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篇文章介绍的植物病原真菌,黏菌和根肿菌,引起来的病害,尽管一旦发生往往会给农民带来较大的损失,但在农业生产中发生并不普遍,尤其是与今天介绍的腐霉菌相比较,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危害水平,都相差明显。
和前面两大类病菌一样,腐霉菌也不是真真菌,是卵菌纲的成员,和褐藻(我们平时吃的海带属于褐藻)、硅藻(想到硅藻泥了吧)一样,属于假真菌中的藻物界。这些生物对水的依赖性很强,适应能力也很强。有资料这样介绍,地球表面上凡是有水有土壤就会有腐霉菌。腐霉菌不但侵染植物,还侵染动物和人,是脓毒症的罪魁之一。
我们知道生物有腐生、寄生等获取营养的方式,腐生的意思是指生物从腐烂的有机体中获取营养,寄生是指生物从活的有机体中获取营养。但今天我们介绍的腐霉菌既可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也可以寄生在植物器官内。换句话说,这些腐霉菌实际上是土壤习居性植物病原菌,或者叫土传性病菌。
腐霉菌的营养体也是菌丝,但这种菌丝的结构比较原始,是多核无横隔的菌丝,在得到充足的营养以后生长迅猛,很发达。这就是我们常在被腐霉菌侵染后的植物感病腐烂部位上看到的病征,毛霉状的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菌丝体。
尽管腐霉菌在植物组织内是以寄生方式获取营养的,但它的寄生能力并不强,要和植物单打独斗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好比是小个子与高大威猛的壮汉打斗一样,不用绝招是不行滴。因此,腐霉菌在侵染寄主植物的时候,往往是先分泌很多的分解酶把联接寄主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一一化解掉,使植物组织迅速解体瘫痪、腐烂。
当然,生长势差的寄主植物最容易被攻破,比如因为播种过深、土壤湿度大且粘重、土壤温度低或种子活性差等等原因,造成种子在萌发和出土过程中很容易被腐生菌攻击,出现烂种、死苗。
腐霉菌对蔬菜、棉花等植物造成的最大损害恐怕就是猝倒病了。刚刚长出地表时间不长的幼苗,当遇到突然降温后一旦天气变晴,幼苗就会出现大面积倒伏死亡现象。这腐霉菌可真会欺负弱小呀。
对于比较老化的寄主植物根系,只要条件合适,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腐霉菌的数量迅猛增加,借助于水,腐霉菌也会连续进行攻击,尽管有时候很难使其迅速解体腐烂(这要看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水分的多少了),但也会形成病斑,或者造成根腐、果腐,进而抑制植株的生长,甚至造成减产。
说了这么多,这腐霉菌也够可恶的吧,有没有好的方法能够预防或有效控制它对植物的骚扰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要先想到杀菌剂,尤其是所谓的特效杀菌剂。那仅仅是我们人类用于对付腐霉菌的很多个招数中的一个,且且往往不是最有效的。
从前面的介绍中,很清楚的了解到,腐霉菌造成植物病害是在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给破坏掉,病害就难以发生或继续蔓延,就很容易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三个条件是:有足够多的病菌数量(多年重茬轮作和前期防控不及时、不到位)、寄主植物抗病能力差(生长势差、有各种原因造成的伤口)、合适的环境(春季低温高湿、夏季高温高湿)。
知道了这三个条件,在生产中拿出三大招数综合运用就可以有效防控这类病害的发生了,甚至用好其中的一招就管用。
第一大招:健康栽培,让植物从播种到收获,始终处于健康状态,抗病能力显著。比如选择活性强的种苗、适时播种、控制好播种深度、播种之前晒种或药剂处理、平衡施肥、合理浇水以及雨后及时排水等等;
第二大招:尽量打造一个适合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菌生存与侵染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水分的控制,腐霉菌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没有水等同于没有腐霉菌的生存之地,土壤湿度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一大招,这可是很关键的一招,一定要把握好;
第三大招:减少病菌数量。比如尽可能的减少重茬年限、增施生物菌肥,让生物菌打败腐生菌,但别忘了保护生物菌(用了生物菌马上就用铜制剂、硫制剂是很傻的)。种子药剂包衣、土壤药剂处理,发生病害以后药剂喷淋地表或灌根等等。
说到药剂,该介绍哪些杀菌剂对腐霉菌有效了。其实,这个比较简单。大多数对疫霉菌有效的杀菌剂,往往对腐霉菌也有效。比如瑞毒霉(甲霜灵)、三乙膦酸铝、恶霉灵、咯菌腈、多菌灵、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霜霉威盐酸盐、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吡菌胺等等。关键是在什么时机用、如何用。详细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