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辣椒无公害栽培技术
辣椒系茄科辣椒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县大田结构调整10多年以来,辣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产量丰高,扣除亩成本元左右,亩纯收益可达元以上。该产业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产品主要销往本省及广东汕头、揭阳、深圳和江西南昌、赣州等地。
一、选用良种:可选用抗寒、抗病、抗逆性强,适宜春季、秋冬栽培的优良品种。如辣椒有:红丰厚肉尖椒、博辣线椒、粤椒10号。小米椒有:朝天椒、子弹头二号、平头小米椒、指天椒等。
二、播种育苗
苗床处理:种植1亩辣椒需准备苗床10平方米。苗床要选用富含有机质、团粒结构良好、无病菌、没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土壤,播种畦的营养土可按肥沃的大田土6份、腐熟的土杂肥4份的比例配制。另外,每立方米(约30担土)营养土中再添加腐熟的鸡粪25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草木灰10公斤,肥土充分混匀后过筛并做成0.8~1.2米宽的畦,畦面高出地面5~10厘米。为防治苗期病害,10平方米苗床用81%甲霜百菌清克、50%多菌灵克,20%噻菌铜克掺入50公斤火烧土(过筛)拌匀,播种前在床面上撒施一半药土,播种覆土后再在床面上撒入余下的药土。辣椒宜大苗栽植,苗龄以6~8老叶为宜。为了保证苗壮,应采取小拱棚育苗。春椒可在头年11月中旬开始育苗,秋椒应在7月上旬育苗。播种前将种子晒1~2小时,然后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5分钟,再捞出冲洗干净后再浸种6~8小时,或用50~55℃热水浸泡10分钟(不断搅拌),再放入清水中浸种8小时。捞出沥干后,用已消毒好的纱布包好,置于25~30℃条件下催芽,待70%露白发芽时,便可播种。每亩用种量为25克。播前要浇透底水,再把催过芽的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上面再撒1厘米厚的营养土和药土。播种后苗床上面要盖稻草保湿,为避免冻害,再搭小拱棚覆盖薄膜保温。下雪时应加盖草毡挡寒。保持苗床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0℃,夜晚温度控制在10℃,10天左右即可出苗。苗出土后,应及时放风排湿,防止苗旺长,苗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3℃~28℃,夜晚温度控制在15℃~20℃。由于早春自然光较弱,小拱棚内光照普遍不足,应于晴朗的中午前后揭膜,增加光照强度,抑制苗徒长。另外,移栽前15天,应控制肥水,加大放风量,进行炼苗、蹲苗,防止出现高脚苗、徒长苗。
三、整地定植
辣椒喜湿怕水,宜选择保肥、松散通气的壤土、沙壤土或有机质粘壤土。土壤的pH值以6.5~7为宜。每亩可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公斤,或氮磷钾三元素(各含15%)复合肥50~80公斤,可根据土地肥力适当增减。为了便于排灌,整地采用高畦栽培,把畦整成畦宽0.6~0.8米(单行式),畦与畦之间沟宽0.35~0.4米,畦高度为0.35米,这样雨大时可及时排水,保持畦面疏松透气,有利苗生长发育。为了通风透光,畦宜取南北方向。定植前对苗床浇一次透水,促进苗生发新根,以便于起苗。定植定植时采用单株种植,每亩种~穴,株距为45~60厘米。辣椒定植不宜过深,栽苗高度以苗子叶下高度为准。定植前喷一次杀菌剂和杀虫剂可用2.5%多杀菌素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施。起出的苗应随起、随栽、随浇定苗水,为了促进苗早发快长,可在定苗水中加入速效化肥,每亩用尿素4公斤,磷酸二氢钾2公斤,溶入公斤水中浇施。
四、田间管理
㈠中耕培土。及时中耕培土,可促进辣椒根系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保温保湿。土壤水分较多时,如湿度过大,要及时松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中耕锄草雨季宜浅锄或人工拔草,以防损伤辣椒根系,影响吸收能力,造成病害感染。中耕还可散湿,防止土壤积水、缺氧,导致叶片发黄、落叶、沤根、病害流行,有利根系生长。
㈡追施肥料。定植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淡肥勤施,前期要适当控氮。第一次追肥一般在门椒长至3厘米左右大小时,对椒坐住后结合浇水亩施腐熟的30%人粪尿l公斤加硫酸钾2~3公斤,以后每隔3~4次浇水时追一次肥。可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肥。在第一次采收前,要重施一次化肥,每亩穴施三元素复合肥25~30公斤或尿素10~15公斤加钾肥10公斤,以防雨季脱肥,也可在每次大雨后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加钾肥2公斤。追肥时化肥要均匀撒在地面上,切忌撒在叶片上,以防肥害。进行根外追肥可多次喷施海精灵倍液或0.2%磷酸二氢钾、0.2%尿素和0.2%硫酸锌混合液或爱多收,不仅能补充营养,加速光合作用,促进坐果,生育期可喷3~5次。
㈢浇水排水。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水,以免田间形成积水,做到雨停水净,整地时应做成小高垄或高畦地膜覆盖,以利排灌。辣椒根系浅,怕涝怕旱。特别是盛果期,如缺水,产量会严重受影响。应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高温天气忌中午浇水,以免降低土壤温度,造成落叶、落花、落果。
㈣植株调整。门椒以下的腋芽全部摘除,对长势较弱的植株,第一、第二层嫩梢也要及时摘掉,以促进植株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果实生长。由于辣椒开花期气温较高,易引起授粉不良或植株生长过旺而造成落花落蕾,可喷施30毫克/千克水溶性防落素溶液保花保果。
五、病虫害防治
㈠病害。高温雨季,土壤和空气湿度大,易导致病害流行。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疫病、炭疽病,白绢病。防治疫病的关键是防涝,当田间发现病株时,要及时喷洒氰霜唑、咪鲜胺、雷多米尔、可杀得、杀毒矾、甲霜灵等药剂。由细菌引起的病害有青枯病、软腐病,一般采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或可杀得或DT杀菌剂或噻菌铜进行喷雾防治。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是防治好蚜虫,当田间出现病株时,选用病毒A喷洒,并结合喷施适量的云苔素叶面肥。以根部发病为主的疫病和青枯病,喷药时重点喷洒植株根茎部,严重时可灌根。7~8月为疫病多发阶段,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降雨前须喷药预防,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上述药剂一般每隔7~8天喷1次,连喷2~3次。
㈡虫害。主要有烟青虫、棉铃虫、蚜虫、白蜘蛛、茶黄螨等害虫。烟青虫、棉铃虫宜选用旺收、功夫、抑太保、阿维菌素等药剂轮换交替施用,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遍。蚜虫宜选用吡虫啉等农药。天气干旱时要注意防治白蜘蛛、茶黄螨等。防治白蜘蛛、茶黄螨选用阿维菌素、螺螨脂、扫螨净等。
2、紫灵芝栽培技术要点
⒈备料:每年10月上旬至12月开始备料,选择板宽3-20cm的硬质阔叶树种如栎、楮、枫树等林木加工边料,材质新鲜且多带树皮。
⒉菌种生产:每年9月中旬∽12月上旬生产三级种。
⑴母种生产。培养基制作:马铃薯(去皮)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ml,PH6.5。选择菌丝生长健壮的试管母种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扩繁,一支母种扩繁10∽30支试管。
⑵原种生产。培养基配方:杂木屑70%、麸皮25%、玉米粉3%,石膏粉1%、蔗糖1%。均按常规方法制作,pH值自然,含水量55-60%。选用生长健壮的一级母种,一支母种扩繁6瓶原种。接种后置于23-26℃环境中暗光培养。适温下培养25-30d即可长满瓶。
⑶栽培种生产。培养基配方同原种培养基配方。选用生长健壮的二级菌种扩繁栽培种。一瓶二级种扩繁30-40袋三级种,接种后置于23-26℃环境中暗光培养。适温下培养25~30d即可长满。培养35-40d即可用于栽培袋生产。
⒊栽培袋生产
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3月都可制作栽培袋,栽培时间适当提早对出芝有利。按要求把边材锯成28-30cm长,待板材含水量40%-55%时,即可进行制袋。采用低压聚乙烯袋,规格为30cm×64cm×0.5-0.6mm。每袋装料约5kg或10㎏,用绳子将两端袋口扎紧,常压灭菌中心温度℃,保持20-24小时。灭菌后当料温降至30℃以下时,在筒袋两端接上菌种,接种量为每瓶菌种接5-10袋。选用无污染,菌龄短,菌丝体生长健壮的武芝2号菌种。接种后仍用绳子将袋口扎好,然后把菌筒搬入培养室堆叠排放,高度为4-5层,用薄膜盖住保温,室温控制在22-28℃,黑暗培养,随着菌丝的生长,通风量相应增加。待袋面长满菌丝后,要松开袋口,以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求,适宜温度下经过80-90天培养,菌丝进入生理成熟即可下田移栽。
⒋栽培场地选择:选择向阳、水源方便、水质好、排灌容易、卫生条件好、土质疏松的田地,菇棚与香菇棚搭建一样,内棚每畦用竹片搭起1.5-1.8米的薄膜小拱棚。选择阴天下田排筒,排筒前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⒌栽培密度:5㎏菌包每亩排放-筒,10㎏菌包每亩排-3筒。
⒍栽培方式:可采用竖埋或横埋二种方式,菌袋靠土边用刀片割1/5连续整齐排放于畦内,边排边覆土,厚度为2-3cm。
⒎田间管理:栽培袋覆土后,保持土壤湿度60-65%,空气相对湿度85-90%,正常情况下,菇筒下田20天左右,即能看到灵芝子实体原基露土,此时应主控温、保湿、通风、控光等工作,水份管理应干湿交替,保持畦面湿润,若芝体过密可进行疏蕾(原基),每筒只让其生长一朵。温度应控制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灵芝具有向光性、出芝时对光线要求较强,适当增强光线能促进菌盖分化,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只长柄,不分化菌盖,当菌盖长至8cm以上时,适当减少光线,加厚遮荫物,以保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在子实体成熟阶段可适当降低湿度,保持空气清新,可使子实体结实,质地较密,朵形完整。
⒏病虫害防治:选择菌丝生长健壮的菌种,把好灭菌关,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培养期间要记录并常检查温度、通风等情况,田间出芝期间要做好芝场周边的环境卫生清洁工作,采用防虫网、粘虫板或人工捕抓等物理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危害,切忌向子实体直接打药。
⒐采收:当子实体边缘转色后,菌盖呈紫黑色,有大量孢子飞散,菌盖不再增大时即为成熟,应及时采收。
10.采后管理:一潮灵芝采收结束后,排干畦沟水进行养菌,停水5—7天后,在畦面菌筒间隙浇一次重水,促进第二潮灵芝的生长。为提高产量,获得第二潮灵芝,生产季节宜适当提早安排。第二批灵芝采收结束后,气温渐渐下降,当年灵芝进入“休眠期”,此时要排干畦沟水,盖好四周薄膜,进行保菌,翌年3月气温开始回升后,增加空间湿度,促进灵芝生长。一般管理好的菌筒可出灵芝4-5年。
3、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要点
⒈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中高温型香菇品种,如L、18、武香1号等。
⒉栽培季节
栽培袋:当年11月至次年2月制作栽培袋。
培养期:60-天
下田覆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
出菇期:5-9月制袋时间要尽量早,这样可以提前出菇,提早上市,抢抓市场。
⒊选场
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且排灌方便,昼夜温差大的田地,水源洁净,最好有山泉水或水库水。
⒋作畦、搭建荫棚
作畦:宽约1.3米,长依照地势,畦沟30厘米左右,便于畜水和流通。
荫棚:高2.2米以上,棚顶盖茅草或遮阳网,“三阳七荫”,便于遮荫隔热降温,四周底部留1尺左右做通风口。
内棚:塑料薄膜棚,高1.7米以上。
⒌菇场消毒
⑴整畦时选用80%敌敌畏乳油倍,高锰酸钾倍喷雾1次。
⑵菌筒下田前每亩撒50公斤石灰粉防地下害虫和消毒、杀菌。
⒍栽培技术要点
⑴标准配方(袋)
杂木屑㎏,麦皮㎏,石膏粉15㎏,蔗糖10㎏,含水量60-65%。
配料要求将木屑过筛,先将麦皮、石膏粉、木屑干拌均匀,糖溶于水中,然后边翻拌边加水,翻拌3-4遍至拌匀,没有结块现象,含水量控制在用手紧攥料成团,手掌略显水迹,指缝有2-3滴水珠滴下为宜。拌好后各配料、水分均匀一致。
⑵装袋
装袋机装袋,选用菌袋规格为15×65×0.㎝聚乙类塑料袋,每袋湿重2.5㎏左右,要求松紧适度,以手抓袋不出现凹陷为宜,装好后将袋口扎紧。
⑶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开始大火猛攻4-6小时,使温度尽快升至度,之后稳火控制保持度保温16小时停火。最后闷6个小时,菌袋降温至70度后出灶,运入已先消毒的培养室。
⑷接种
接种前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10毫升甲醛加6克高锰酸钾熏蒸或1小包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接种时速度要快,轻拿轻放,菌种要满、紧。
接种操作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要求,接种工具经酒精擦试后再经酒精灯火焰灭菌,菌种袋用酒精擦试,划开塑料袋,挖去表层的菌皮后再使用。操作时要求轻快,配合默契,菌种要尽量掰成锥形的整块接入孔穴中,并稍微凸菌袋出表面,不使菌种松动。一般在菌种一侧接4穴菌种即可。
⑸菌丝培养
总的要求是恒温、避光,尽量控制培养温度在23-25度,适时适量通风,避免直射光。接种后前10天,重点是保持温度20-25度,促进菌种成活,7-10天菌种定植成活后每天通风1小时左右,一般不翻动菌筒。接种后16-25天,菌丝已萌发生长,直径达到8厘米以上时,在接种穴周边长有菌丝的部位进行第一次刺孔,孔深1厘米,增加新鲜空气,促进菌丝旺盛生长。“放气”后菌丝旺盛生长,菌袋温度开始升高,此时要视气候变化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温度保持在25度以下(以菌袋内温度为准)。接种26-40天内,温度控制在23-25度,此时接种穴间菌丝基本相连,菌丝生长达到菌袋的三分之二以上,进行第二次刺孔“放气”,深约1.5厘米,眼也比第一次稍大一些,约2-3毫米,此阶段要增加翻堆次数,上下内外位置互相调换,防止挤压不透气,促使发菌均匀一致。适宜温度下培养40-50天菌丝基本长满菌袋,保持温度24-26度7-10天,促进菌丝生长成熟,菌丝长满菌袋10天后进行第三次扎孔“放气”,共扎四排,每排10-15个,深3-4厘米,水分较大的要适当多扎,增加散射光和新鲜空气,当菌袋长“疙瘩”状突起达70%以上时进入转色管理。转色期间要加强通风,加强散射光刺激,促进转色均匀一致。
⑹出菇管理
菌筒瘤状物占表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接种口周围或其它部位出现棕黄色时,即可脱袋排筒覆土。选择晴天或阴天进行脱袋。覆土可选用火烧土、煤灰土、沙质土,在烈日下爆晒2天,去碎石杂物,拌入3%的石灰。脱袋后畦沟内引灌小溪水或山泉水,前3天加强喷水,可架设自动喷灌,也可人工喷水进行催菇。催菇可采用自然温差、干湿交替、振动的方法进行。为保护菌筒,促进多产优质菇,催菇要适当。气温高时,要加强通风,把薄膜挂高,雨天不让雨水淋菌筒。
⑺采收
保鲜香菇采收标准要求高于脱水菇,一般要求5分开左右菌幕尚未破裂时采收,采后要清除残留的菇脚等杂物,预防杂菌感染。
⑻采后管理
采收结束后,排干畦沟水,并停止浇水,降低菇床湿度,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待采菇凹限处的菌丝已恢复长白,可灌畦沟水并加强浇水刺激下一批子实体形成。6-7月,是全年温度最高的季节,出菇较少,中期以降低菇床的温度为重点,促进子实体的发生,一般引山泉水或水库水,加大水的流动量,并增加通风量,防止高温烧菌筒。8下旬-9月份,气温有所下降,菌筒经前期、中期出菇的营养消耗,适当补充营养。
⑼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关键要点
一是调温:适当加厚遮荫物,向荫棚喷水,可以增加山泉水的流动,以降低菇床温度。二是调湿:畦沟应保持一定的水位,菌筒含水量大时,水位宜低些,菌筒含水量小时,水位宜高些,但不能浸过菌筒,菌筒较干时可将畦沟中的水直接浇到菌筒上,一般一天浇1-2次,晴天可多浇些,阴天少浇或不浇,雨天还要排干畦沟水,管理要干湿交替,不能使菌筒长期过湿。三是调气:棚下的覆膜一般只为挡雨,应确保通风,高温高湿季节更应加大通风才能防止菌筒霉烂,延长出菇期,提高产量和质量。四是调光:最适宜出菇的光线为“三阳七阴”,夏季为降温调到“二阳八阴”。五是催菇:夏季高温出菇困难时,可用细竹枝或竹片绑塑料拖鞋轻轻拍打菌筒。催菇不能太重,否则出菇太多太密,菇小而薄,优质菇率少,商品价格低。
4、竹荪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⒈场地选择
稻田、果园、林地、菜园、山坡地均可作为竹荪栽培的场地。但选择场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近水源,排灌方便。⑵土质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⑶近三、五年内不曾栽培过竹荪。旱地栽培竹荪,事先应在地面及四周施用农药防止白蚁危害;水田应先将水排干。无论水田、旱地,场地四周都需开好排水沟。
⒉原料选择与处理
竹荪是一种木腐菌,其栽培原料十分广泛。含有木质素、纤维素的原料,如阔叶树木屑、木片、竹屑、竹绒、谷壳、五节芒杆、甘蔗渣、豆秸、玉米杆、玉米芯等均可作为竹荪的栽培原料。但从实践上看混合料的产量好于单一原料,在上述原料中添加些含氮物质,增加培养料的含氮量,对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栽培竹荪必用堆沤发酵过的栽培料,发酵方法可参照蘑菇料发酵工艺进行。即在播种前45-60天,将栽培料运至栽培场,混合均匀,浇上水或沼液,堆沤15-20天后翻堆一次,内外翻匀,20-30后再翻一次,使栽培料全部发酵均匀。
⒊季节安排
我县栽培竹荪可安排在上年12月至翌年4月播种,5-9月采收,一般竹荪播种60-70天就可采收,但由于竹荪出菇温度是20℃以上,所以仅提早播种不一定能够提早出菇。总的原则是在安排好农事的前提下,原料粗硬的早播种,原料细软的可略迟一些。
⒋下料播种
将发酵过的栽培料调节至含水量适中后(60-70%),按畦栽要求建堆,畦宽40-50cm,长度不限。畦与畦之间留30-40cm的走道。料厚25-35cm。每m2铺料10kg,堆成龟背形。选择无雨天将竹荪菌种掰成鸽子蛋大小的块状,按梅花型分布,每隔5-8cm播一穴,每m2播种袋菌种(14×28cm塑料袋菌种)。或用自制的田间生料菌种,用生料菌种用量为培养料的20%-30%,采用条播或层播。播种后,即在畦沟中取土,覆盖于畦面约5-8cm厚,最后在畦面上盖上一层薄稻草保湿。
5.培养料配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用料要足。每m2用干料3-kg,这是高产的基础。⑵用混合料。单一用谷壳栽培,其产量往往较低。因此,以谷壳为主要栽培原料,应考虑添加木屑、刨花、竹屑、竹绒等含木质素较高的原料,也可以添加其它食用菌如香菇、木耳、杏鲍菇、茶薪菇的废弃污染料,还可以添加食用菌生产出菇后的菌糠,也有增产作用。⑶适量增加培养基的含氮量。氮素不足是竹荪低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培养料的氮源是提高竹荪产量的重要措施。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添加牛粪、鸡粪、鸭粪或者尿素。但添加这些物质的培养基必须经过发酵。一般尿素的添加量不超过总干料的1.5%,禽畜粪的添加量不超过总干料的20%。若添加禽畜粪,可减少尿素的用量或者不用。另在发酵过程中,应添加1%左右的碳酸钙。⑷改生料栽培为发酵料栽培。经过发酵的培养料功利于竹荪菌丝的分解,可以促进菌丝体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同时发酵过程还可以杀灭培养料中的螨类等各种害虫,保障菌丝的正常生长。特别是添加禽畜粪、尿素的的培养料,发酵为必经程序,否则,培养料中氨气含量过高,会导致菌丝生长稀弱,甚至死亡。发酵结束后要确认培养料无氨味后方可下料播种。
栽培竹荪的覆土最好选用腐殖质含量高的壤土。土壤腐殖质中含多种竹荪生长需要的养分,因此,若在栽培场地就地取土的,在选择场地时必须注意场地的土质。
⒍发菌管理
播种后要经常检查菌种的萌发和吃料情况,发现死种要查明原因并及时补种。同时要注意培养料的含水情况,料太干时可在畦沟内灌水,待料湿度适中后再排干。料太湿则要增加通风、排干场地积水。遇到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要在畦面覆膜防雨,天热无雨时掀膜通风。在菌丝未走满培养料前,不要让雨水久淋,畦沟内也不宜长期浸水。
栽培竹荪主要通过合理安排季节,在自然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但通过适当的方法人工控制温度也是必要的,温度管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若在低温季节播种,应在畦面覆盖一层稻草和薄膜保温,使培养料的温度在15℃以上;二是在高温天气要及时遮荫、覆土、盖草,避免菌种或菌丝被晒死。
在发菌后期和出菇阶段,要注意覆土的湿度,以便菌丝进入土壤,形成菌索进而长出竹荪。土壤湿度一般控制在手捏土粒能扁而不粘为度。一般雨天不淋水,连续天晴时要在畦面浇水。但气温在25℃以下时喷水次数要少,但量要足,30℃以上时喷水宜少量多次。
⒎搭棚遮荫
目前遮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⑴搭建阴棚,即在栽培场地搭建类似于香菇木耳的荫棚,这种方法效果最好,但花工大。⑵套种作物法,即在畦两旁套种有遮阴效果的的农作物,或利用果园果树套种竹荪。目前,较为成功的是套种早芋,具体方法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畦两侧按40-50cm株距栽下早芋,在出菇阶段,早芋叶正好起到良好的遮阴效果。⑶采用遮阳网遮荫,必须用遮荫度80-90%的遮阳网,该法方便,但成本较高。
⒏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主要做好场地的保湿、防涝工作。出菇时应侧重于畦面空气相对湿度的控制。遇久晴不雨的天气,要经常在畦面淋水,以保持畦面的湿度和场地的空气相对湿度。若阴雨绵绵,则应及时清理排水沟,不能让培养料浸水,以防菌丝窒息死亡。在出菇阶段,若遇上高温天气,要加厚遮阳物,避免菌球高温萎缩死亡。
一潮竹荪采收结束后,可停水5-7天后,在畦面浇一次重水,促进第二潮竹荪的生长。
⒐采收加工包装
竹荪播种后可长菇4-5潮。子实体成熟都在每天上午10时前,当菌裙撒至离菌柄下端4-5厘米就要采摘。采后及时送往工厂脱水烘干。干品返潮力极强,可用双层塑料袋包装,并扎牢袋口。作为商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零售的,则需采用小塑料袋包装,每袋有25克、50克。克、克不同规格,外包装采用双楞牛皮纸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