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有高低之分
洋地黄对心脏的高选择性
有时与剂量有关
阿司匹林小剂量抗血小板;大剂量解热镇痛抗炎
2.药物对受体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1、青霉素特异性和选择性都强
2、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受体,但选择性作用不高
3.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
肾上腺素舒张骨骼肌血管平滑肌,而收缩内脏平滑肌
4.效应与分布有关
碘集中在甲状腺
链霉素治疗尿路感染
5.药物作用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局麻药注射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产生局麻作用
药物经吸收入血起全身作用
药物的治疗作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例子)
对因治疗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
1、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
2、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
3、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对症治疗
改善患者疾病的症状
1、解热镇痛药降低体温
2、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
3、抗高血压药降压
二、药物的剂量与量效关系
量反应
药理效应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数表示
血压、心脏、尿量、血糖浓度
单一生物个体
质反应
药理效应用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
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睡眠与否
一个群体
量效曲线:以效应为纵坐标,剂量或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S型曲线
斜率
斜率大,药量微小改变可引起效应的明显改变,反之亦然
最小有效剂量(阈剂量)
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药量;也有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
最大效应(Emax)/效能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
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半数有效量(ED50)
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量
治疗指数(TI):LD50/ED50
安全范围:ED95和LD5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安全(较好的指标)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受体(记住大类)
药物的
作用机制
1作用于受体
胰岛素、阿托品(M胆碱受体)、肾上腺素(α、β受体)
2作用于酶
1、抑制酶活性
依那普利(ACE)、阿司匹林(COX)、地高辛
2、激活酶活性
尿激酶、碘解磷定(激活胆碱酯酶)
3、影响代谢酶
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氯霉素(抑制肝药酶)
4、本身是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3离子通道
利多卡因(Na+通道)、硝苯地平(Ca2+)、阿米洛利(肾小管Na+)、米诺地尔(K+{开放})
4干扰核酸代谢
1、抗肿瘤药(伪品掺入/抗代谢药)
2、抗菌药(磺胺类、喹诺酮类)
3、抗病毒药(齐多夫定)
5补充体内物质
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6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氢氧化铝(抗酸药)、甘露醇(脱水)、二巯基丁二酸钠(重金属解毒)、硫酸镁(泻药)、右旋糖酐
7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体
解热镇痛药(影响前列腺素)、噻嗪类利尿药(抑制Na+—Cl-转运体)、丙磺舒(竞争肾小管分泌转运体{青霉素}{抗菌增效剂})
8影响免疫功能
免疫抑制药(环孢素)、免疫调节药(左旋咪唑)、本身就是抗体/抗原(丙种球蛋白/疫苗)
9非特异性作用
消毒防腐药、蛋白沉淀剂、调节酸碱药、维生素等
药物作用与受体:钥匙与锁的关系
受体的性质
饱和性
数量有限
特异性
识别能力
可逆性
分子间吸引力
灵敏性
与微量配体结合即可产生显著效应
多样性
受体亚型分类的基础
受体的类型
G蛋提白偶联
M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DA受体、5-HT受体、前列腺素受体
配体/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N胆碱受体、氨基酸受体、GABA受体
酶活性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酪氨酸激酶受体(生长激素与干扰素受体)
细胞核激素受体
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A/D、甲状腺激素
受体作用的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细胞内)
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及药物等
第二信使(胞浆内)
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是环磷酸腺苷(cAMP)
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
第三信使(细胞核内外)
生长因子、转化因子—参与基因调控、细胞增殖、肿瘤形成等
第二信使分类
1、环磷酸腺苷(cAMP)2、环磷酸鸟苷(cGMP)—作用相反
3、二酰基甘油(DG)和三磷酸肌醇(IP3)
4、钙离子
5、廿碳烯酸类(花生四烯酸)
6、一氧化氮(NO)—既有第一信使特征又有第二信使特征
药物分类
受体激动药:
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完全激动药(吗啡)
较强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喷他左辛)
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反相激动药
苯二氮卓类
受体拮抗药:
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竞争性拮抗药(阿托品)
可与激动剂竞争受体
非竞争性拮抗药
与受体结合牢固
竞争性拮抗药:Emax不变、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药:Emax下降
受体的调节
1.受体脱敏
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
长期应用异丙肾治疗哮喘——疗效变弱
A.同源脱敏
只对一种类型受体的激动药的反应下降
B.异源脱敏
受体对一种类型激动药脱敏,而对其他类型受体的激动药也不敏感
2.受体增敏
长期应用拮抗药或激动药水平降低,造成受体数量或敏感性提高。
长期应用β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突然停药——β受体的敏感性增高——“反跳”现象。
下篇:第四、五节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分类、例子)
药物方面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1、青霉素水溶液不稳定2、维C/硝酸甘油易氧化3、肾上腺素/去甲肾/硝普钠/硝苯地平易光解
2药物的剂量
1、随着剂量增加,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2、西地那非—“蓝视”3、安全范围大的药物(磺胺、抗菌药等)采用“首剂加倍”
3给药时间及方法
总原则:饭前服用吸收好
1、胰岛素饭前注射、刺激性药物饭后服用2、肠溶片、缓控释制剂整片吞服
4疗程
耐受性
连续反复用药后,集体对药物反应性逐渐降低
耐药性
连续反复应用化学治疗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完全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万古霉素+利福平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成瘾性):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中断用药出现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习惯性):精神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停药有继续的欲望
药物方面因素
5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
1、以生物等效性为标准评价不同剂型或厂家的制剂
2、缓释制剂(一级速率释放,恒速),控释制剂(零级速率释放,恒量)
3、临床优先选择:口服制剂
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大多数药物的给药方式,但有受过效应
2、肌内注射吸收速率:水溶液混悬液油溶液
3、起效快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给药贴皮给药
机体方面的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
儿童(14岁):1、对中枢药物敏感:氨基糖苷类—耳毒性2、肝肾发育不全:氯霉素—灰婴综合征3、水盐调节能力差:利尿药—水盐代谢紊乱4、影响骨骼牙齿: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老人60岁:代谢排泄功能降低,耐受性差,药量一般低于成年人
体重UI体型
科学给药剂量:体表面积为计算依据
性别
女性用药考虑”四期”:月经、妊娠、分娩、哺乳
1、经期、妊娠慎用:泻药、刺激性强的药物
2、妊娠期易致畸:四环素类、抗代谢药、烷化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癫痫药、一些激素
3、孕妇禁用吗啡
4、哺乳期禁用:卡那霉素、异烟肼
精神因素
精神状态
不卑不亢
心理活动
1、多发生在慢性、功能性、精神性及轻症疾病中
2、易受环境影响。与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此先入为主、从众心理
3、安慰剂对照试验排除精神因素的影响
疾病因素
肝脏疾病
1、首选无需肝活化的药物(氢化可的松、卡托普利)
发热
氯丙嗪同时降低发热者和正常人的体温
此外还有
心脏、肾脏、胃肠、营养不良、酸碱失调、电解质紊乱(K+协助胰岛素起效)
遗传因素
种族因素
1、不同种族药物代谢酶、对不同药物反应不同
2、乙酰化代谢:异烟肼(中日快,白种人慢)
特异质反应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服用伯安奎、磺胺类、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是,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2、缺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者不能服用硝酸酯类、磺胺类
个体差异
1、弱代谢型-强代谢型2、高敏-低敏
种属差异
新药试验趋向采用“专家式”发热或热原检查—家兔
时辰因素
1、胃液8ampH最高,茶碱吸收好
2、肾上腺皮质激素8am分泌高峰(8AM给药)
3、镇痛药白天效果好
4、西咪替丁夜间效果好
5、氨基糖苷类毒性/青霉素过敏反应—夜间严重
生活习惯与环境
1、吸烟/饮酒:肝药酶活性增强
2、饮茶影响药物吸收
3、低蛋白饮食:肝药酶活性降低
4、高蛋白饮食/菜花/圆白菜:氨茶碱、安替比林代谢加快
五、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体外
药动学方面——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pH:
酸酸碱碱促吸收
离子
1、四环素+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2、考来烯胺(阴离子交换树脂)与酸性药物形成难溶性复合物,阿司匹林、洋地黄毒苷、地高辛、保泰松、华法林、甲状腺激素等
胃肠运动
1、丙胺泰林/阿托品延缓胃排空
2、甲氧氯普胺/泻药促进胃肠运动
肠吸收
新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环磷酰胺等能损害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吸收不良
间接作用
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可减少维生素K的合成,从而增加口服抗凝药的抗凝血作用
药动学方面——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结合性药物特性:1、不呈现药理活性2、不能通过血脑屏障3、不被肝脏代谢灭活4、不被肾脏排泄。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起作用
药物间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没竞争上的药物的游离型增加,容易中毒。举例: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药物相互作用续
改变组织分布量
一些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能改变组织血流量:1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肝脏血流量,减少率多卡因在肝脏的分布,减少代谢,血液中增多2、异丙肾上腺素与之相反。
药动学方面——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肝药酶诱导剂
利福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螺内酯、灰黄霉素、水合氯醛、尼可刹米
肝药酶抑制剂
氯丙嗪、氯霉素、西咪替丁、异烟肼、丙咪嗪、哌醋甲酯、甲硝唑、红霉素、咪康唑
药动学方面——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肾小球滤过
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不能被滤过,游离型可以被滤过
肾小管分泌
主动转运—载体:酸性药物载体和碱性药物载体
1、丙磺舒阻碍青霉素排泄2、呋塞米妨碍尿酸3、阿司匹林妨碍甲氨蝶呤4、双香豆素/保泰松妨碍氯磺丙脲
肾小管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为主),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
酸碱碱酸促排泄
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1、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2、利尿药+各类抗高血压药3、阿司匹林+可待因
注:氨基糖苷类间不合用——毒性增加
增强作用
1+、磺胺甲唑+甲氧苄啶(SMZ+TMP)2、普鲁卡因+肾上腺素3、三联疗法—克拉霉素抑制奥美拉唑代谢
1+、可卡因增强肾上腺素作用2、排钾利尿药增强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毒性3、补钾加重螺内酯及ACEI的高钾血症
增敏作用
某药物是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物敏感增强:钙增敏剂
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拮抗作用
生理性拮抗
两个药物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受体:组胺—肾上腺素
组胺:支气管收缩、扩血管肾上腺素:支气管扩张、收血管
药理性拮抗
同一受体的激动药—拮抗药
1、组胺激动药和拮抗药2、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
其他拮抗
A、相减作用:克林霉素—红霉素(竞争结合靶位50S亚基)
B、化学性拮抗:肝素+鱼精蛋白(正负电荷反应)
C、生化性拮抗:苯巴比妥(肝药酶诱导剂)加速避孕药代谢
D、药物输送机制被拮抗:
E、脱敏作用
其他典型举例
维生素K-华法林糖皮质激素-降糖药咖啡因-催眠药抗精神病-左旋多巴
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
体外筛查
根据体外代谢数据预测
根据患者个体间差异预测—遗传基因的差异是构成药物反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拿下20分:抗菌药物总结
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抗菌药物
作用部位
抗菌作用
抗菌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环丝氨酸
胞浆内
繁殖期杀菌
二线抗结核药
磷霉素
胞浆内
繁殖期杀菌
万古霉素
胞浆膜
繁殖期杀菌
对G+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可杀灭MRSA和耐多种药的球菌、厌氧菌,以及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去甲万古霉素比万古霉素作用略强
严重G+菌感染(MRSA,MRSE),伪膜性肠炎
毒性较大。
1、胃肠道反应
2、过敏反应
3、红人综合征
4、耳毒性
5、肾毒性
杆菌肽
胞浆膜
繁殖期杀菌
G+菌、G-球菌、螺旋体、放线菌等
敏感菌引起的皮肤伤口、软组织、眼、耳、鼻、喉和口腔等感染
严重肾毒性,仅作局部应用
青霉素类
细胞壁
繁殖期杀菌
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窄谱。G+球菌“两对半”(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表葡菌/肺炎球菌);G+杆菌(白喉、炭疽、破伤风、肉毒、放线菌);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球菌);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鼠咬热)。
2、半合成青霉素:
(1)口服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窄谱,同青霉素G,耐酸不耐酶。
(2)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双氯西林、氯唑西林):用于耐青霉素G的葡萄球菌,耐酸耐酶(但甲氧西林不耐酸)。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对G-杆菌有效,对产酶金葡菌和绿脓杆菌无效,耐酸不耐酶。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广谱,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对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作用强,不耐酸不耐酶。
(5)抗G-杆菌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窄谱,对绿脓杆菌无效,抑菌药,不耐酸,耐酶。
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敏感的G+球菌,G-球菌,螺旋体感染为首选(链球菌感染;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感染;白喉、破伤风、炭疽)。
2、半合成青霉素:
(1)口服耐酸青霉素:G+球菌引起的轻度感染,风湿热的预防。
(2)耐酶青霉素:耐青霉素G的葡萄球菌所致感染。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治疗伤寒、副伤寒,尿道、呼吸道感染;阿莫西林同氨苄西林,还治疗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溃疡。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G-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其中羧苄西林可用于烧伤时绿脓杆菌感染。
(5)抗G-杆菌青霉素:用于大肠埃希菌和某些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过敏反应;肌注疼痛;高血钾;青霉素脑病;赫氏反应
头孢菌素类
细胞壁
繁殖期杀菌
(1)第一代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环己烯、头孢匹林、头孢羟氨苄等):与青霉素G相似,抗G+菌强,抗G-杆菌弱,抗绿脓杆菌无效,抗厌氧菌无效。
(2)第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尼西、头孢克洛等):广谱,抗G+菌中等,抗G-杆菌中等,抗绿脓杆菌无效,抗厌氧菌弱。
(3)第三代头孢(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广谱,抗G+菌弱,抗G-杆菌强,抗绿脓杆菌较强,抗厌氧菌较强。
(4)第四代头孢(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等):广谱,抗G+菌中等,抗G-杆菌很强,抗绿脓杆菌较强,抗厌氧菌较强。
(1)第一代头孢:用于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2)第二代头孢:用于G-杆菌所致的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
(3)第三代头孢:重症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或以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G+菌的混合感染。用于治疗严重的绿脓杆菌感染(头孢他啶最强),治疗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及尿路感染等。
(4)第四代头孢: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的G-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1、过敏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反应)
2、肾毒性(第一代头孢大剂量,第二代亦可)
3、二重感染(第三代和第四代,由肠球菌、绿脓杆菌和念珠菌引起二重感染)
4、低凝血酶原血症(头孢孟多、头孢哌酮)
5、双硫仑样反应(抑制乙醛脱氢酶,服用后不可饮酒)
6、大剂量引发抽搐
作用机制: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抗菌药物
作用部位
抗菌作用
抗菌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多粘菌素
胞浆膜
静止期杀菌
只对某些G-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敏感菌引起的眼、耳、皮肤、粘膜及烧伤感染
强烈肾毒性,仅作局部应用
制霉菌素
胞浆膜
静止期杀菌
对念珠菌、隐球菌等真菌有效
抗浅部真菌感染
毒性很大,只能作口服和局部用药
两性霉素B
胞浆膜
低浓度抑菌
高浓度杀菌
几乎对所有真菌有效,敏感菌有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属、孢子丝菌属等
深部真菌感染为首选,用于全身性念珠菌病及肺炎、新生隐球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预防AIDS病人隐球菌病复发。
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局部用药用于皮肤粘膜真菌感染
毒性大。
(1)初次使用会出现流感样毒性反应,如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厌食。与药物含致热源或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有关
(2)肾损害
作用机制:3、抑制蛋白质合成抗菌药物
作用部位
抗菌作用
抗菌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四环素
30s亚基
速效抑菌
高浓度杀菌
1、总体:广谱,抗G+菌强于G-菌。抗G+菌不如青霉素G,可抗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和阿米巴。
2、半合成四环素类:
(1)多西环素(强力霉素):与四环素类似,作用比四环素强2~10倍,已取代四环素
(2)米诺环素(美满霉素):长效,高效,作用最强。对耐四环素、青霉素等的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效
(3)美他环素:对耐四环素、土霉素的细菌有效
1、总体:立克次体病、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引起的鹦鹉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回归热;霍乱、布氏菌病;肠道阿米巴病。现在多用半合成四环素类,四环素偶用,金霉素已被淘汰,土霉素基本不用
2、半合成四环素类:
(1)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染等
(2)米诺环素(美满霉素):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耳鼻喉等感染、痤疮
3)美他环素:痤疮
1、总体:
(1)胃肠道反应
(2)二重感染(真菌感染和伪膜性肠炎)
(3)对骨、牙齿生长的影响
(4)肝、肾毒性
(5)光毒性
(6)脑假瘤
(7)前庭反应
2、半合成四环素类:
(1)多西环素(强力霉素):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少见,但有光毒性
(2)米诺环素(美满霉素):肝、肾毒性较小,能影响前庭功能
氯霉素
50s亚基
速效抑菌
广谱,抗G-菌强于G+菌,抗G+菌不如青霉素G和四环素,G-菌可抗伤寒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等,亦可抗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1、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沙门菌属感染为首选,但有被喹诺酮类和头孢曲松取代倾向。
2、与青霉素合用治疗严重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
3、敏感菌引起的眼内炎和全眼球炎
4、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Q热
1、抑制骨髓造血系统,可致血细胞减少(可逆)和再障(不可逆),具有个体特异敏感性。
2、灰婴综合征
3、溶血性贫血(G6PD缺乏者)
4、胃肠道反应
5、二重感染
6、过敏反应(药疹)
7、肝损害
大环内酯类
50s亚基
速效抑菌
(高浓度杀菌)
1、总体:窄谱(与青霉素G相似),效较青霉素G弱,可抗G+菌(金葡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G+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弯曲杆菌)、厌氧菌、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军团菌、螺旋体(梅毒)。
2、第一代(红霉素等):窄谱,基本同总体。不耐酸,常酯化制成肠溶片等口服剂型
3、第二代(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1)阿奇霉素较红霉素广谱,强效。可抗螺旋体及鸟分支杆菌(AIDS下)
(2)克拉霉素对G+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效果最强。对沙眼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强于红霉素。
(3)罗红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的作用较强
4、第三代(泰利霉素):与红霉素相似
1、总体: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2、第一代(红霉素等):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治疗。可作为金葡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等G+菌引起的感染;亦可用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尿道炎及回归热,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感染,螺杆菌所致的败血症或肠炎;还可用于治疗军团菌病、白喉及白喉带菌者、百日咳等。
3、第二代(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1)阿奇霉素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组织感染,以及AIDS的鸟分枝杆菌感染
(2)克拉霉素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3)罗红霉素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
4、第三代(泰利霉素):用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菌的治疗
1、总体:
(1)胃肠道反应
(2)肝损害(由酯化大环内酯类引起,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长期大量应用可致阻塞性黄疸和转氨酶升高
(3)心脏毒性(快速大量滴注课引发心律失常、昏厥、猝死)
(4)耳毒性
(5)过敏反应
(6)局部刺激,血栓性静脉炎
2、第一代(红霉素等):
(1)胃肠道反应(口服大剂量,28.5%)
(2)肝损害(硬脂酸、依托、乙琥红霉素)
(3)过敏反应:药疹
(4)局部刺激、血栓性静脉炎
林可霉素类
50s亚基
速效抑菌
G-菌对其天然耐药。对G+菌作用较强(耐青霉素金葡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亦可抗厌氧菌(克林霉素作用最强,强于灭滴灵,是抗厌氧菌标准药)、支原体、衣原体、恶性疟原虫、弓形虫。克林霉素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
1、β-内酰胺类无效或青霉素过敏的金葡菌感染(金葡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关节感染)
2、厌氧菌或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腹膜炎、盆腔炎、吸入性肺炎、肺脓肿)
3、与伯氨喹合用可治疗AIDS轻、中度卡氏囊虫性肺炎
1、胃肠道反应(口服或肌注)
2、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2%,需用万古霉素、甲硝唑治疗)
3、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
4、静脉炎
5、过敏性休克
氨基糖苷类
30s亚基
1、静止期杀菌(与β-内酰胺类有协同作用)
2、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3、PAE
4、FEE
5、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1、总体:较青霉素G广谱,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作用强,对G+菌效果不如青霉素,对耐酸性结核分枝杆菌有抑制作用
2、链霉素:抗G-菌作用强大
3、庆大霉素:对G+菌链球菌属的作用强于链霉素,但对结核分枝杆菌无效
4、卡那霉素:与链霉素相似,抗结核二线药
5、阿米卡星:氨基糖苷类中最广谱,耐药少
6、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相似,抗绿脓杆菌强于庆大霉素2~5倍
7、小诺米星: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抗G-杆菌感染
8、奈替米星:抗菌谱广,对耐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细菌有效
9、新霉素:与卡那霉素相似
10、大观霉素(淋必治):仅对淋球菌有高效
11、异帕米星:抗G-杆菌活性强,不易耐药
1、总体:
(1)敏感G-杆菌感染(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摩氏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属)。用于细菌性败血症、CNS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骨关节感染、烧伤感染
(2)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感染
(3)结核病
2、链霉素:鼠疫(联合四环素)和兔热病为首选,与青霉素合用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与氨苄西林合用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抗结核病,与四环素合用治疗布氏杆菌病
3、庆大霉素:严重G-杆菌感染,与羧苄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肠道术前准备和治疗肠道感染
4、卡那霉素:抗结核二线药,少用
5、阿米卡星: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感染,与β-内酰胺类联合抗绿脓杆菌
6、妥布霉素: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严重G-菌感染
7、小诺米星:中耳炎,胆道感染,局部滴眼
8、奈替米星:耐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细菌感染
9、新霉素:肠道感染,肠道术前消毒,皮肤粘膜感染
10、大观霉素:耐青霉素的淋球菌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
1、总体:
(1)耳毒性(毛细胞糖代谢和能量利用障碍,导致毛细胞退变,可同时损害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
(2)肾毒性(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功能损害,可致蛋白尿、血尿、血清肌酐值升高)
(3)过敏反应(休克率仅次于青霉素)
(4)神经肌肉阻断(使用需避免静脉推注或过快静脉滴注,不能与肌松药合用,一旦发生需静注新斯的明抢救)
2、链霉素:过敏反应多,耳毒性、肾毒性较低
3、庆大霉素:肾毒性较高,前庭损伤为主
4、卡那霉素:毒性大、耐药性产生快
5、阿米卡星:毒性较卡那霉素低
6、妥布霉素:耳、肾毒性较庆大霉素低
7、小诺米星:耳、肾毒性比庆大霉素低,不良反应少
8、奈替米星:耳、肾毒性最低
9、新霉素:毒性大
10、大观霉素:不良反应少
11、异帕米星:毒性较小
作用机制:4、抑制DNA或RNA合成抗菌药物
作用部位
抗菌作用
抗菌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
DNA螺旋酶
静止期杀菌
现使用第三代和第四代药物。
1、第三代:广谱,作用强大。对G+菌和G-菌(包括绿脓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均有作用,具有PAE。
2、环丙沙星:广谱,可抗G+菌、G-菌(包括绿脓杆菌)、军团菌、弯曲菌、耐药绿脓杆菌、MRSA、淋球菌以及对氨基糖苷类和第三代头孢耐药的G+菌和G-菌,但对厌氧菌无效
3、诺氟沙星:抗G+菌、G-菌(包括绿脓杆菌)。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均无效
4、依诺沙星:与诺氟沙星相似
5、氧氟沙星:较诺氟沙星和依诺沙星广、强。能抗肺炎支原体和结核菌
6、司氟沙星: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作用强,对多种耐药菌有效
1、第三代:
(1)呼吸道感染(慢支、肺炎)
(2)胃肠道感染(肠炎、痢疾、伤寒、溃疡)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盆腔感染)
(4)骨髓炎、关节腔炎
(5)五官、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2、环丙沙星:同上
3、诺氟沙星:用于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急性淋病
4、依诺沙星:用于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淋病
5、氧氟沙星:抗结核二线药
6、司氟沙星:可用于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的治疗
1、第三代:
(1)胃肠道反应
(2)过敏反应(药疹,光敏感)
(3)CNS作用(阻断GABA受体导致兴奋)
(4)软骨关节损害
2、环丙沙星:一般均可耐受
3、诺氟沙星:(不详)
4、依诺沙星:偶有过敏和CNS毒性
5、氧氟沙星:(不详)
6、司氟沙星:严重光敏反应
丝裂霉素
双股DNA
静止期杀菌
利福平
RNA聚合酶
静止期杀菌
广谱,可抗G+球菌、G-球菌和杆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眼衣原体
抗结核一线药。抗结核病、麻风病、耐药金葡菌、眼部感染
胃肠道反应
肝损害
过敏反应(皮疹、药热、血小板和白细胞数下降)
致畸
作用机制:5、抗叶酸代谢抗菌药物
作用部位
抗菌作用
抗菌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磺胺类
二氢蝶酸合成酶
慢效抑菌
广谱,对G+菌和G-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亦可用于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伤寒、溃疡性结肠炎、眼部感染等
胃肠道反应
过敏反应(药疹)
造血系统障碍(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再障)
肾损害(导致血尿、结晶尿、管型尿)
甲氧苄氨嘧啶
二氢叶酸还原酶
慢效抑菌
大多数G+菌和G-菌均敏感
一般不单用,常与磺胺类合用,达到增效、扩谱和减缓耐药性产生
可致畸胎和造血系统毒性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部位、主要作用环节和抗菌作用同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除外):
药物种类
药物名称
抗菌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广谱高效,对G+菌和G-菌均有强效,可杀灭绝大部分G+和G-的需氧和厌氧菌,耐酶、抑酶、不耐酸
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多重耐药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伴免疫缺陷者引起的感染,需氧菌和厌氧菌所致的混合感染。该药单独应用会被肾脱氢肽酶降解,故常与西司他丁(肾脱氢肽酶抑制剂)按1:1配伍成复方制剂,称泰宁,可减少亚胺培南降解,提高其血药浓度,并减少亚胺培南进入肾小管,降低其毒性。
大剂量引起惊厥、意识障碍等CNS不良反应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
广谱,相当于第二代头孢,对G-菌较强,对厌氧菌高效,耐酶
腹腔、盆腔、妇科的需氧和厌氧菌混合感染
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等
抗G-菌和绿脓杆菌强,以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最为敏感。抗G+菌弱,与青霉素无交叉过敏性,耐酶
用于G-杆菌引起的呼吸道、腹腔、盆腔感染及败血症的治疗。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协同杀菌作用
低毒
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氟氧头孢等
广谱,相当于第三代头孢,耐酶,半衰期长
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及败血症等的治疗
凝血酶原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出血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砜)、三唑巴坦等
广谱、低毒、效弱。作为自杀性底物与β-内酰胺酶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抑制其活性。对不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一般没有作用
与β-内酰胺类药物配伍,增宽其抗菌谱,显著加强其抗菌作用
抗结核药药物名称
作用机制
抗菌作用
抗菌谱
不良反应
一线药
异烟肼
抑制分支菌酸的合成
胞内卫杀菌(繁殖期)
抑制静止期
各型结核菌
外周神经炎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
胞内外杀菌(静止期)
广谱(G+菌、G-菌)
肝毒性、致畸
乙胺丁醇
干扰RNA合成
胞内外杀菌(繁殖期)
各型结核菌
球后视神经炎
链霉素
干扰蛋白质合成
胞外杀菌
各型结核菌
耳毒性、肾毒性、过敏
吡嗪酰胺
影响氧利用
胞内杀菌
人型结核菌
肝坏死,关节痛
二线药
对氨基水杨酸
抑制叶酸代谢,抑制分枝菌酸的形成
胞外抑菌
胃肠道反应
执业(助理)类:临床、中医、中西医、口腔
护理类:护士、护师、主管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课程体系:基础精讲、专业提升、考前冲刺、预测压题、模拟卷、
历年真题,用手机电脑学习、第一年不过第二年免费。
图书类: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全部五折销售。
职业类: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康复理疗师
学历类: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全日制中专,百分百通过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