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广东皮肤科学人和事

今天的广东皮肤科已是一个国内影响力大、国外知名,临床诊疗实力雄厚、科研能力水平高、学术交流能力强的先进学科。回顾它所走过的历程,真令人感受甚多。

阅读本篇文章大约需要5分钟ok

早在民国15年(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医院)正式独立开设皮肤花柳科,为广东最早的皮肤性病学科。民国17年(年)增设皮肤花柳教学课程,为广东地区皮肤性病培训的新摇篮和发源地。年,据省卫生处统计,医院皮肤花柳病人数达人次。此外,新中国成立前我省还有几所由外国教会创办的麻风病院。从事本专业的人员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皮肤科不断发展,全省各市、县、医院相继设立皮肤科或皮肤病防治所(站)。仅广州就有30所医院设有皮肤科门诊,医院共有皮肤科病床数达张,广州市皮肤科日门诊量达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皮肤科医生人左右。中山大学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广州医学院等的皮肤科教研室先后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山医科大学、医院分别成为省内西医、中医的第一个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及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医院、医院、医院、暨南大学附医院等也招收皮肤科博士生,上述单位为我省皮肤科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皮肤科的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在我国皮肤科学术组织的影响下,广东皮肤科的学术组织也应运诞生。年,省内成立第一个皮肤科学术团体,即广东省皮肤科学会,历届主任委员为黄明一(第一、第二届)、李松初(第三至第五届)、阮其浩(第六届)、张怡源(第七、第八届)。定期组织本地的学术活动并参加全国皮肤科学会与组织逐渐扩建,水平也渐有提高,但因条件所限,历届只有一人成为全国委员,参与的学术交流水平也远不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在张怡源教授任主委的第七、第八届期间,学会与省皮肤病防治所鼎力合作,创办了我省第一份皮肤科杂志一—《岭南皮肤科杂志》,这是我省皮肤科学术发展的标志性产物。学会工作发展也较快,学术力影响至中国香港和澳门。因此,在三地同行的努力下先后成功组织了4届省港澳皮肤科学术交流会,使广东省皮肤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度。70年代,随着广东地区改革开放的到来,各行业高速发展。大好形势吸引全国皮肤科的大量人才流入。广东第一批出国进修学习人员曾凡钦、张锡宝先后从法国、泰国学成回国,极大地壮大了人才队伍。年,曾凡钦接任第九、第十届广东省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连任两届,历时11年,主委会由曾凡钦、李其林、顾有守、廖元兴、侯显曾、赖维组成,充分利用前任班子的良好基础及广东地区的大好形势,凝聚了广大人才,奋起直追,学会倡导团结、奋进、开拓的精神,使广东皮肤界全体同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和谐与团结、朝气蓬勃的新景象。广东省皮肤科在技术队伍的建设、科研及学术水平、临床诊疗水平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整体水平逐渐进入国内皮肤科一流行列。

70年代后期,广州市、佛山市和深圳市、汕头市、东莞市、中山市、湛江市、梅州市、珠海市、惠州市、清远市等地级市,相继成立市皮肤科学会,我省中医系统先后成立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以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不少专家同时在各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年,曾凡钦作为广东省代表首次进入全国皮肤科分会常委会并连任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于年12月成立,曾凡钦教授当选为副会长并连任三届,后有赖维教授任第四届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工作委员会则于年5月成立,曾凡钦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李其林主任担任首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赖维、曾抗、陈永锋、邓列华、张锡宝、陈达灿,年由张锡宝教授接任该分会的主任委员,曾凡钦为名誉主任委员,李其林教授、邓列华教授、郭庆教授、杨斌教授、杨慧兰教授、韩建德教授、翁智胜教授、彭学标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其主要职能是:自律、维权、管理和服务。陈达灿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副主任,范瑞强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分会主委。随学科亚专业的发展,我省皮肤科先后成立相关的专业分会,如:广东美容美学皮肤科分会、广东中西医结合微整形学会等。年,赖维教授任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凡钦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曾抗教授、邓列华教授、张锡宝教授、杨慧兰教授、杨斌教授、王群教授、席丽艳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积极使学会各方面工作持续发展,并以良好的学会基础交给了年新任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曾抗教授,曾凡钦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邓列华教授、张锡宝教授、陆春教授、杨斌教授、杨慧兰教授、席丽艳教授、杨健教授、钟绮丽主任为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的皮肤病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继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医院(即现中医院)何玉琼教授于年建立了华南第一间真菌室后,新的皮肤病研究室像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发展。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医院分别成立皮肤病和胶原疾病研究所(室),医院皮肤科通过卫生部评审设立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全国13个单位之一)和卫生部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检验机构(全国3个单位之一),以上单位和暨南大学医学院、医院、医院和广州医学院医院等,以及广医院皮肤科都先后建立有皮肤病实验室、真菌室、细菌室、病理室、免疫病理、免疫组化室或性病实验室,部分单位配备有电镜、荧光显微镜、细胞培养仪、CO2培养箱、酶标仪、PCR检测仪等现代化设备,医院及医院皮肤科开始拥有皮肤病诊疗最新进技术——皮肤CT检查诊断技术,全面进入现代皮肤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工作平台,使皮肤病的诊疗水平迅速提高,尤其在免疫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皮肤血管炎、银屑病、秃发、老年性皮肤病、小儿皮肤病、皮肤肿瘤、麻风、性病、美容等领域发展活跃。中医方面还开展中药抗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讨。中山大学第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中医院,医院,医院,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省皮肤病院,医院等均先后获得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研究项目。在不懈奋斗的长河中,广东皮肤科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主要的成绩表现有:

职业性皮肤病:李松初早年曾留学苏联,我国最早开展职业皮肤病的研究者之一,他重点对稻田皮炎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已发表论著10篇。其中“广东稻田尾蚴皮炎裂体科吸虫”和“磷酸羟基哌喹所致色素沉着的研究”获部级奖。此外,还对放射性农药、化学药品、塑料等引起的职业性皮肤病进行过研究。

真菌病:年,中山大学第医院何玉琼等人建立的我省第一个真菌室,此后,有多个单位皮肤科分别设立,对真菌性皮肤病进行免疫学、超微结构、菌种DNA同源性及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目前中山大学第医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及重点项目多项。

表皮癣菌病:研究发现广东省表皮癣菌病的病原以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毛癣菌为主。头癣的病原菌过往以铁锈色小孢子菌多见,而目前是以狗小孢子菌为主,发病率从年的0.24%下降至年的0.18%,为全国发病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张怡源、李其林(年)曾发现两例经真菌培养证实的黑癣;赖维和徐广坤等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实圆形和卵圆形糠枇孢子菌为同源,该论文获省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

深部真菌病:广东省常见的深部真菌病为念珠菌病,其次为多发于农民的孢子丝菌病,李松初、何玉琼调查发现,后者于解放初期也曾在粤北旧煤矿区呈职业性流行。年,黄醒亮等首次报道见于广东的孢子丝菌病,年阮其浩等首次报道在孢子丝菌病脓肿穿刺液的直接镜检中发现大量菌丝;年黄明一、何玉琼等报道1例经证实为Homoden-drumSpecies的华南首例着色霉菌病;邓锦惠有关地霉安全性研究的论文获省科技二等奖;曾凡钦教授等首次发现并报道国内少见病种马尔尼菲青霉菌原发感染引起的系统真菌病例。年王俊杰等国内首次报道“冻土毛霉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省内偶见足菌肿,还见到组织胞浆菌病和球孢子菌病各1例。

结缔组织病和皮肤血管炎:年李松初和阮其浩发表“红斑狼疮临床分析”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zl/9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