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虾感染微孢子虫病,会让对虾出现发育不良和生长缓慢,严重的情况之下,死亡率会迅速上升,1-2周内虾的死亡率达到60%-70%,如果疾病继续加重,虾的死亡高达%。
一、病原体
最初一些养虾场调查的病原体(微孢子虫),被确定为属于孢子纲、微孢子门、小孢子虫属,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微孢子虫感染的面很广,主要寄生在细胞内。并且,从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微孢子虫可以引起感染,并可引起微孢子虫病。下面这张图(图1),是斑节对虾肝胰腺细胞的细胞质中捕获成年孢子。
图1:斑节对虾肝胰腺中的成熟孢子(革兰氏染色)
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成熟的孢子纵切面呈椭圆形,尺寸-()x-()nm,孢子壁厚35-90(61)nm。前面有一个囊状极(PP),前面有一个附着盘(ad),后面有一个液泡(PV),中间有一个核(N),囊肿两侧有5个丝状环(pf)。孢子阶段主要在宿主细胞质(肝胰腺细胞)中发育,在含有许多小颗粒(bleb)的宿主细胞表面上。
图2:孢子沿椭圆形切开,前面有囊状极(PP),前顶端是附着盘(ad),后面是液泡(PV),中间有核(N),两侧杆上有5个丝状环(pf)(HKHVT-采集的样本)。
二、感染微孢子虫的病理体征
感染特征:病虾活动缓慢,很多聚集到池塘边缘,虾死亡率迅速增加,1-2周内虾死亡60%-70%,如果病情严重可死亡可高达%。
外部体征:病虾没有特定的疾病症状,通常出现生长缓慢和粪便(图3A,B)。
体内特征:严重时,对虾肝胰腺严重坏死(变形),但是对虾轻度感染,体内无明显特征。当虾经历虚弱死亡之后,肝胰腺会很快腐烂。
组织病理学体征:肝胰管模型多为坏死(空心)并含有许多脂肪滴(图4.5)。扩大的肝胰腺小管中的一些细胞充满了小的、分化的细胞核(图6)。
图3A:生长缓慢的虾,分群。图3B:虾生长迟缓,粪便不正常。
图4A:斑节对虾肝胰腺细胞中的成熟孢子,充满了小颗粒的分化核。
图4B:斑节对虾肝胰腺中的成熟孢子
图5A:对虾肝胰腺已经坏死。
图5B:肝胰管细胞扩大,并开始分化。
三、疾病的分布和传播
对病池商业化养殖的斑节对虾肝胰腺样本进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微孢子(Enterocytozoonsp)的感染率为83.33%-.77%;在健康(正常)虾池中,前期微小孢子(Enterocytozoonsp)的感染率为0-28.33%,后期的感染率为19.44%。
商业斑节对虾养殖池在不同月份(从第一个月(养殖30天)到第四个月(90天),当虾出现生长迟缓、分化和死亡的迹象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小孢子(Enterocytozoonsp)的感染率为92.14%-97.78%,部分池塘感染率为%。
22份斑节对虾肝胰脏样本电镜检测21份样本(95.45%)有不同形态的小孢子(Enterocytozoonsp):成熟孢子、宿主细胞表面有许多小颗粒(Bleb)。从患病池塘采集的斑节对虾的肝胰腺样本中发现了微孢子,然后再采集了3个测试样本,发现2个样本带有微孢子。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PCR、WSSV、YHD试纸、组织病理学、虾类几乎没有常见的病毒性疾病(MBV、WSSV、YHD、BMN、HPV...),但是,分离细菌发现了弧菌属。
四、诊断
诊断方法不同:对病虾的组织病理学、电镜、分子生物学等可以确定病因主要为微孢子虫(Microsoporidia),比如:是否发现肠胞菌属、肠胞菌科、胞内寄生虫等。
五、疾病防治
微孢子属于胞内寄生虫群,它们的壳比较稳定,所以很难用药物治疗疾病,所以养殖虾的主要措施是预防疾病,如下:
-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使用TCCA消毒片杀灭池塘底部和水环境中的病原体,使用微生物产品清洁环境,减少换水以防止病原体进入外部环境。如果需要换水,水源必须从经过沉淀池消毒之后,才可以进入池塘。
-虾类疾病预防:使用草药EKVARIN,剂量1ml/10kg虾/天,疾病治疗需要5-7天;每15天定期预防疾病,连续3天每天喂虾一次,这样可以提高养殖虾的抗病能力。
-虾肝胰腺坏死的修复:使用多种氨基酸、酶、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营养素……,快速恢复养殖虾的肝胰脏。