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毒蘑菇中毒事件屡见不鲜
蘑菇种类千千万……
你眼中的蘑菇是什么样子呢?
是萌系?↓
还是……野兽派?↓
究竟怎样分辨呢?
下面小编老师将为大家上一堂科普课!
好学的帅比美比们~请往下看↓
首先~来看看蘑菇的形态结构人们平时食用的蘑菇叫做子实体或菌体,蘑菇等担子菌的子实体又称担子体;菌类能产生单细胞(偶多细胞)的繁殖体,称为孢子,其具有繁殖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蘑菇种类这么多?
怎么分辨有毒蘑菇呢?
别怕~小编老师为大家整理了
广东常见的二十几种毒蘑菇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广东常见毒蘑菇种类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剧毒)
英文名称:AmanitaexitialisZhuL.YangT.H.Li
形态: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盖直径4—7cm,凸镜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较密。菌柄长7—9cm,粗0.5—1cm,近圆柱形或略向上收细,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环生于菌柄顶部或近顶部,薄,膜质,白色,不活动或在菌盖张开时从菌柄撕离。菌托薄,膜质,内外表面白色。
生境与习性:常在黧蒴树Castanopsisfissa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于广东春季温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分布:广州、清远、肇庆等地。
毒性:剧毒,一个约50g(一两)的致命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小托柄鹅膏小托柄鹅膏
英文名称:AmanitafarinosaSchwein.
形态:菌盖宽1.8—5.5cm,初半球形,后平展,有时平展而中部微凹,灰色,中央灰黄带褐色,被灰色至粉黄色粉末状鳞片,边缘延伸而有条纹。菌肉白色,无味道。菌褶白色,有时白带微黄色,离生或弯生,不等长,有少数分叉和不明显横脉。菌柄长2.5—7cm,近柄顶处粗2—7mm,中生,圆柱形,被粉末。无菌环。菌托灰白色,不脱落,被粉末。孢子卵圆形至近球形,6.4—8×4.7—6.4μm,光滑,无色,非淀粉质,内含1个中生大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
分布:肇庆、始兴、曲江、乐昌、连山、龙门、南澳岛、封开。
毒性:毒菌。据报道,有人采食后引起中毒。
格纹鹅膏格纹鹅膏
英文名称:Amanitafritillaria(Berk.)Sacc.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菌盖直径4~10(12)cm,初期近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浅灰色、褐灰色至浅褐色,中部色较深,具辐射状隐生纤丝花纹;菌幕残余锥状、疣状、颗粒状至絮状;菌盖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肉白色,不变色。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长5~10cm,直径0.6~1.5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污白色,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呈近球状、陀螺状至梭形,直径1~2.5(3)cm。有菌环,上位至近顶生,有时近中生,薄,膜质,上表面白色、浅灰色至灰色,下表面浅灰色至灰色,有时浅褐色。担孢子7.0~9.0×5.5~7.0μm,宽椭圆形至椭圆形,稀近球形或球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于针叶、阔叶林中散生或群生。
分布:肇庆、曲江、封开、南雄、大埔等地。
毒性:格纹鹅膏在有些地区的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陈作红等,)。
灰花纹鹅膏(剧毒)灰花纹鹅膏(剧毒)
英文名称:AmanitafuligineaHongo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3~6cm,幼时钟形至半球形,成熟时扁平,深灰色、鼻烟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较深,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或斑纹,光滑或偶有白色破布状菌幕残片;边缘平滑无沟纹,一般无菌环残片。菌肉白色,较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狭。菌柄长8~13cm,直径0.5~2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细小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直径1~3cm。菌环顶生至近顶生,灰色,膜质。菌柄基部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游离托檐高达3~8mm,厚0.5~2mm,外表面白色至污白色,内表面白色。担孢子8.0~10.0×7.0~9.5μm,球形至近球形,稀宽椭圆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侧生小尖长约1μ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分布:广州、肇庆、始兴,连州。
毒性:剧毒,在我国湖南、江西因误食此菌曾发生多起多人死亡的恶性中毒事件(张志光、周素荣等,;黄亮等,)。
灰疣鹅膏灰疣鹅膏
英文名称:AmanitagriseoverrucosaZhuL.Yang
形态:担子果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5)7~15cm,扁平至平展,浅灰色,有时污白色,其上的菌幕残余疣状至锥状,浅灰色至灰色,顶端多呈白色;边缘常有絮状物,平滑无棱纹。菌肉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菌柄长6~15cm,直径0.7~3cm,近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色,被有纤丝状至絮状浅灰色至灰色鳞片;内部实心,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基部膨大,腹鼓状至梭形,直径1.5~4(5)cm,有短假根,在膨大基部的上半部和菌柄下部常被有灰色至近白色的絮状至疣状的鳞片或菌幕残余。菌环膜质,易破碎消失。担孢子8.0~11.0×5.5~7.0μm,多为椭圆形,偶尔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淀粉质,无色透明,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分布:广州、龙门、封开、大埔、博罗。
毒性:微毒。灰疣鹅膏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陈作红等,)
异味鹅膏异味鹅膏
英文名称:AmanitakotohiraensisNagas.Mitani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常有刺鼻气味。菌盖直径(3)5~8cm,幼时近半球形,后期扁平至平展,有的中央稍下陷,白色,有的中央米色;边缘常悬垂有絮状物,平滑无棱纹。菌肉白色。菌褶浅黄色,离生,密集。菌柄长6—13cm,直径0.5-1.5cm,近圆柱形,白色,被白色细小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近球形,直径1.5-4cm。菌环上位至近顶生,白色,膜质,宿存或在菌盖伸展中常撕破而悬垂于菌盖边缘或破碎消失。担孢子7.5—9.5×5.0-6.5μm,宽椭圆形至椭圆形,无色透明,光滑,薄壁。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地上。
分布:肇庆、龙门、封开。
毒性:有毒。年夏天,在四川德阳有人曾误食此菌而中毒。
欧氏鹅膏欧氏鹅膏
英文名称:AmanitaoberwinkleranaZhuL.YangYoshim.Doi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3-6(8)cm,初半球形,后期扁平至平展,形状规则,成熟后边缘常翻起,白色,中央有时米黄色,菌盖边缘平滑无棱纹。菌肉白色,不变色。菌褶白色,老时米色至浅黄色,离生,稠密。菌柄长5-7(9)cm,直径0.5-1(1.5)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光滑或被白色纤毛状或反卷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至白萝卜状,直径1-2cm。菌环上位,白色,膜质,上表面有辐射状细沟纹。菌柄基部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薄,两面白色;担孢子8.0-10.5×6.0-8.0μm,椭圆形,有的宽椭圆形,无色,光滑,薄壁。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分布:广州、封开。
毒性:有毒。实验证明本菌含有毒素(陈作红等,)。
假褐云斑鹅膏假褐云斑鹅膏
英文名称:AmanitapseudoporphyriaHongo
形态:担子果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4—12cm,幼时半球形,后渐扁平或近扁平,褐灰色,中部色深,似有隐生纤毛及形成花纹,光滑,梢粘,有时表面附有菌托碎片,边缘平滑无条棱,常附有白色絮状菌幕残物。菌肉白色,中部梢厚。菌褶纯白色。菌柄常有纤毛状鳞片后有白色絮状物,基部膨大向下稍延伸呈根状,内部实心。菌环白色,膜质,生菌柄之上部。菌托白色,苞状或袋状,有时边缘破碎。孢子卵圆形至宽椭圆形,7.5—9×4—6μm,糊性反应。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针林或阔叶林中地上。
分布:肇庆、始兴、曲江、封开、大埔等地。
毒性:记载有毒。本菌的外形、色泽与隐花青鹅膏AmanitamanginianaW.F.Chiu相似。属树木外生菌根菌。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
英文名称:Amanitasubjunquilleavar.albaZhuL.Yang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偶大型。菌盖直径(2)3~6(10)cm,初期近钟形至扁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稍翻卷,白色,有时中央米黄色至很淡的浅黄色,稍粘,光滑,通常无菌幕残余;菌盖边缘平滑无沟纹或有~时有辐射状细小沟纹,无絮状悬垂物。菌肉白色,不变色。菌褶白色,离生,稠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菌柄长4~12(15)cm,直径0.3~1(~1.5)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浅黄色,常被纤毛状或反卷的浅黄色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直径1~2(2.5)cm。菌环近顶生至上位,白色,膜质,宿存或有时破碎消失。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游离托檐高达2cm,厚达2mm,两面白色至污白色;担孢子6.5~9.5×6.0~8.0(~10.0)μm,球形至近球形,有时宽椭圆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小尖侧生、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分布:肇庆。
毒性:剧毒,是目前我国已知毒性最大的4种剧毒鹅膏之一(陈作红等,)。
锥鳞白鹅膏菌锥鳞白鹅膏菌
英文名称:AmanitavirgineoidesBas
形态:担子果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7~15(20)cm,白色,幼时近半球形,边缘稍内卷,后期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上翘,菌幕残余圆锥状至角锥状,白色,高1~3mm,基部宽1~3mm,至菌盖边缘渐变小;边缘常悬垂有絮状物,平滑无沟纹。菌肉白色,稍厚。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至米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菌柄长10~20cm,直径1.5~3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被白色絮状至粉末状鳞片,后者排列成蛇皮状;内部实心,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腹鼓状至卵形,直径3~4cm,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疣状至颗粒状的菌幕残余,排列成环带状。菌环白色,膜质,上表面有辐射状细沟纹,下表面有疣状至锥状小凸起,在菌盖伸展中菌环常撕破而悬垂于菌盖边缘或破碎消失,偶宿存。担孢子8.0~10.0×6.0~7.5μm,宽椭圆形至椭圆形,稀近球形或长椭圆形,淀粉质,无色透明,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它可能与松属Pinus和壳斗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
分布:广东(始兴、南雄、鼎湖山等)。
毒性:锥鳞白鹅膏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陈作红等,)。
凤梨盖条孢牛肝菌凤梨盖条孢牛肝菌
英文名称:Boletellusananiceps(Berk.)Singer
形态:菌盖宽4~8cm,扁半球形,紫红色至红褐色,不粘,上密覆丛毛组成的覆瓦状鳞片,中央的鳞片比较直立,状如松塔,边缘有延伸的领状菌幕,紧贴于菌管表上。菌肉厚5~15mm,白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灰白色,无味道。菌管长5~18mm,表面黄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褐色,易剥离,菌管层在菌柄四周下陷或以缺刻缺短延生;菌孔直径1mm,圆形至角形,与管表同色。菌柄长6~10cm,粗6~10mm,中生,圆柱形,上下粗细相等,红褐色,上有紫色至灰黑色的绒毛,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肉质,实心。孢子16~23×7~9μm,长方形至椭圆形,黄褐色,有18~22条纵纹,无横向细条纹,一端尖突,壁厚,非淀粉质,孢壁呈黑色,内有1个不规则形的油球。
生境与习性:单生至散生或丛生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长于红周树根或马尾松的活树干上或腐木上。
分布:广东、海南。
毒性:有毒。本菌与凤梨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anana(Curt.)Murr.相似,后者同样有毒。
铅绿褶菇铅绿褶菇
英文名称:Chlorophyllummolybdites(Meyer:Fr.)Mass.
形态:担子果大,白色。菌盖直径5-25cm,半球形、扁半球形,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菌褶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离生,宽,不等长,褶缘有粉粒。菌柄长10-28cm,粗1-2.5cm,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褐色,纤维质,表面光滑,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气香。菌环膜质,生菌柄之上部。孢子印带青黄褐色,后呈浅土黄色。孢子光滑,具明显的发芽孔,宽卵圆形至宽椭圆形,8-12×6-8μ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长。
分布:广州。
毒性:该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这是近年广东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种类之一。
黄裙竹荪黄裙竹荪
英文名称:DictyophoramulticolorBerk.Broome
形态:菌蕾卵圆形,白色,平滑,或偶尔呈暗褐色,有时被有短软的刺状物。菌体高13-21.5cm。菌盖高3-4.5cm,宽2-3.5cm,覆钟状至圆锥状,橙黄色,有不规则网格,薄而韧,上有暗青色孢体,稍有臭味,顶端平截,有一穿孔,穿孔直径约8mm。菌幕似裙子并有网格,柠檬黄色至桔黄色。菌柄白或浅黄色,中生,海绵状,长15-16cm,粗1.6-3cm,空心。基部菌托白色至浅紫红色,苞状,高4-5cm,直径2.5-5cm。孢子透明,椭圆形,3-4.2×1.2-1.5μm。
生境与习性:春至秋季群生于针阔混交林中腐叶堆上。
分布:广州、肇庆、始兴、南雄、曲江、博罗。
毒性:一般认为有毒,虽毒性不大但也不宜食用,有人闻其气味也会感觉头晕。可供药用。
纯黄白鬼伞纯黄白鬼伞
英文名称:Leucocoprinusbirnbaumii(Corda)Singer
=黄环柄菇Leucocoprinusluteus(BoltonSecr.)Locq
形态:菌盖宽1.2—3.7cm,种形,后平展,中央脐凸形,肉质,浅黄色,中部桔黄色至黄色,粘或干,上覆灰白色块状鳞片和绒毛,边缘有条纹,撕裂,波状。菌肉淡黄色,厚0.5—1.5mm,无味道和气味。菌褶白色或黄色,盖缘处每厘米5—11片,不等长,离生或直生,褶缘平滑。菌柄长4.5—9cm,粗2—4mm,中生,圆柱形,具球茎状膨大基部,淡黄色至黄色,上有绒毛,空心。菌环位于中上部,单环,易脱落。孢子卵圆形至广椭圆形,7—10×5—7μm,光滑,有芽孔,芽孔处略下陷,无色至淡黄色,类糊精质,内含1个中生大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林中地上。
分布:广州、肇庆、清远、始兴、连山、阳春等全省各地。
毒性:据记载有毒,不能采食。
粗柄白鬼伞粗柄白鬼伞
英文名称:Leucocoprinuscepaestipes(Sowerby:Fr.)Quél.
形态:菌盖宽2—7.5cm,白色,后变蛋黄色,半球形,伸展后中央略呈脐凸形,脐凸部赤褐色,密被易脱落红褐色疣状小鳞片,干,边缘有明显条纹,易撕裂。菌肉白色,后转黄色,无味道和气味。菌褶初白色,后变淡黄色,不等长,离生。菌柄长2—6cm,粗2—5mm,棒形,弯曲,具球茎状膨大基部,杵状,菌环以上部分淡黄色,被绒毛,菌环以下黄带赤褐色,上有赤褐色鳞片或绒毛,空心。菌环生于柄1/3处,单环,上表淡黄色,下表淡土黄色,膜质,易脱落,可活动。孢子卵圆形至广椭圆形,7—11×5.5—7.3μm,光滑,有芽孔,无色,类糊精质,内含1个油球。
生境与习性:群生或近丛生于林中地上或路边。
分布:广州、肇庆、清远、南雄。
毒性:据资料记载有毒,其毒素不详。其味苦,故不宜食用。另该菌与铅绿褶菌Chlorophyllummolybdites(Meyer:Fr.)Mass.相似。
双柱林德氏鬼笔双柱林德氏鬼笔
英文名称:Linderiabicolumnata(Lloyd)G.Cunn
形态:担子果未展开时卵圆形,直径1.6-2.2cm,包被薄,白色,基部有菌丝索。菌托近球圆形至苞状,高3-3.5cm,直径2-2.5cm,白色。担子果高6-8cm。孢托高4-6cm,有2柱状体从菌托内突出,这2个直立圆柱状体在基部分离,中部向外弯曲成弧状,上部向内弯曲并在顶端结合,每根直径0.8-1cm,自下部至顶端柱状体逐渐变细,海绵质,有腔室,中空,其横切面在下部成半圆形,内侧圆凸,外侧较平或稍凹,近肾脏形或扁豆形,至上部则逐渐呈近圆形,顶端宽3-5mm,上部橙红色至橙黄色,顶端色浓,呈洋红色至朱红色,下部淡肉色至奶油白色,细胞状腔室外表破裂向外开孔。孢体生长在柱状体上部内表面上,仅限于柱状体上部1/4—1/3处,暗青褐色,粘液状,奇臭。担孢子短杆状至长椭圆形,3.5—4.5×1.5-1.8μm,淡绿色,平滑。
生境与习性:生长于阔叶林内地上。
分布:肇庆、阳春。
毒性:新鲜时发出的气味会令人头晕。
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剧毒)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剧毒)
英文名称:Naematolomafasciculare(Pers.:Fr.)Singer
形态:菌体一般小,全体黄色。菌盖直径3-5cm,顶部锈褐至红褐色,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黄色。菌褶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青褐色。菌柄长3-12cm,粗0.4-1cm,黄色而下部褐黄色,纤维质,表面有纤毛,实心至松软。菌环常呈蛛网状,生柄的上部。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6-9×4-5μ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丛生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分布:乳源、乳阳。
毒性: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死亡。
沿丝伞沿丝伞
英文名称:Naematolomasp.
形态:菌体一般小,全体青黄色。菌盖直径1-2cm,顶部淡黄色至肉桂褐色,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边缘色浅。菌褶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青褐色。菌柄长2-6cm,粗0.3-0.8cm,淡黄色而下部褐黄色,纤维质,表面有纤毛,实心至松软。菌环常呈蛛网状,生柄的上部。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6-8×3.0-4.5μm。
讨论:本种与簇生黄韧伞Naematolomafasciculare(Pers.:Fr.)Sing.相似,但本种菌体橙黄色没有后者明显,而且个体较小、菌盖较薄、菌柄较细。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丛生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分布:广东。
毒性:本种毒性与簇生黄韧伞Naematolomafasciculare(Pers.:Fr.)Sing.相似,应避免食用。
古巴光盖伞古巴光盖伞
英文名称:Psilocybecubensis(Earle)Singer
形态:菌体较小。菌盖表面开始黄色,后呈赭色或奶油色,老时带白色,直径1.5-2.5(7)cm,初期锥形或半球形,至近平展而中部稍突起,光滑,有白色鳞片,靠近边缘有白色残幕,无条棱,水浸状。菌褶直生或凹生,暗灰色道暗紫褐色,最后黑紫色,褶缘白色似絮状。菌柄长4-12cm,粗0.4-1.3cm,圆柱形,基部膨大,内部松软或空心,表面白色至奶油色或黄褐色,菌环以下光滑或稍有鳞片,顶部有条纹。菌环膜质生于柄上部,白色,往往落有孢子呈现暗紫褐色。孢子近卵圆形,12-15.4×7-8.9μm,暗褐色。
生境与习性:夏季喜欢群生或单生于牛马等动物的粪便上。
分布:广州。
毒性:所含有的毒素主要为色胺类物质—裸盖菇素。主要一起神经性毒性症状,毒性反应快。古巴光盖伞毒素含量较高,并以其致幻作用而著称,可造成时空感觉的错乱或昏迷,服用量大时也可致死。
疸黄粉末牛肝菌疸黄粉末牛肝菌
英文名称:Pulveroboletusicterinus(Pat.C.P.Baker)Watling
形态:菌盖宽1.5-5.5cm,凸镜形至扁凸镜形,干,覆有一层厚的硫磺色粉末,粉末脱离之后,盖色为浅紫红色至红褐色,上有绒毛,硫磺色菌幕从盖缘延伸一直将整个菌柄包裹,破裂后残余物挂在菌盖边缘。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浅蓝色,无味道,有一股硫磺气味。菌管表面橙黄色至红黄色,伤时变青绿色至蓝褐色或蓝绿色,管里黑黄色;角形,与菌柄成短延生或弯生。菌柄长2.0-7.5cm,粗6-8mm,中生至偏生,圆柱形,直至微弯曲,上粗下细,鲜黄色,伤时变灰蓝色至蓝色,上覆有硫磺色粉末,初实心,后为空心。残留菌环位于柄上位,黄色,单环,易脱落,不活动。孢子8-10×3.5-6.0μm,椭圆形至广椭圆形,光滑,浅黄色,非淀粉质,内含1个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于混交林地上。
分布:肇庆、阳春、河源、连州。
毒性:毒性较强。黄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raveneliiBerk.Curt.的外形与本种十分相似,但个体较大。后者同样有毒,在我国也有分布。
小毒红菇小毒红菇
英文名称:Russulafragilis(Pers.:Fr.)Fr.
形态:菌盖宽3.5-4.5cm,凸出形至平展,后略中凹,粘,红色、粉紫红色至血红色,中部色较深,部分褪色成黄色斑块或斑点,表皮易剥落,盖缘整齐,后有条纹。菌肉白色,薄,脆,辣味。菌褶白色,盖缘处每厘米8-12片,基本等长,有少量分叉,有横脉,短延生。菌柄长2-3.5cm,近柄顶粗8-14mm,中生至略偏生,粗圆柱形,白色,脆,空心。孢子近球形,7.5-9×6-7.5μm,有钝小刺及网纹,近无色至微黄色,淀粉质。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散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分布:广东各地。
毒性: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中毒反应。
拟臭黄菇拟臭黄菇
英文名称:RussulalaurocerasiMelzer
形态:菌盖宽4-7cm,初半球形,后平展中凹形,黄褐色,中央部分色常较深,粘,光滑无附属物,边缘有颗粒构成的短条纹。菌肉黄白色,气味臭,苦杏仁味道或味道辣。菌褶白色,较密,直生。菌柄长5-8cm,近柄顶粗10-15mm,中生,圆柱形,基部缩小,有绒毛或基本光滑,无小腺点,有条纹,空心,中部海绵质。孢子近球形,直径7-11μm,具棱刺,淡黄色至近无色,淀粉质。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地上。
分布:肇庆、曲江、乳阳、连州。
毒性:此菌味辛辣,具臭气味,有毒。在有些地方有人将它漂洗后食用,但往往不能彻底去毒。
橙黄硬皮马勃(参照种)橙黄硬皮马勃(参照种)
英文名称:Sclerodermacf.citrinumPers.
形态:担子果扁球形,宽2-5cm,着生部为紧缩而成的一个或小或粗的柄状基部,以一菌丝索固定于土中。新鲜时包被厚约2mm,干后约0.5-1mm,土黄色至赭色,平滑无毛或顶部有龟裂网纹,或网纹具中心疣点,或小或粗。包被切面灰白色,露于空气中稍变暗浅红色。由顶部不规则开裂。孢体黑色,菌髓片白色,后黄色或带灰色。有令人难闻的浓烈鱼腥臭味。担孢子暗褐色,球圆形,有网纹和小刺;包括网纹和小刺直径12-14μ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针阔混交林林地上。
分布:广州、肇庆、连州、乐昌、河源、大埔、博罗、乳源。
毒性:有毒。食后10分钟至半小时即出现呕吐、头晕、发冷等症状。及时采取催吐、洗胃等措施救治,通常不会产生严重的危险。在广东的样品与国外的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citrinumPers.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微小的差别,如广东样品毒性似乎大些、包被薄些。
粘盖包脚菇(剧毒)粘盖包脚菇(剧毒)
英文名称:Volvariellaspeciosa(Fr.:Fr.)Singer
形态:菌盖宽4.5—12cm,平展脐凸形,肉质,浅灰微带粉红色,中央部分灰色,粘至微粘,上被棉絮状绒毛,有云母光泽,边缘整齐至撕裂,有弱条纹。菌肉白色,近柄处厚5mm,边缘处几消失,无味道,无气味。菌褶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盖缘处每厘米7—15片,稀、不等长,离生,褶缘微锯齿状,粗糙有颗粒状物。菌柄长5.5—8cm,近柄顶部粗4—8mm,中生,圆柱形,上被白色短绒毛,有弱条纹,向下渐粗,基部膨大成球状,脆骨质,实心。菌托苞状或杯状,膜质,白带灰色,地面生,不脱落。孢子印粉红褐色。孢子橄榄形至椭圆形,有侧生小尖突,12—15×7.5—9μm,光滑,淡黄褐色至粉红色,非淀粉质,内含1—2个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草地上。
分布:广州、惠东。
毒性:极毒。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小编吐血整理……你看完了吗?
是不是发现有好多有毒蘑菇和平常食用的蘑菇非常相似!!
所以啊~采蘑菇的小姑娘不是随便可以当滴~
各位帅比美比~千万不要拿生命去采蘑菇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