至教授1人(合校前离职),讲师1人,助教3人,具有一个较完整的科室雏形。年有了专职的眼科护士。

年合校,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的眼科合并成华南医学院眼科,年8月光华医学院眼科也并入华南医学院眼科。为集中人力物力,根据学院安排,年底我院眼科与医院眼科合科,我院眼科病床被集中到了医院,眼科门诊则予以维持。

合科后,我院眼科力量变得薄弱,主要负责门诊工作和院内会诊工作,门诊设在门诊部二楼,诊室有扩充,有同时可容十人诊病的场所,并有手术室、治疗室、黑房、验光室等,门诊量逐年有所增加,设备也逐年增加并较为齐全;医院眼科则成为较健全的科室,并逐步发展为华南地区较有规模和国内有威望的临床眼科。

年6月学院成立眼科教研组并设在医院,陈耀真为教研组主任,毛文书为副主任。教研组医院的眼科工作,统一调配人员在医院轮流工作。年11月,我院眼科每日门诊量为66人次,年门诊量接近人。年后我院眼科工作人员有吴玉兰医生、何绍达医生和杨如霜护士。医院的眼科医生每周来我院坐诊1~2次。

随着第二附属眼科的发展壮大,年10月31日医院筹委会,年10月1日医院眼科迁出,正式成立医院。我院眼科医院统一调配人员负责。

7、皮肤科。年前我院设有皮肤花柳科门诊。年11月解放军接管中山大学时,我院皮肤花柳科有教授、助教、护士各1人,由中山大学医学院皮肤花柳科黄明一教授兼我院皮肤花柳科主任。年我院皮肤科门诊人数为人次。

年三校合并前,中山大学医学院皮肤科负责人为黄明一,医生有何玉琼、黄醒亮;岭南大学医学院没有独立建制的皮肤科,由内科李松初讲师兼看皮肤疾病,为负责人;光华医学院皮肤科负医院主任鲍振国兼任。

年合校,中山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和岭南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合并,当时只有我院皮肤科门诊。我院皮肤科黄明一为主任、李松初为副主任,医生有林泽、许德清、徐广坤和钟幸福。年10月,我院皮肤科建立了20张病床的独立病区,是广东当时为数不多的医院。

年2月,医院建立皮肤科门诊,根据学院安排,我院皮肤科独立病区迁至医院。同年6月学院建立了皮肤性病学教研组(包括医疗科),开设了皮肤病学课程,黄明一为教研组主任,李松初为副主任。教研组医院皮肤科并安排两院皮肤科人员工作。我院皮肤花柳科年11月的每日门诊量为78人次。医院于年1月建立真菌实验室,同年10月在东莞新洲麻风病院建立张床位的麻风病研究区。

年,广东皮肤科学会成立,黄明一、李松初先后担任广东省皮肤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年,李松初和何玉琼对黄精作体外抗菌试验,证明它有抗真菌能力,用于临床治疗患者,确有疗效;黄明一等报告广东省首例黄色酿母菌病。年黄醒亮报告广东省内首例孢子丝菌病,何玉琼发表《广州地区皮肤丝状菌分离研究》。

年,黄明一、何玉琼等报告一例经证实为HomodendrumSpecies的华南首例着色霉菌病。年李松初、何玉琼调查发现,解放初期孢子丝菌病也曾在粤北旧煤矿区呈职业性流行。年黄醒亮在广州对人进行头癣普查,发现头癣8例(占0.24%)。

年何玉琼发表《深部真菌的分离研究》。李松初为我国最早开展职业皮肤病研究者之一,重点对稻田皮炎进行过深入系统地研究,基本摸清了它的流行规律,提出了它的医学定义和临床类型,以及防治措施,在全省广泛应用,起到较好防治效果,其成果被卫生部制定《全国稻田皮炎防治工作暂行办法》采用,获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李松初还在广东省诊断出首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表的“红斑狼疮临床分析”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zz/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