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被誉为病害克星,是全球第一个以“植物健康作用”登记的杀菌产品。最早是巴斯夫研发出来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线粒体呼吸,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所需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能控制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卵菌引起的大多数病害,也被称作呼吸抑制剂。最近几年在农业种植上比较流行,对农作物的预防和增产效果都比较明显。
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仅具有保护治疗的作用,同时具有渗透和局部内吸的活性,持效期长,并且耐雨水冲刷。杀菌比较广谱,适合大多数作物。
吡唑醚菌酯单纯的用作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效果会比较慢,不是很明显。保护型的效果比单纯的治疗效果要好。因此,尽量在发病前或者是发病初期去使用。
虽然在治疗方面吡唑醚菌酯表现的一般,但是它一些独特的功能是别的杀菌剂都是没有的。
首先,吡唑醚菌酯能对作物产生积极的生理调节作用,它能抑制乙烯的产生,可以帮助作物有更长的时间储备生物能量,确保成熟度,显著提高作物的消化还原酶的活性,所以它对作物的早衰现象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像一些白粉病、叶霉病、叶斑病等等,很多都是从老叶早衰引起的病害,如果我们在作物没发生这些病害之前,每次打药的时候加上点吡唑醚菌酯,就会大大降低这些发病几率。
其次,吡唑醚菌酯能诱导作物提高对钙的吸收,从而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发育,延缓作物的衰老,在没有病害的时候照样提高作物的免疫能力,保护叶片,增加产量。
另外,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有机硅功效。也就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延展性,可以轻松的渗入作物表面的蜡质层,蔓延到作物的叶片背面。
再者,吡唑醚菌酯还有更快的传导速度和携带能力,和其他的农药混用的时候,能够携带这些农药以更快的速度到达病患处,起到快速杀菌的作用。
由于近几年吡唑醚菌酯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抗药性上升的特别快,效果不如从前。所以我们在针对一些抗性病害的时候,会复配一些别的杀菌剂共同去使用,比如戊唑醇,代森联,喹啉铜,芸苔素,磷酸二氢钾等等。
那么吡唑醚菌酯常用的五大最佳杀菌配方:
第一,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白粉病、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护效果,特别是对柑橘的炭疽病。
第二,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对白粉病、赤霉病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但是不建议在瓜类上使用,容易产生药害。
第三,吡唑醚菌酯+代森联,不仅能阻止病菌的入侵,防止病菌的扩散清除体内的病菌还能够提高作物的生理活性延缓衰老增产提质。
第四,吡唑醚菌酯+喹啉铜,可以在作物表面形成很好的保护膜,直接杀死膜类的病原菌特别是对苹果的轮纹病非常好的效果。
第五,吡唑醚菌酯+抑菌药,对病原菌各生育阶段都有抑制的作用,可以用于果树和蔬菜多种病害的防控,特别是苹果的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
吡唑醚菌酯作用很多,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果实转色期最好不用,因为吡唑醚菌酯会抑制植物体内乙烯的形成,这样会导致转色不均匀,影响果实的品质。
第二,可以把吡唑醚菌酯当做防病增产的神器,但是不能用来单独治病,建议复配使用。可以和三唑类杀菌剂,比如说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一起使用,见效快,持效期长。
第三,一个生长季吡唑醚菌酯建议用两到三次就可以了。如果用多了,农作物会晚熟,影响收获。
第四,吡唑醚菌酯,尽量不要用乳油的,多用悬浮剂,悬浮剂比乳油的更健康,更安全。
第五,使用量不用大,正常吡唑醚菌酯,一亩地使用10-15克就好。如果使用量大,容易烧根烧叶。
第六,使用吡唑醚菌酯之后,千万不要再加有机硅助剂,吡唑醚菌酯和有机硅同时使用,非常容易产生要害。
第七,吡唑醚菌酯的最佳使用时期,是植物健壮的时候。尽量用来治疗,而不是预防。叶片比较弱的时候吡唑醚菌酯非常容易烧叶,根系特别弱的时候吡唑醚菌酯去滴灌容易烧根。
最后提示各位农友,好药很多时候不一定能用的好,我们要把农药的作用机理理解透彻,结合植株的生理特性,才能得出更合理的使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