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椒病害图谱最完全最新版本,无须再找了

一、辣椒绵腐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cottonyleak

病原中文名:瓜果腐霉

病原学名: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

分类地位: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

病原介绍:菌丝体生长繁茂,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膜,直径2.3~7.1(μm)。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或呈不规则膨大,大小63~×4.9~14.8(μm)。泡囊球形,内含6~26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直径14.9~34.8(μ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同丝或异丝生,多为1个,大小5.6~15.4×7.4~10(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4.0~22.0(μm)。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果实、幼苗

症状图:

病害症状:引起幼苗基部腐烂、缢缩而死亡。成株期主要为害果实,引起果腐,在潮湿条件下病部生大量白霉,果实失去食用价值。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巾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度,温度高于30度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度,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结果期阴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1)床土消毒,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用旧园土,有带菌可能,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残效月余。

(2)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温灌。(3)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知量放风排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4)果实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喷淋72%普力克水剂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倍液,每平方米3升。

二、辣椒链格孢黑斑病

病害英文名:SweetpepperandPepperblackspot

病原中文名:链格孢

病原学名:Alternariaalternate(Fries)Feissl、A.tenuisNees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链格孢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簇生,暗褐色,较短粗,或呈不规则棍棒形,2~9个隔膜,大小27.5~×2.75~4.5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淡黄色,大小9.5~40×5~11.25μm,具纵隔1~6个,多数3~4个;横隔1~5个,多为3个。具短喙,仅为孢身长的一半,喙多无隔,少数1~2个隔,无色。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病斑初呈淡褐色,不规则形,稍凹陷。一个果实上多生一个大病斑,病斑直径10~20mm,上生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有时病斑愈合,形成更大的病斑。

发病规律: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其发生与日灼病有联系,多发生在日灼处。即第二寄生物。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

(1)防治甜(辣)椒日灼病。

(2)发病初期喷洒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倍液或80%代森锰锌(大生、山德生、一世功、霜疫露、奥普安、大锰、壮生、必得利、新万生、新锰生、新农生)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倍液、72%锰锌?霜脲(双克菌、克菌宝)可湿性粉剂倍液、40%波尔多精可湿性粉剂~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使用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参见黄瓜黑斑病。使用代森锰锌的每个生长季节只准使用1次,防止锰离子超标。

三、辣椒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Fusariumwilt

病原信息:病原中文名: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病原学名: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Atk.)SnyderandHansen.=F.vasinfectum=F.malvacearumTaub.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病原介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略弯曲,顶端稍尖,无色,具2~5个隔膜,多3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个别双胞。厚垣孢子圆形单胞,浅灰黄色,单生或串生在菌丝中段或先端。

寄主信息: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整株

症状图片:

病害症状:辣椒枯萎病于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后期全株枯死。剖检病株地下部根系也呈水浸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

发病规律: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该菌只为害甜椒、辣椒,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发病更重。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海藻肥;加强田间管理,与其他作物轮作;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加强菜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2)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氯溴异氰尿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倍液或35%福?甲(立枯灵)可湿性粉剂倍液、3%恶霉?甲霜(广枯灵)水剂倍液、3.2%恶甲水剂(克枯星)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4~0.5L,视病情连续灌2~3次。

四、辣椒菌核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Sclerotiniarot

病原中文名:核盘菌

病原学名: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

病原介绍: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大小不等1.1~6.5×1.1~3.5(mm),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由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30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一般3~15(mm),有的可达6~7(cm),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逐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90cm,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10~15×5~10(μm)。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0~35℃菌丝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50℃经5分钟致死。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花、叶、果实、茎

症状图片:

病害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斑,后变棕褐色,迅速绕茎一周,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但不产生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病苗呈立枯状死亡;成株染病主要发生在距地面5~22cm处茎部或茎分杈处,病斑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茎部皮层霉烂,髓部解体成碎屑,病茎表面或髓部形成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干燥时,植株表皮破裂,纤维束外露似麻状,个别出现长4~13cm灰褐色轮纹斑。花、叶、果柄染病亦呈水渍状软腐致叶片脱落;果实染病,果面先变褐色,呈水渍状腐烂,逐渐向全果扩展,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黑色不规则菌核

发病规律: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上进行初侵染,菌丝从伤口侵入,或其芽管直接穿过寄主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致病。以后,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通过病健株或病健花果的接触,也可通过田间染病杂草与健株接触传染,南方2~4月或10~12月菌核有两次萌发高峰期,北方多在3~5月。湖北宜昌一带,3月初辣椒定植在大棚后,棚内土壤里的菌核即萌发,抽出子囊盘,子囊盘成熟后稍遇振动即散出子囊孢子,3月底始见病株,4、5月进入发病高峰,6月以后随气温升高,病情渐趋缓和,但如遇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病情又回升,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辣椒收获时,菌核落入土中越夏,如遇有适宜寄主,越夏菌核亦可在10~12月萌发侵染。越夏或越冬的菌核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北方,菌核则在冬末春初萌发,成为北方冬春保护地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毁灭性病害。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2)及时深翻,覆盖地膜,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铲除,严防蔓延。(3)进行土壤消毒。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0g,拌细干土撒在土表,或粗入土中,然后播种;也可选用40%福尔马林每平方米用药20~30ml加水2.5~3L,均匀喷洒于土面上,充分拌匀后堆置,用潮湿的草帘或薄膜覆盖,闷2~3天以充分杀灭病菌,然后揭开覆盖物,把土壤摊开,晾15~20天待药气散发后,再进行播种或定植。(4)药剂拌种或温汤浸种。将种子装入干净的酒瓶,再按种子重量0.4%~0.5%的量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溶性粉剂以后,塞好瓶口,平放于地面用脚来回滚动~次,使药粉均匀黏附在种子表面后播种。此外对带菌种子也可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把菌核烫死,后移入冷水中冷却。(5)生态防治:控制塑料大棚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或结露时间增长,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控制浇水量,浇水时间改在上午,以降低棚内湿度;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时,特别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覆膜,或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6)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7)发病后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防2~3次。(8)棚室也可选用10%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m21次g熏治,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方法参见黄瓜菌核病。

五、辣椒僵果

病害别名:辣椒石果、辣椒单性果、辣椒雌性果

病害英文名:Pepperstiff

病原信息:没有这个病原信息!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果实

病害症状:发病早的呈小柿饼状,后期略长大些,皮厚肉硬,色泽亮,柄长,果内无籽或籽很少,果实朽住不长,即使条件得到改善,僵果也不长了。露地辣椒7月中下旬发生较多,越冬辣椒多发生在12月至翌年4月。

发病规律:一是春季栽培的常发生在辣椒的花芽分化期,即播种后约35天,植株受旱或温度低于13℃或高于35℃。二是雌蕊营养不足或过剩形成短柱花,花粉不能正常生长和散发,雌蕊不能正常授粉受精而形成的单性果。三是这种果实缺乏生长刺激素,影响对锌、硼、钾等促进果实膨大元素的吸收利用,因此果实不能膨大,时间一久就形成了僵果。

病害分类:温度不适

防治办法:(1)选用冬性强的品种。如湘研15号、太原22号、羊角王等。播种前种子用高锰酸钾倍液浸种并杀菌。(2)花芽分化期注意防旱,做到控水促根,防止不正常的花器产生。此期和授粉、受精期,塑料棚等日光温室白天温度控制在23~30℃,夜间15~18℃,地温17~26℃,土壤最大持水量不要超过55%。(3)2~4片真叶期分苗,分苗时用硫酸锌~倍液浇根,可增加根系长度,提高抗病力,把僵果率减小到最少。

六、辣椒灰霉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graymold

病原中文名:灰葡萄孢

病原学名:BotrytiscinereaPersonexFr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灰葡萄孢

病原介绍:子座埋生在寄主组织内,分生孢子梗细长从表皮表面长出,直立,分枝少,深褐色,具隔膜6~16个,大小~×11~22(μm),分生孢子梗端先缢缩后膨大,膨大部具小瘤状突起,突起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近球形或椭圆形,大小5~12.5×3~9.5(μm)。

病原中文名:富克尔核盘菌

病原学名:Sclerotiniafucckeliana(deBary)Fuck.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富克尔核盘菌

病原介绍: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于菌落内,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大小因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化较大,广卵形较多,大小6~18×5~12(μm)D扫描电镜下孢子表面光滑D菌核基物表面生,但Cze+2Dox培养基上菌核半埋生居多,大小2.5~15mm左右,圆形至长圆形,常集结成大型不规则形的菌核。性孢子阶段常见,丝精器白色,群体呈灰白色,性孢子球形,大小3~4μm。子囊盘2-3个束生于菌核上,具柄;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9~13(μm)。侧丝线形,有隔膜;子囊孢子无色,卵形或椭圆形,8.5~11×3.5~6(μm)。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叶、茎、花、枝条

症状图片:

病害症状:幼苗染病,子叶先端变黄,后扩展到幼茎,致茎溢缩变细,由病部折断而枯死;叶片染病,病部腐烂,或长出灰色霉状物,严重时上部叶片全部烂掉,仅余下半截子茎。成株染病,茎上初生水浸状不规则斑,后变灰白色或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其上端技叶萎蔫枯死,病部表面生灰白色霉状物;枝条染病,亦呈褐色或灰白色,具灰霉,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杈处;花器染病,花瓣呈褐色,水浸状,上密生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可形成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及雨水传播蔓延,田间农事操作是传病途径之一。病菌发育适温23℃,最高31℃,最低2℃;病菌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连续湿度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大棚持续较高相对湿度是造成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主导因素,尤其在春季连阴雨天气多的年份,气温偏低,放风不及时,棚内湿度大,致灰霉病发生和蔓延。此外,植株密度过大,生长旺盛,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扩展。光照充足对该病扩展有很大抑制作用。南方春播露地,低温多雨时也常严重发生蔓延。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1)保护地甜(辣)椒要加强通风管理,上午尽量保持较高的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放风量,以降低棚内湿度;夜间要适当提高棚温,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2)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严防浇水过量,正常灌溉改在上午进行减低夜间棚内湿度或结露。(3)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装入袋中集中烧毁或深埋。(4)棚室可选用10%腐霉利烟雾剂,每m21次~g熏烟,隔7天1次,连续或交替熏2~3次,也可喷撤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硫?霉威粉尘剂,每m21次1kg,隔9天1次,连续或交替防3~4次。(5)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每m20~3株,适当抑制该病扩展。(6)药剂喷花参见茄子灰霉病。发病后喷洒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0倍液、40%嘧霉胺(施佳乐)悬浮剂1倍液、50%福?异菌(灭霉灵)可湿性粉剂倍液、25%咪鲜胺乳油倍液、30%百?霉威可湿性粉剂倍液、40%福?多(多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每m2喷对好的药液50L,隔7~10天1次,防治2~3次。使用腐霉利的安全间隔期参见黄瓜菌核病。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选用25%啶菌口恶唑(菌思奇)乳油,m2用药13.34~26.67g。

七、辣椒红色炭疽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redanthracnose

病原中文名:围小丛壳

病原学名: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

病原介绍:子囊壳多生在叶背,单生球形,深褐色至黑色,大小65~μm。子囊棍棒形,平行排列在子囊壳内,子囊间无侧丝,大小24~42×10~24(μm)。子囊内含子囊孢子8个,单胞无色,5~13×4~8(μm),子囊孢子萌发也产生附着孢。

病原中文名:辣椒炭疽菌

病原学名: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erBisby、VermiculariacaosiciSyd.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菌纲黑盘菌目,刺盘孢属,辣椒炭疽菌

病原介绍:在PDA上菌落白色,后变灰色。气生菌丝浅灰色至暗灰色,培养基背面黑色。黏分生孢子团白色。刚毛很多,暗褐色,有隔膜,大小96~×5~7μm。分生孢子梗具分枝。产孢细胞筒形,内壁芽殖产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镰刀形,顶端尖锐,末端钝圆,大小~26×2.5~5.0μm。常形成紧密分枝的链状复合体,不产生菌核。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病斑黄褐色,水浸状,凹陷,病斑上密生橙红色小点,略呈轮纹状排列。湿润时表面现粉红色黏性物质。

发病规律:炭疽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特别是分生孢子盘随病株残体在土攘中越冬,次年成为初侵染源,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雨水、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1)种植抗病品种。甜椒如长丰,茄椒1号,蒙椒3号,哈椒2号、6号,早丰1号,吉农方椒,九椒1号,皖椒1号;辣椒如早杂2号,天骄2号、6号,江苏6号,湘椒2号,湘椒18号,新红奇辣椒,辣优4号,赣丰5号,哈椒6号,湘研4号、5号、6号、3号、16号,中子粒等较抗病。(2)选无病株留种或种子用30%苯噻氰(倍生)乳油倍液浸种6小时,带药催芽或直接播种。或进行种子包衣,每5kg种子用10%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时,先以0.lkg水稀释药液,而后均匀拌和种子。或用55℃温水浸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也可用次氯酸钠溶液浸种,在浸种前先用0.2%~0.5%的碱液清洗种子,再用清水浸种8~12小时,捞出后置入配好的1%次氯酸锅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3)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与瓜、豆类蔬菜轮作2~3年。(4)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适龄壮苗。(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栽植过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在下湿地定植;雨季注意开沟排水,并预防果实日灼。(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倍液、25%溴菌腈(炭特灵)可湿性粉剂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倍液、80%波尔多液(必备)可湿性粉剂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倍液,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八、辣椒黑霉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blackmold

病原中文名:葱叶枯匐柄霉

病原学名:StemphyliumbotryosumWallr.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匐柄霉属,葱叶枯匐柄霉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暗色,单生或丛生,短小。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方形,有隔膜3~4个,壁砖隔状,分隔处缢缩,淡褐色至褐色,大小13~66×7~29(μm)。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一般先从果顶开始发病,也有从果面开始的,初病部色变浅,无光泽,果面逐渐收缩,并生有茂密的绿黑色或黑色绒状霉,即病原菌。

发病规律:多在果实近成熟或成熟期发生,高湿条件下可见为害叶片。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结合防治炭疽病喷洒50%咪鲜胺(使百克)可湿性粉剂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倍液进行兼治。病情严重时,也可单独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倍液。

九、辣椒褐斑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brownleafspot

病原中文名:辣椒枝孢

病原学名:Cladosporiumcapsici(MarchaletSteyaert)Kovacevski、CercosporacapsiciHeald.etWolf.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枝孢属,辣椒枝孢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多根簇生,直立,上部曲膝状,孢痕明显,平滑,2~5个隔膜,40~×4~5.4μm;分生孢子单生或链生,圆柱形,椭圆形,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初为褐色,后渐变为灰褐色,表面稍隆起,周缘有黄色的晕圈,斑中央有一个浅灰色中心,四周黑褐色,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茎部也可染病,症状类似。加入公益







































中医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zl/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