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就是疯狂的话,那么我跟街上那些疯子的确没什么两样——《飞越疯人院》
片名:飞越疯人院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上映时间:年
IMDb排名:No.16
豆瓣排名:No.39
还记得影单猫带大家共看的第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吗?
当时影单猫说这部片子,是中外公认的第一。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肖申克的救赎》无论在中国的豆瓣,还是美国的IMDb上,都排在第一。
这部电影对于打破体制的隐喻,及对追求自由的憧憬感染了许多影迷。
不过,在许多资深影迷心里,另一部表达了同样观点的电影,才是他们心目中的No.1。
而且,和《肖申克的救赎》与奥斯卡失之交臂不同,这部电影当年一口气拿下了五项奥斯卡大奖。
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奖等。
如果你喜欢《肖申克的救赎》,那一定不要错过年,由米洛斯·福尔曼指导的《飞越疯人院》。
01《飞越疯人院》的成功和原著小说密不可分
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飞越疯人院》也改编自知名的小说。
许多人都表示,《飞越疯人院》电影很牛逼,但原著小说更牛逼。
五六十年代席卷美国的嬉皮士文化里,引领五十年代嬉皮士文学潮流的作品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而六十年代,则是这本《飞越疯人院》。
由于小说对精神病人遭遇的非人待遇,刻画的太过于生动,以至于当时有评论家表示:
即使没有发生,也听起来像真的。
写得这么生动,归功于原著作者本人肯·克西本人的一段经历。
肯·克西年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之后,医院做兼职工作,担任一位精神病医生的助手。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发现,许多病人并非真的疯了,他们只是比社会所能容忍的正常更个性而已。
小说由此将疯人院比作一个浓缩的社会,传达了“疯的不是我们,是这个世界”的理念。
所以这也难怪,该书会在嬉皮士时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流行文学了。
02《飞越疯人院》讲了怎样的故事?
麦克·墨菲为了逃避苦役,而假装精神失常,却不想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仿佛一个以护士长拉契特为首的高压集权社会,而麦克对此十分不满。
不肯逆来顺受的麦克开始鼓动病人们寻求自由。
他怂恿病人看棒球赛,带着一帮病人逃离精神病院去海边钓鱼。
甚至帮腼腆害羞的男孩破处......
但,这也由此遭到了护士长的嫉恨,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于是,麦克开始策划一起疯狂的,飞越疯人院的计划.....
03《飞越疯人院》成功抵制了一项惨无人道的手术
如果你还记得影单猫带大家共看过的《禁闭岛》,就应该了解墨菲最后接受的是啥手术了。
没错,和小李一样,叫做额叶切除手术。
进行完这一手术的病人,将变成一具只能吃饭呼吸的行尸走肉。
这一手术问世以来,许多民众在并不清楚它的原理及后果时,就急匆匆把自己的亲人送去进行该手术,只为了使他们做完手术后能够“听话。”
50年代,一名被送去进行额叶手术的男孩,就因为母亲觉得他不肯乖乖上床睡觉。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肯尼迪总统的亲姐姐。
她原本希望通过这一手术改善自己的智力障碍,不想手术后智力不增反降,最终导致终身手术不能自理。
下图是额叶切除手术的过程,
高能预警,胆小者慎看:
一位正在进行额叶切除手术的病人
讽刺的是,这个看似极不人道的手术,其发明者当初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甚至在民间持续得到大众的追捧。
这一手术,不知导致了多少原本并没有太大毛病的人,却因为手术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在手术过程中死掉。
值得庆幸的是,额叶切除手术最终被取缔。
而它之所以后来在精神病院被抵制,和《飞越疯人院》一书的问世也有着重大关系。
原著小说大热之后,美国和欧洲掀起了反对滥用电击治疗和虐待精神病人的运动,最终使得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不过,虽然额叶切除手术已被禁止,但类似愚昧的疯狂,你却至今仍能在当下这个文明的社会里看到。
共看电影
共看电影是本喵发起的一项经典电影补完计划,目的是带大家每周刷一部经典电影,并通过多篇深度解读来加深大家对于这部经典电影的认识,而不再局限于仅仅只是看过。此外,还会建立若干讨论群,号召大家一起分享感悟心得。本期为《飞越疯人院》,往期共看影评可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近期共看经典,均可在影单来了后台在线观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