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是由于猪感染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类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感染易感动物,也可感染人类,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多使用多种抗生素进行综合性的治疗,病死率较高。
前言
本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以发病突然,死亡较快,临床出现高度稽留热,急性败血症,慢性经过者以关节炎为特征。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肌肉、内脏、肿胀的关节内均可检出病原体。
自然条件下猪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有易感性,其中以架子猪、仔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为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脓肿的脓汁等,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及废弃物,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本病是经呼吸道或伤口及经口、咽喉等途径感染发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新病区多呈急性暴发,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夏秋季节多发,有的延至初冬。
临床症状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的病例,往往当晚未见任何症状,翌晨已死亡或突然减食或不食,体温41.5~42.0℃,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死亡率高,易与败血性猪丹毒混淆。急性的病程2~4d,体温40.5~41.5℃,有时达到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低头、喜卧。个别病例一肢或四肢疼痛,站立时悬蹄,跛行或后肢不全麻痹,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尤以15kg左右小猪多见,颈部强直,偏头或呈一个方向打转划是跳跃。病猪减食或不食,眼结膜充血,流泪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有浆液性鼻汁,呼吸浅快,一般大小便正常。个别有血尿或腹泻、便秘现象。病猪迅速消瘦、贫血,表现极度衰竭。濒死期出现角弓反张,嘶叫,全身颤抖或四肢作划泳挣扎。少数在病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呈紫色或出血紫红斑。
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肉尸外表多正常,气管和支气管充血,腔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肺门淋巴结水肿,其余没有特异变化。急性型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红色或有斑点状出血,有的背臀部成片出血,血液凝固不良,会厌软骨点状出血,胃底黏膜有片状出血,大小肠各部多见充血、出血。胆囊壁水肿,脾肿大。心耳、心冠多有出血斑。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
综合防治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干净,建立定期卫生消毒制度,交叉使用消毒剂,防止产生耐药性。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不从有病的猪群引猪。
应用疫苗:
进行免疫接种,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研制出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的灭活菌和弱毒疫苗。如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菌疫苗,免疫广谱,可同时预防发病率高的猪链球菌C群和猪链球菌2型;猪败血性链球菌苗,是用于健康猪群的免疫接种,弱猪及初生仔猪不应使用。
药物预防:
拌料:
10%多西环素可溶性粉g+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g,混合拌料斤,连用5-7天;
20%氟苯尼考可溶性粉g+10%多西环素可溶性粉g,混合拌料斤,连用5-7天。
打针:
青霉素万单位+链霉素1g/头,肌肉注射,每日2次;
安乃近5ml、地塞米松6ml,肌肉注射,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