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可以呈良性病程

进行性或播散性多见于成人,有严重症状和肝脾肿大

病原菌为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属双相菌,在组织内及37℃培养基中呈酵母型,直径2~4μm,卵圆形;在室温下生长为白色菌丝集落有性期已被发现,可从流行区土壤中分离出带菌的灰尘经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由于免疫力的产生,常不治自愈少数病人因患肿瘤等而免疫力降低,吸入大量孢子后,可引起肺以外脏器的全身性扩散儿童还可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侵入者甚为少见在流行地区动物亦可被感染,其粪便等排泄物亦可带病菌,但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人之间尚无直接传播的报告

(一)肺组织胞浆菌病 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皮炎芽生菌病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少数可有轻度或中等程度的症状,如干咳、胸痛,儿童可有发热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胸片显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组织胞浆菌素试验强阳性

(二)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但无症状在一定条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则可变为进行性、播散性或暴发性暴发性大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少数病例可以转为慢性或表现为皮肤粘膜溃疡或肉芽肿,出现于口腔、舌、咽喉、胃肠、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图外生殖器或皮肤,骨和关节很少被波及原发性皮肤感染甚为少见,如见于实验室工作者,但不治可愈

【概述】

【临床表现】

早期原发性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为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结合x线胸片检查播散性病例有赖于真菌检查及血清试验

目前治疗组织胞浆菌病以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的疗效最佳避免进入流行区和防止吸入带菌尘埃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实验检查】

涂片染色、25℃和37℃培养及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真菌都有诊断价值涂片瑞氏或吉姆萨染色可见2~4μm直径、卵圆形有荚膜的孢子孢子一端圆,有染成红色的杯状原浆质;一端尖,可出芽,芽颈细孢内有一孔泡孢子外观很像洋葱的横切面37℃血琼脂培养为酵母型,与涂片染色和病理切片所见相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25℃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为霉菌型,有典型的齿轮状大分生孢子,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组织细胞内应与马尼菲青霉、球拟酵母(不产生荧光抗体)、黑热病原虫(真菌染色阴性)及弓形虫(不在组织细胞内、真菌染色阴性)鉴别它的有性期已被发现(ajellomyces capsulatus)

好转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比补体结合试验更具特异性,但有时与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有交叉反应荧光抗体检查对培养、标本及组织切片中的病原菌有鉴定价值

播散性者显示慢性肉芽肿改变,很少化脓,有干酪样坏死,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显著,及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形成中性粒细胞很少,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有荚膜,3μm大小,寄生于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内,用苏木素申克-伊红、吉姆萨、pas或革兰染色都能显示细胞内的孢子,但必须与其他酵母和原虫鉴别,特别是马尼菲青霉

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表示过去和现在有感染,适用于普查乳胶微粒凝集试验适用于早期急性感染,对播散性病例无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对播散性病例的诊断和预后有价值,感染6周后可呈阳性,效价大于1∶32,或不断升高,表示病情恶化,反之则表示

【治疗说明】

【病理说明】

来源:中国医学考试网-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

(责任编辑:)

【诊断说明】

【流行特征】

美洲型组织胞浆菌病简称组织胞浆菌病,由有荚膜的组织胞浆菌引起,主要侵犯肺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前者的症状轻,病程短,常自愈;后者症状重,淋 巴结及肝脾均肿大,预后不佳本病流行于北美孢子丝菌病传染,系一种地方病其他各洲亦有少数病例报道我国1955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以后发现数例,患者都是从流行区归国的华侨男女老少都可发病

共2页,当前第1页第一页前一页下一页

肺组织胞浆菌病也可由急性转为慢性,有空洞形成,类似结核患者以成年男性居多


北京中科白癜风研究院评价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yw/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