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来关注一下草莓白粉病

现在已经进入了草莓收获的后期,五月份以后,大部分大棚草莓就要休棚了,回顾这一年的辛苦工作,是什么病害让您最头疼呢?有什么病害知道现在还在困扰您呢?有不少人会说是白粉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为您以后的种植敲响警钟!

高温弱光不通风白粉病易发生

1症状

白粉病病菌属于子囊菌里面的白粉菌科,根据病菌子囊壳及其子囊孢子等形态,进一步细分为布氏白粉菌属(小麦白粉病)、白粉菌属(烟草白粉病)、钩丝壳菌属(葡萄白粉病)、单丝壳属(瓜类白粉病)、叉丝单囊壳属(苹果白粉病)、球针壳属(梨树白粉病)等等。

不论是哪一个属,引起的病害在基本症状表现上很相似,即在被侵染部位上有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菌丝),病害发生后期在感病部位表面上形成小黑点(闭囊壳)。

白粉病病菌的分生孢子特别发达,且大多数分布在被侵染部位的表皮外面,在温湿度和营养条件合适的时候,分生孢子和菌丝萌发形成芽管侵入进寄主表皮细胞之间,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细胞的营养。也就是说,白粉病病菌在寄主植物的表皮层内外分布最多,在被害部位的深层病菌数量很少。

白粉病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寄生能力很强,菌丝体或分生孢子萌发以后不必借道伤口,可以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进寄主器官的表皮。在叶片的背面气孔数量更多,所以,白粉病病菌在叶片背面侵入的几率更高。

2发生条件

白粉病在形成分生孢子的时候,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萌发的时候则需要较低的相对湿度。强光照也不利于病菌的生长。所以,雨后转晴或昼夜温差较大的闷热天气特别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由于白粉病病菌是直接或借道气孔皮孔侵入寄主植物器官表皮的,因此,寄主植物的器官表皮性状会直接影响到病害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见光少、氮素营养大、生长速度快的植株,器官表皮薄嫩,白粉病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就高。

栽培模式对白粉病的影响往往很明显,避雨栽培的葡萄、温室或大棚栽培的蔬菜,尤其是栽植密度或修剪不合理造成的枝叶郁闭,光照弱、通风差、空气相对湿度偏大但叶面和果面上很少有水膜或水滴产生。这些栽植模式的蔬菜或葡萄的白粉病也相对更容易发生。

大水量、轮换用药防病效果好

1农业防治

①选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忍耐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

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这样的栽培模式。在作物定植前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光照水平和通风透光条件。

③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

薄嫩的表皮更容易遭受白粉病病菌的侵染,在作物的早期和快速生长阶段,尤其是枝叶密度较大的农田中,除了注意土壤平衡施肥以外,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2化学防治

①尽早防治。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1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抱子飞散传播。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病害的发生往往也是伴随作物生长的菌原数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在每一个生长季节的初始就采取措施,把病菌数量始终压制在最低水平,即便是在白粉病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等到白粉病已经爆发再找所谓的特效药,是最愚蠢的应对策略。

②选择合适药剂。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病害发生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杀菌剂。

硫磺、代森锰锌等硫制剂对白粉病病菌有着更好的触杀性保护效果,但对温度比较敏感。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还要考虑这些药剂对植物的安全性以及对病害的抗药性,最好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其它杀菌剂混配使用。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醚菌酯、肟菌酯等在植物器官表面上有气化二次分布特点,非常适合主要分布在表皮内外的白粉病病菌的防控。但这类杀菌剂特别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频次及剂量上不能太随意。

③加大喷水量。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棚室里相对湿度较高,再加大喷水量,可能会引发其它的病害。

下面介绍几种京博农化对于白粉病的药剂,可以作为参考

文章来源于公益植保,如有侵权,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选择哪家好
北京中科白颠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zl/8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