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害对大姜种植的危害
山东是生姜重要的主产区,像莱芜、安丘的老百姓,都有种生姜的传统。原来有句老话儿叫“姜保本”,只要能把姜好好的种出来,很少会有赔本的。
可是这几年,“姜保本”的这个说法,种植户们可都不敢提了。因为有些种姜的农户不但本儿没保住,还赔了,而且越是种姜年头多的地块赔的越惨,这都是土传病害给闹的。
像姜瘟病、根腐病,就老百姓说的烂脖子,还有线虫病,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癞皮病,这些病害都是土传病害。
在生姜种植过程中,土传病害是最大的威胁,发病率最高。因为病菌来自土地里面,看不见摸不着,植物打根儿里就烂了,救都来不及。一般是减产30%到50%,严重了就70%以上甚至绝产。得上了土传病害不是光当年损失,病菌可就扎根儿在这里。像是给这块地判了有期徒刑,好几年都翻不了身。
如何预防大姜土传病害的产生
以前种植户防病害都是在植物长出来以后打药,可对于土传病害来说,这招不管用,因为问题出在土壤中,必须在种植作物之前就得给土壤消毒。可是给土壤消毒的药剂选择很有讲究。
氯化苦作为土壤熏蒸剂在国内应用已有十余年时间,主要应用在大姜、草莓、人参、西红柿、蔬菜、花卉、中草药等高效经济作物上,能很好的防治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根结线虫等引起的土传病害,效果显著。氯化苦熏蒸土壤可杀灭土壤微生物,对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杀灭率均在85%以上,有效地减少土传病害的病原菌数量,从而降低土传病害的侵染率。在生姜上,氯化苦土壤熏蒸能有效控制姜瘟病、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现在氯化苦作为山东大姜上重点推荐使用土壤熏蒸剂。
氯化苦产品特点
1、氯化苦是一种高效、广谱、具有警戒性的土壤熏蒸剂,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害虫等均有杀灭作用。
2、作物种植3-5年后,由于土传病害,产量大幅度下降,氯化苦土壤消毒可恢复产量;
3、土壤消毒后可大幅度提高产量,经氯化苦土壤消毒后可增产20%-30%;
4、减少氮肥用量,氯化苦在土壤中可促进矿质态氮向铵态氮转化;
5、减少地上部病虫害,氯化苦对土壤中的害虫具有杀灭作用,间接的减少地上部病虫害发生;
6、减少田间杂草,氯化苦对土壤中的杂草有杀灭作用,可减少田间杂草生长;
7、提高作物的品质,经氯化苦土壤消毒后,可间接减少定植后其他农药的使用;
8、可以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经权威部门检定分析在土壤及作物中无残留,对作物无不良影响,对地下水无污染,能很好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的大姜病害图谱
根线虫病
生姜根结线虫病俗称生姜癞皮病、姜蚧。近年来,随着生姜连作和大规模的种植,这种病有加重为害和扩大蔓延的趋势,并且在部分地区已上升为仅次于姜瘟病的第二大病害,对生姜的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发病重的姜失去食用价值。
发生:生姜自苗期至成株期均能发病,发病植株在根部和根茎部均可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根结一般为豆粒大小,有时连接成串状,初为黄白色突起,以后逐渐变为褐色,呈疱疹状破裂、腐烂。由于根部受害,吸收机能受到影响,生长缓慢,叶小,叶色暗绿、茎矮、分枝小,自7月上中旬开始即可显现出来,8月中下旬前后可比正常植株矮50%左右,但植株很少死亡。
姜瘟病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积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该菌在姜块内或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需借助伤口侵入。通常6月开始发病,8--9月高温季节发病严重。
姜瘟病为一种细菌性病害,该病原菌存活的温度为5-10-C,最适25℃左右,52C10分钟可以致死。病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因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再侵染源。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自然孔口侵人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汗液可借助水流传播。姜瘟病流行期长,为害严重。
其发病的早晚、轻重与当年的气候及降雨量有关,一般温度越高,潜育期及病程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是高温多雨天气,大量病菌随水扩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引起大批植株发病.因此在发病季节,如天气闷热多雨,田间湿度大,发病严重;反之,降雨量较少,气温较低的年份往往发病较轻。此外,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砂质土,一般发病轻,而地势低洼,易积水,土壤粘重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姜炭疽病
生姜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时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后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褐斑,斑面有时显云纹,潮湿时有小褐点产生,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连合成大斑块,叶片变褐干枯。
生姜炭疽病病菌可危害多种姜科和茄科作物,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溅射和昆虫传播,连作田、低洼地、偏施氮肥、雨水多时发病重。
姜斑点病(黄叶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毫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成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病部可见针尖小点,即分生孢子器。
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多湿,诛间郁蔽,田间湿度大或植地连作,有利本病发生。
细菌性叶枯病
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叶上初生黄褐色枯斑,逐渐向整个叶面扩展,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座,严重时全叶变褐枯萎。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病健界限显。后期在病斑上产生一些黑色小粒点。
传播途径:病菌以子囊座或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子囊饱子,借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地、植株长势过密、通风不良,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发病重。
大连绿峰化学氯化苦全国唯一生产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