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Kloids)是易患个体的皮肤在受到各种外伤或炎症刺激后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超出原损伤范围的隆起性瘢痕,本质上是一种良性肿瘤。本病治疗困难,缺乏理想的单一疗法,通常需联合治疗。本文简要总结瘢痕疙瘩的诊断与治疗。
流行病学
瘢痕疙瘩好发生于深肤色个体,黑人、亚裔和西班牙裔的发病率远高于白种人。妊娠期和青春期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但尚未发现特定的致病基因。本病还可作为某些遗传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如Rubinstin-Taybi综合征。
病因发病机制
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在瘢痕疙瘩的发病中起作用。易患个体可在任何程度的皮肤外伤后发生瘢痕疙瘩,包括手术、穿孔、刺伤、擦伤、撕裂伤、痤疮、文身、昆虫叮咬、烧烫伤、注射或任何其他炎症过程。伤口张力过大也容易诱发本病。
正常的创伤愈合过程分为3个阶段:
①炎症反应阶段,用于清除损伤和坏死的组织;
②纤维化阶段,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或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形成肉芽组织;
③成熟阶段,组织塑形、重建。与正常过程相比,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持续时间延长、凋亡率降低,导致胶原和细胞因子产生过度。
临床表现
瘢痕疙瘩是由既往皮肤外伤或炎症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物,可在外伤后数月至1年后发病。尽管有些患者声称从无外伤史,可能是因为外伤轻微或时间久远已被遗忘。
瘢痕疙瘩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三角肌、胸骨前、上背部和耳部常见(见图1~2),而眼睑、生殖器和掌跖不常见。损害为坚实的橡皮样结节,边界清楚,呈不规则形、蟹足状或蕈样,色粉红、肤色或有色素沉着,颜色随损害演变而变化,范围超出原外伤部位。86%的患者有瘙痒,46%有疼痛,其他症状还包括触痛和灼热感。
图1.耳廓瘢痕疙瘩,该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后外用硅酮凝胶治疗(图片来源:RamshBA等)
图2.胸骨前瘢痕疙瘩,该患者接受了「三明治疗法」(图片来源:ZngA等)
诊断
瘢痕疙瘩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除非诊断存疑,否则无需进行皮肤活检。瘢痕疙瘩的组织学特征是胶原束增粗和透明变性,称为瘢痕疙瘩性胶原,见于55%的标本。
鉴别诊断
瘢痕疙瘩的主要鉴别诊断包括肥大性瘢痕、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皮肤纤维瘤等,这些疾病损害无既往外伤史,边缘较规则。
1.肥大性瘢痕:肥大性瘢痕的外观与瘢痕疙瘩相似,甚至在早期无法区分,但肥大性瘢痕较小,局限于外伤部位而不累及周围正常皮肤。
2.皮肤纤维瘤:皮肤纤维瘤也是一种异常的瘢痕反应,表现为肤色或色素沉着性丘疹或结节(见图3),在侧面捏起皮损时中央凹陷,称为「酒窝征」。
图3.皮肤纤维瘤(图片来源:TrostJG等)
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梭形细胞肿瘤,好发于年轻成人躯干和四肢近端(见图4)。
图4.右下腹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图片来源:HamidR等)
4.播散性黄瘤病:播散性黄瘤病中组织细胞增生可类似瘢痕疙瘩,损害弥漫性对称分布。
5.硬皮病:结节性硬皮病可在皮肤硬化区中出现瘢痕疙瘩样结节,患者无明显诱因,病情持续发展,可伴有结缔组织病的其他征象。
6.芽生菌病:瘢痕疙瘩性芽生菌病是一种深部真菌感染,表现为四肢远端缓慢生长的瘢痕疙瘩样结节。
治疗与预防
瘢痕疙瘩的治疗非常棘手,不适当的治疗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预防很关键。易患个体应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操作如打耳孔或文身。在发生外伤或必须手术时,尽量降低伤口张力。长期使用硅酮贴稳定伤口有助于降低伤口张力。对于已形成的瘢痕疙瘩,现有治疗手段包括:
1.糖皮质激素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本病的一线治疗,通常需多次治疗,每4~6周注射一次。推荐剂量范围为曲安奈德10~40mg/mL。可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硬膏可减轻皮损瘙痒或灼热感。
2.冷冻治疗
采用喷雾、接触或皮损内冷冻探针的方式均有报告,推荐冻融循环为10~20秒,也需多次治疗。治疗后色素改变使该方法在深肤色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3.手术切除
单纯手术切除的复发率高达45%~%,因此,手术切除应配合辅助治疗如术后放疗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国内学者ZngA等采用「三明治疗法」治疗胸骨前区瘢痕疙瘩取得满意疗效,基本步骤如下:
第1天:预切口,旨在动员愈合系统,围绕瘢痕疙瘩旁开1~2mm造成深度1cm的切口,充分止血和生理盐水冲洗后皮内连续缝合一期关闭。
第2天:预放疗,分2次实施(cGy/次),放疗野为瘢痕疙瘩、预切口及其旁开1.5cm范围。首次放疗在预切口术后24小时内。
第3天:瘢痕疙瘩切除和腹股沟皮瓣移植,如果有多发损害,对于较小的缺损可直接关闭或采用前移皮瓣关闭。
第4天:供皮区放疗,供皮区接受与受皮区相同的放疗,在取皮术后接受首次放疗(cGy)。第10天:供皮区和胸骨前区再次接受放疗(cGy)。
4.放疗
作为手术切除的辅助治疗,在术后24~48小时内实施。对于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以及头颈部和乳房等敏感部位应慎用放疗,以防诱发癌变。
5.激光
有报告采用nm脉冲燃料激光和nmNd:YAG激光连续治疗可诱导瘢痕疙瘩变平和消退。
6.其他
其他治疗包括皮损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博来霉素和5-氟尿嘧啶(5-FU)等抗肿瘤药,切除后外用咪喹莫特乳膏,使用硅酮贴降低伤口张力,采用弹性辅料压迫疗法均有报告取得了一定成功。
综上所述,瘢痕疙瘩好发于深肤色个体,由创伤愈合异常所致,损害扩展超出了原有的皮肤外伤范围。治疗手段较多,但缺乏特效疗法,通常需联合治疗和多次治疗,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应注意引导患者的合理预期。
参考文献:
[1] McGintyS,SiddiquiWJ.Kloid.StatParls[Intrnt].TrasurIsland(FL):StatParlsPublishing,.
[2] RamshBA,MohanJ.PircingEarKloid:ExcisionUsingLoupMagnificationandTopicalLiquidSiliconGlasAdjuvant.JCutanAsthtSurg,,11(1):7-12.
[3] ZngA,SongK,ZhangM,tal.Th"SandwichThrapy":AMicrosurgicalIntgratdApproachforPrstrnalKloidTratmnt.AnnPlastSurg,,79(3):-.
[4] TroianoM,SimonA,ScaramuzziG,tal.Giantkloidoflftbuttocktratdwithpost-xcisionalradiothrapy.JRadiolCasRp,;5(9):8-15.
[5] JonsK,FullrCD,LuhJY,tal.Casrportandsummaryoflitratur:giantprinalkloidstratdwithpost-xcisionalradiothrapy.BMCDrmatol,,6:7.
[6] TrostJG,ApplbaumDS,OrngoI.CommonAdultSkinandSoftTissuLsions.SminPlastSurg,,3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