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的果树之一,产量仅次于柑橘而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鲜果贸易量最大的水果。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香蕉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香蕉消费国。香蕉现在已经成为了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建等华南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香蕉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年限的延长,香蕉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香蕉叶斑病,是香蕉生长期内发生最普遍,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主要包括褐缘灰斑病、灰纹病、煤纹病,引起香蕉叶片大面积干枯坏死,影响果实发育,导致减产40%-60%,严重时甚至绝收。
因此,农民在防治香蕉叶斑病上投入的成本也非常大,常常占到生产总成本的27%以上。由于目前尚无抗病性优良品种,随着病原菌的毒性变异以及抗药性的增强,加上农民选药缺乏针对性,往往防治效果并不好,还造成环境污染。
今天我们从叶斑病的发病原因、危害症状、流行特点以及防治4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讲述如何开展高效防治,降低防效和生产成本,希望对广大香蕉种植户有益。
1、香蕉叶斑病的发病原因香蕉叶斑病是叶部病害的总称,主要包括灰纹病、褐缘灰斑病、煤纹病。它是一种多病原多循环病害,目前已知引起叶斑病的病原至少有20余种。
1.1灰纹病
香蕉灰纹病又称香蕉暗双孢霉叶斑病,是我国香蕉产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香蕉减产30%~50%。
引发香蕉灰纹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香蕉暗双孢菌,其褐色的分生孢子梗有分隔,无色的短西瓜子状分生孢子单胞或双胞。
主要以菌丝在寄主病斑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春季初侵染源的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多从香蕉叶缘水孔侵入,从而引发香蕉灰纹病。
香蕉暗双孢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褐缘灰斑病
香蕉褐缘灰斑病是对香蕉危害最重的一种主要叶斑病,一般叶片受害面积在30%左右,严重流行时可达80%以上,病株产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可导致50%以上的减产损失。
引发香蕉褐缘灰斑病的病原为香蕉尾孢菌,有性世代为香蕉生球腔菌。其直立或膝状弯曲的分生孢子梗丛生于暗色子座上,无色有分隔的分生孢子呈鼠尾状。
香蕉尾孢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其分生孢子或借风雨传播蔓延到香蕉叶后,萌发长出芽管从表皮侵入,从而引发褐缘灰斑病。
香蕉尾孢菌
1.3煤纹病
香蕉煤纹病又称暗褐斑病、暗斑病或小窦氏霉叶斑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华南蕉区。
引发香蕉煤纹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簇生长蠕孢菌,直立的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4根丛生,从寄主气孔或坏死细胞间长出,橄榄色的分生孢子在生长期一般有3-12个横膜,中部较膨大,端部细胞渐小,成熟时则有5-8个细胞。
簇生长蠕孢菌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病部或落到地面上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蔓延,在香蕉叶上萌发长出芽管从表皮侵入引发煤纹病。
2、危害症状特点三种不同的叶斑病,表现症状不同。无论在香蕉田出现哪种,都必须第一时间,抓紧防治。
2.1香蕉灰纹病
初期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大小不一的半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椭圆形且有轮纹的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周围晕圈橙黄色。病斑扩展后与中脉平行的方向横向联结成大块状褐斑,病斑内的下方呈淡褐色,外有明显橙黄色似波浪形的黄晕,斑内略呈轮纹状,生有黑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受害呈暗褐斑,危害假茎则导致组织软化,结果期受害严重的假茎易折断。
香蕉灰纹病
2.2香蕉褐纹灰斑病
初期发生于叶面或叶背,呈现淡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短条形病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至纺锤形黑褐色大型病斑,中央茶灰色,边缘是较暗的黑褐色,周围有亮黄色晕圈,其上产生稀疏灰霉,湿度大时尤为明显。沿叶缘形成大片不规则状的坏死区,病斑多时叶片枯死。
香蕉褐纹灰斑病
2.3香蕉煤纹病
香蕉煤纹病多发于叶缘处,与灰纹病较相似,但褐色的煤纹病病斑多呈短椭圆形,常见于中下层蕉叶发病,后蔓延到上部嫩叶。病斑深褐色,初期病斑在叶面或叶片中肋部呈不规则点状斑,后病斑融合成污褐色斑块,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深褐色霉状物,蕉叶早衰、干枯,失去光合作用功能。
香蕉煤纹病
3、病菌传播与流行特点虽然不同种类的叶斑病在病原菌和表现症状上会有所差异,但是它的传播流行特点几乎无差。
叶斑病的初侵染源来自田间病叶。春季,越冬的病原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我国南方香蕉产区由于气候原因,香蕉叶斑病3月开始发生;6-7月高温多雨,叶斑病盛发;9月间如遇到台风雨,病害加重,枯死的叶片骤增。
此外,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当年的降雨量、雾露天数关系密切;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的蕉园发病严重;矮秆品种的抗病性较差;病害的轻重还与蕉龄长短有关,3年生的蕉园常比1年生的蕉园发病重。
4、香蕉叶斑病的防治目前,国内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主要有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化学药剂防治等,由于尚无抗叶斑病的香蕉品种,施用化学药剂仍是主要方式。
4.1化学药剂防治
生产中应用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12.5%腈菌唑乳油+45%咪鲜胺水乳剂、40%氟硅唑乳油+45%咪鲜胺水乳剂、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肟菌酯·戊唑醇、12.5%咪鲜·腈菌乳油、75g/L氟环唑、25%吡唑醚菌酯、g/L苯醚甲环唑等,此外,还有一些新型药剂如啶氧菌酯,防治效果也较好。
注意:
(1)发病初期开始,半月左右轮换药剂均匀喷施一次,重病期可10天左右喷施一次,一般整季喷6-8次即可,重点保护心叶和第1、2片嫩叶。
(2)叶斑病的防治,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病原菌控制,只需将其控制在最低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即可。考虑到防治成本,建议在发病初期,先喷施保护性的杀菌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等。
(3)腈菌唑、氟环唑和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因用药方法不当,常引发的药害。因此,应特别注意用药安全,在规定剂量范围内用药,用药时避免喷洒香蕉的幼果组织(可先套袋再施药)。
(4)有关专家指出,使用一种新的杀菌剂,真菌马上就培养出抵御能力。再加之香蕉数千年没有过性繁殖,由此产生的缺少基因多样性问题,使香蕉不能对抗病虫害。因此,在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时,一定要注意药剂之间的混配以及交替使用,以降低病原产生抗药性的可能。
4.2农业防治
虽然香蕉叶斑病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密植,定期修除枯叶、除草和拔去多余吸芽,进行地面覆盖,保持园内通风透光。
(2)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香蕉抗病能力。
(3)旱季定期灌水,雨季注意排水,以促使植株旺盛生长,提高抗病力。
(4)冬季全面清除病枯叶和地面残叶并烧毁外,在生长季节也要及时切除病枯叶加以烧毁,减轻病害的发生。
5、总结
香蕉叶斑病是一种破坏性强、传播快的真菌性土传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农民在冬季一定要做好清园,春季雨水多,湿度大,注意及时排涝和通风。在病害发生前,大概3月份左右,就开始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对叶斑病进行预防,同时抓住防治关键期即发病初期,交替和复配使用不同杀菌剂,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